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 中原乱局和察举改革
在陈亮一行人前往洛阳的这段时间西面的战场排开了架势,刘协和李傕马腾韩遂的战术是如果袁术全面包围长安城打算死磕,那么就让三位将领的其中一位带着皇帝从正西、正北和西北三个方向突围,实现卖二保一战术。西凉将士都是很擅长逃跑,就算是被当作纯粹的吸引火力的部队,他们也有把握逃出生天,大家最后到扶风集合。反正值钱的财产和人口已经带过去了很多。另外,如果袁术打算围三缺一,那就依靠骑兵的速度优势全力突围。
袁术,袁谭和韩暹联合15万士兵打算包围长安,准备俘虏刘协,安排禅让。不过袁术等人收到一个噩耗,曹操孙策和刘和三大军团超过5万大军正在联手直逼汝南,意图逼迫袁术回撤。正当袁术和袁谭想要回撤,韩暹不知所措的时候,辛评说道:“大军都已经快要进入长安了再撤退很打击士气,不如拿下长安再撤退。”袁术怒斥道:“现在我们哪有时间打下长安?”辛评没有说话,但是辛毗接道:“我们又不需要强攻长安,只需要刘协让出长安即可。而且我们知道汝南遭到攻击但是长安城中的人不知道,我们和他们商议,他们很可能会答应,而且他们早就安排大量马匹负责从长安运输物资到扶风。说明他们也有逃跑的意图,我们只需要说明条件就可以了。拿下长安,仲帝(袁术的称号)再回援汝南,也不是来不及。汝南面积广大,有战略纵深,而且南面有江夏周昂的援军,不需要太着急。”袁术认同,安排袁涣去联络杨彪也就是袁术的妹妹和杨彪是夫妻,袁术希望杨彪能看在二人的姻亲关系帮忙说话。
按照二辛的那一套说辞,杨彪对皇帝说:“仲帝想让陛下体面一点,而且不愿意强行攻生灵涂炭,所以如果陛下愿意离开长安,仲帝也愿意放出一条路。”这个时空,没有死在乱兵之下的士孙瑞表示反对,还有一些没有完成资产转移的大臣也表示反对。马腾和韩遂当然支持把皇帝转移,如果去了自己的主场,在那里自己的势力根深蒂固,那就能加强对皇帝的掌控了,这也是历史上董卓迁都长安,曹操迁都许昌的一部分原因。李傕也希望皇帝搬家,但是不希望皇帝去扶风,而是去他的主场北地,如果皇帝去了扶风,那么扶风就是砧板,而李傕会沦为马腾和韩遂的鱼肉,李傕加入讨论之后双方的问题就不再是跑不跑,而是怎么跑?士孙瑞利用了军阀之间不团结的心思成功拖住了一天。当天晚上,马腾和李傕达成协议,李傕可以带着的部队去北地,不过李傕麾下的张绣在守卫长安的时候需要防水。李傕自然答应了,带着士兵离开,留下张绣带着一部分巡逻士兵。马腾在辛评的怂恿下,让他不怎么喜欢的孩子马超去杀了士孙瑞和他全家(马超字孟起,表字的第一个字是孟那就代表这个孩子不是嫡子,而且结合后来马超把父亲给坑死了,所以可以推断出马超马腾父子关系一般)。
第二天,杨彪和一众大臣表示:“士孙大人死在乱军之中,现在士兵们没有战意一心想逃,留在长安根本没有意义。”刘协觉得逃跑还可以接受,反正不是第一次被人裹挟着逃跑了。于是马腾和韩遂带着刘协去扶风,不过韩遂出城之后安排张绣把皇帝往北地送,他认为带着皇帝跑路会遭到袁术的追击,现在这种情况下,皇帝不是宝贝,反而是烫手山芋。贾诩虽然感觉袁术不愿意活捉活捉或者斩杀刘协不符合袁术一贯的性格,因此推测袁术内部或者后方应该出问题了,但是李傕他们都不想留下,贾诩很难说服他们。而且如果只有贾诩发表意见,真的被他判断对了,岂不是显得他比其他大臣厉害,那就很难和其他人继续保持关系了。所以即使贾诩看出袁术可能有隐患,也没有和其他人说。只不过贾诩选择跟着张绣和皇帝一起去北地了,很多大臣不愿意随着刘协离去就留在长安给袁术当大臣了,代表人物就是杨彪之流。长安就这样不流血(除了士孙瑞和他的家人)被拿下,刘协的支持者也顺利撤退到扶风。李傕和马腾韩遂纷纷表示如果袁术敢来三辅地区作战,必然让他见识西凉骑兵的强大。袁术占据长安之后带着纪灵向汝南离去,把长安委托给杨彪和袁谭。不久韩遂知道了情况,感觉亏大了,赶紧安排阎行去把张绣追回来。
豫州,梁国郡的守军数量很多,而且还有历史上出名的铁桶睢阳,曹操等人虽然不知道未来唐朝的张巡的睢阳保卫战,但是他们知道西汉的七国之乱,梁王和周亚夫在这里坚守,扛了数月斩杀数万人,他们也知道睢阳的位置占据有河流保护很难围死,易守难攻,睢阳不好拿下。于是刘晔建议曹操派兵在睢阳和守军正面对峙,然后带领偏师绕开梁国偷袭陈国郡,陈国人民很多都不服袁术的统治,若是当地人看到有人想要击败袁术必然全郡支持。曹操安排曹洪和李典在睢阳和袁术手下张勋对峙,亲自和曹纯带骑兵经过吕布的陈留,然后绕道进入梁国后方的陈国,陈国的平民和官员中有很多怀念刘宠,自然十分反对袁术,看到曹操来进攻袁术,双方里应外合,陈国郡轻松拿下。张勋虽然和张巡的名字有点像,但是实力差远了,张勋没有勇气在其他地区纷纷沦陷的情况下坚持防守,于是放弃睢阳向汝南撤退。
孙策和曹操都不着急,这两个人都不愿意先和袁术的留守部队展开攻坚,而是步步为营,先把所有支持二袁的家族给抄家,慢慢打。他们也知道这次战斗大概率不能占据汝南,主要任务是吸引袁术的回防,袁术回来了汝南几乎不可能拿下,因此不如在城外多抢一些支持袁术的地主钱粮算了,曹操在梁国优先攻打小的家族,孙策在汝南东部用投石车炸坞堡,支持袁术的大小家族一起打。当各大家族组织起6万联军准备进攻孙策,孙策开始适当的战略性撤退,曹操不敢直面复仇的联军,也撤退到陈国,刘和奉行父亲那一套仁政,不抢劫百姓,但是他又不愿意让自己的骑兵去下马攻坚,所以毫无战果,他看到孙策曹操都撤了,也不敢单独面对敌军,只能跟着撤退到九江了。
趁着这个中原大乱机会,青徐荆南和泰山又开始贯彻深化全面改革,第三次科举在青徐泰山举办。另外青徐的中学教育开始实施,主要科目是比荆南多一个就是管理学,这个科目没有作为核心课程,以讨论课的形式为主,当官的都可以来交流一下。现在的中学是政府设立半盈利学校,中学的录取率是小学成绩前5%免费上,前5-10%的半价,其他的学生就要交钱上中学了。没上中学同样可以照常参加科举,影响不大的。
另外,陈亮想出一个计策,根据当地人口来分配察举的数量,可以减少隐藏人口。每个郡推举茂才的时候,每有100万纳税人口,该年就可以推荐一个茂才:精确到小数点之后的2位,比如对于连不到1百万人口的郡,假设有85万纳税人口,那么就有0.85个名额,第一年太守不能推荐茂才,假设该郡纳税人数不变,那么两年的名额累计一共1.7个,推荐一个人,还剩下0.7个名额可以保存下来,第三年有1.55个名额了,又可以推荐一个新茂才,推荐人里面本地人要超过一半。这样小的郡也可以有保证有茂才的名额,只是时间久一点。至于孝廉,每个县10万纳税人口,县令就可以推荐一个,也能累加。这个政策既能减少大地主隐瞒佃户人口,也能让官方势力有能力制衡地方势力。至于有些大族虚报人口或者修改年龄为了多一些纳税人口,那也可以,把多出来的税交上再说,然后这些名额也不一定轮得到虚报的家族。察举推荐上来的人才也需要经过水平性考试,就像科举上来的人也要进行政治审核。
然后规定时间自196(建安元)年开始,每年一次中学入学考试,每2年一次科举考试,科举考试常规录取人数不能少于最近两年察举制的数量。科举考试有两大体系,一是数学必考,选考机械学农学商学医学,二是法学必修,经学史学2选1。成为了官员之后需要进行管理课程教育。另外16岁以后不能参加中学考试,4次都考不上免费的中学席位那不如交钱上中学或者去种田或者找个工厂上班吧。还有16岁以下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政府用童工确实有些不合适,如果真有人像甘罗这种十二岁官拜上卿,那属于是天赋秉异成熟得快,那这种天才最好还是走察举途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