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李自成》书评

2022-09-07 22:15 作者:邂逅经典文化  | 我要投稿


图片


     近几年通俗历史小说作家异军突起,各式各样的历史人物都被搬入到了长篇小说当中,但良莠不齐,真正堪称佳作的并不很多。姚雪垠的《李自成》是目前为止看过的唯一部堪称佳作的长篇历史小说,而在笔者读过的十几部长篇历史小说中能与其媲美的恐怕也只有唐浩明的晚清三部曲《曾国藩》《杨度》《张之洞》和熊召政的《张居正》了。但如果说从写作的多角度,多侧面上对比姚雪垠的《李自成》更胜一筹。比如在《李自成》中时而描写李自成商洛山卧薪尝胆谷城会晤,时而描写崇祯帝紫禁城中宵衣旰食祭天拜神;从辽东战场到三围开封,从商洛练兵到项城战役。特别是对三次决定生死存亡的战役(潼关南原大战,商洛反围剿战役,山海关战役)描写波澜壮阔,跌宕起伏,金戈铁马,而且在书后配了战役地图和行军路线,一改往常演义式战争描写,没有演义式兵对兵将对将的大战几百回合,而是以一种俯瞰战场全景式的描写,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兵一卒,让读者热血沸腾如身临其境。例如对“山海关战役”的描写,从义军,明军,清军的整体部署,各只军队驻扎和进攻防守路线,山海关及附近地形等等描写非常详细,在加上书的后面配备的“山海关战役”地图,就算是一个不懂军事的读者阅读也能明白,可见作者在军事知识和军事行动写作上的功夫之深。


图片

   然而唯一遗憾的是姚雪垠为《李自成》深深的印上了时代的烙印,当然这一时代烙印是在那种特殊背景下创作所难避免的产物,作者在创作《李自成》期间正是被划分为“极右分子”的时期,那么显然作品表现出“左”的成分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本书第二卷《商洛壮歌》中对于“老八队”的描写完全是延安时期“老八路”的缩影,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作者将以李自成为首的一批农民领袖描写的近于完美无缺,一种高大上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模样。时不时的将阶级斗争理论夹杂其中,就连刘宗敏这样的粗狂式武将也能头头是道的讲解阶级斗争理论,高夫人那样封建专制下的农村妇女也能大谈革命道理。如果说全书中败笔之处也只有这里了。而从三围开封以后对李自成的描写出现了质的变化,李自成不在是完美无缺的了,不在虚心纳谏,不在与将士们同甘共苦,偏听偏信,刚愎自用,封建君主专制思想逐渐萌生,将领们的小农意识也在增强,又从新将本书推到了历史可信维度上。究其原因可能是在作者创作后几卷时正处在文革结束以后,在发挥上更加自由,少了很多束缚吧。但对于如此浩瀚壮观的历史长篇小说这一点点败笔并不算什么,更何况马克思在评论《哈姆雷特》中所说:“任何一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要打上他所生存时代的历史烙印”更何况是处在文革时期的姚雪垠呢?

图片

    全书共十卷(还有一部早期版本共五卷本)作者以悲剧开篇又以悲剧结尾。在众多历史题材小说中这样一部完全悲剧的历史题材写作手法非常罕见。不仅仅是描写了李自成自身的悲剧命运,而且他手下的一批文臣武将也都以悲剧的人生出现在书中,慧梅之死,李岩兄弟被杀等等特别是李岩兄弟的惨死,李岩作为当时知识分子的代表被迫起义,作为农民军中少有的具有战略眼光的读书人,在李自成军中出于读书人的忠君思想屡出忠言,上受李自成揣疑,下受牛金星嫉妒,在一次次的小的摩擦中为最终的大悲剧埋下了伏笔。山海关战败后越发受到猜疑,最终家破人亡,身首异处。就连反派人物中也是以悲剧为主线,崇祯,卢象升,杨嗣昌,洪承畴等人皆是如此。特别是对洪承畴的人物塑造比较成功,将其从统兵督师受命于危难之间,松山战败被俘绝食尽忠,到在满清的诱降下最终对生的留恋战胜了对死的渴望,此时此刻历史上将千古忠良与千古汉奸定下来结论。作为儒家思想下的中国古代士大夫,那种悲伤,羞愧,无奈与感慨的心理描写的惟妙惟肖。在全书中虽然李自成是悲剧的主角但是与其对立的崇祯帝却是这部悲剧中的悲剧,作者非常客观的对崇祯进行了塑造,既表现了其宵衣旰食励精图治,一心一意想将国家治理好,做一位中兴之主。单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崇祯帝并非昏聩之君,也非亡国之君,但可悲的是他也并非明君。他在决策和用人上一次次的失误,特别是多疑反复寡恩,缺少远见。在李自成攻入北京后悲伤的痛哭:“朕非亡国之君,却有亡国之祸”,而就临死也未搞清自己亡国的真正原因,长叹“诸臣误国,文臣人人可杀”只能让人同情而又无奈。亚里士多德曾经为悲剧定义了六个元素,既:“情节、性格、措辞、才智。情景。歌曲”而在这六个元素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是悲剧的基础,是悲剧的灵魂,而性格则占第二位。《李自成》全书正是沿着悲剧的历史情节为基础,将整个情节贯穿全书。而在每个人物的性格上通过语言行为等手段进行着重的刻画。悲剧之美美在其对真、善、美的不舍追求,其中虽有牺牲,但追求的过程是崇高的。

      姚雪垠作为一名优秀的作家,倾其一生之力,呕心沥血的将毕生心血注入到《李自成》的创作之中,古有云:“十年磨一剑”,姚雪垠可谓“终身磨一剑”,在其之后恐无来者。《李自成》虽然用现代人的历史眼光来品味有很多不足之处,但仍然不能否认其无可比拟的历史地位。作者以一种豪迈,粗狂,激情,悲凉,沧桑,无奈的笔调谱写了一曲明末农民起义的华美乐章。
                                                                                          

END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蓦然回首,邂逅经典文化。



《李自成》书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