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之道——简评尼扎姆·穆勒克《治国策》

仿论文格式写的一篇陈年老文

摘要:本文梳理了伊斯兰世界经典著作《治国策》的作者生平、著作概况、手稿译本情况,以及简要分析了作者在书中想表达的政治思想、宗教态度。
关键词:《治国策》;塞尔柱帝国;哥疾宁王朝;

《治国策(Siyasat-nama)》,为塞尔柱帝国宰相、伊斯兰世界著名政治家尼扎姆·穆勒克(Nizam al-Mulk)以波斯文所撰的一部经典著作。其书对伊斯兰历史研究具有特殊的价值。本文将梳理《治国策》作者生平、著作概况,并简要分析作者在书中想表达的政治思想、宗教态度,期望能为国内中亚史、伊朗史研究填补空白。
作者概况
尼扎姆·穆勒克为他出仕从政获得的尊衔(Laqab)之一,意为“王国之纪纲”,并非真名。其人全名为阿布·阿里·哈桑·本·阿里·图西(Abu Ali Hasan ibn Ali Tusi,1018[1]-1092)。他出生在呼罗珊拜哈克(Bayhaq)地区的一个德赫干(Dihqan)家庭,父亲曾担任哥疾宁王朝的税务官。1040年丹丹坎战役后,哥疾宁逐渐败退印度,塞尔柱成为了呼罗珊地区的新主人。起初阿布·阿里和父亲随哥疾宁王朝南下,并出仕当了三四年的官。后来转投塞尔柱,先是在巴里黑(Balkh)为塞尔柱苏丹图格鲁克之弟查基尔·贝格(Chaghri Beg)手下的埃米尔效力,凭借才干逐渐升迁至谋夫任职,逐渐成为查基尔·贝格及其子阿尔普·阿尔斯兰的股肱大臣。
塞尔柱苏丹图格鲁克在初建政权时便与查基尔·贝格划分地区统治:查基尔治理东部呼罗珊地区,图格鲁克则主西;他临终前立查基尔·贝格幼子苏莱曼[2]为王储,命自己的维齐尔昆杜里(Amid al-Mulk al-Kunduri)辅佐之。但其死后,阿尔普·阿尔斯兰便率兵讨伐之,击败苏莱曼,杀昆杜里,继位为大塞尔柱苏丹,统有中亚、西亚之地。尼扎姆·穆勒克以决策定鼎之功任大维齐尔,开始了近三十年的执政生涯。
阿尔普·阿尔斯兰在位期间翦除叛乱王公,西征拜占庭,并在1071年曼齐克特战役大败拜占庭,一时威震中东;但因一时轻佻自满而被刺杀身亡。其子马立克沙继位时威望尚浅,尼扎姆·穆勒克身负托孤之重任,总理国事。平定各方叛乱,并改革制度、大兴文教,如在各地建设尼扎米亚大学(Nizamiyya);兴建公共工程,打击盗匪;塞尔柱帝国在其治理下步入鼎盛时期。但随着马立克沙年岁渐长,与独揽大权的尼扎姆·穆勒克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矛盾,而立储问题将其彻底引发。
马立克沙有后妃数人,但最得宠的当属原西喀喇汗国公主图尔罕·可敦(Terken Khatun),她给马立克沙起码生了三个儿子,但前两个儿子不幸夭折;而第三个儿子马哈茂德年纪尚幼,难当重任。马立克沙有长子巴基雅鲁克(Berkiyaruq),母为某位塞尔柱王公之女,受尼扎姆·穆勒克青睐(实际上马立克沙诸子均年幼,无一成年)。图尔罕·可敦为除掉尼扎姆·穆勒克,便指使自家党羽塔吉·穆勒克(Taj al-Mulk)向马立克沙控告尼扎姆多项不法事,尼扎姆一一承认,双方关系降至冰点。但马立克沙因畏惧其势力不敢因此将其定罪,仅仅撤职了事[3]。然而,由于尼扎姆·穆勒克因自己是逊尼派的原因极力打击易司马仪派,遭到其敌视。在他暂且失势时,回历四八五年九月十日(1092年10月14日),他在位于康古瓦尔(Kanguwar)与比苏屯(Bisutun)之间的悉赫那(Sihna)地方被易司马仪派刺客刺杀,身亡。当时很多人认为是马立克沙指使;未几,马立克沙亦在狩猎过程中亡故。两位重量级人物的猝然去世决定了塞尔柱将由盛转衰,陷入宗室内斗的恶劣局面。
著作概况
《治国策》原名《王治之道(Siyar al-Mulūk)》。大概在立储事件前后,马立克沙命尼扎姆·穆勒克及另外几位大臣撰写治国理政之条文,据胡伯特·达克(Hubert Darke)言,这大概是马立克沙不满现状,想要铲除尼扎姆势力的一种先兆;且此书应在1086年以后便开始撰写第一部分;不晚于1091年开始撰写第二部分,因为1090年易司马仪派教士哈桑·萨巴赫(Hasan-i Sabbah)正式在里海南岸塔巴里斯坦山区的阿拉穆特(Alamut)建立政权,骚扰塞尔柱地方。出于对异端之愤恨,第二部分中涉及了大量的反异端情节及思想似乎是有迹可循的。此书可以确定在1091-1092年完成,但由于尼扎姆与马立克沙的猝逝,导致一时被遗忘,直到1105年穆罕默德·塔帕尔(Muhammad Tapar,1105-1118在位)继位、国家平稳后方重见天日,但当时刊印数量应当有限。
《治国策》传到现在,抄本也有不少,但都因各种原因而不令人满意。目前已知质量最好的本子是抄写于回历六七三年(1274)的那赫基法尼本(Nakhjivānī),脱漏、篡改等失误较少。1891年,法国东方学家舍费尔(Charles Schefer)公布其校订过的波斯文手稿,并在1893年发布法译本。从此时开始,该书的名字就改为了《治国策(Siyasat-nama)》。
1968年,英国皇家翻译出版学院(the Royal Institute of Translation and Publication)以那赫基法尼本为底本,整理出一个权威、可读性强的本子。胡伯特·达克在1960年便曾翻译出英译本,在1968年本出现后,他根据此本对此前1960年的英译本进行修改补充,在1978年出版第二版英译,书名为The Book of Government or Rules for Kings;2002年再版。而我国中亚史学者蓝琪、许序雅根据1978年英译本翻译出中译本,2002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11年由人民出版社再版;2013年由商务印书馆再版。
关于《治国策》的史料价值,蓝琪老师已有相关论述[4]。此处着重讨论两个影响研究者利用的问题:
1. 书中对史实、人物进行了相当程度的裁剪、改写,而且文中的故事很多都经不起推敲,在史书中也得不到对应,与其说是历史著作,不如说是类似于《卡布斯教诲录》、《四类英才》一般的奇闻故事集。关于这方面主要举两个例子:
第三章中的“公正埃米尔和萨法尔王朝的故事”中[5],雅库布·本·莱斯·萨法尔(Ya’qub ibn al-Layth al-Saffar)攻打巴格达失败这件事发生在875-876年,但故事中却出现了10世纪20年代方才建成的马赫迪亚城(Mahdiyya),此城由法蒂玛王朝哈里发马赫迪(909-934在位)所建,是法蒂玛王朝前期的首都;萨法尔之所以折戟于巴格达郊外,靠的不是虽然在位二十多年,但实际形同虚设的哈里发穆塔米德(al-Mu’tamid,870-892年在位),而是其弟、阿拔斯王朝宗室名将穆瓦法格(al-Muwaffaq),其人掌握一支心腹军队,担任摄政王,多年东征西讨,使得阿拔斯王朝的权威重新建立。这么一个重要的人物书中却完全忽略掉,反而用这场战争大肆渲染哈里发的英明形象,这无疑是有着自己的政治目的。
其次,在描述哥疾宁苏丹马哈茂德时着墨过多、美化过甚,为此编造出不少虚构的故事以塑造出一个公正、英明的明君形象,然而众所周知,马哈茂德完全是一个穷兵黩武、刻薄寡恩的君主,无论是在他麾下效力的同时代史家如加尔迪齐、乌特比与贝哈基,还是近现代的历史学者如巴托尔德、奥希梯扬尼,在肯定他军事功绩的同时也揭露其诸多恶政事迹;而尼扎姆·穆勒克身在塞尔柱朝廷,却为当时割据印度的哥疾宁王朝的君主大唱赞歌,这无疑是极不正常的。
2.对史料的搜集可能不是很全面。还是第三章的那个故事,穆瓦法格之所以被忽略,也许还有当时在编撰该书时资料不足而出的差错;46章里,萨曼王朝埃米尔伊斯玛仪死后,继任应为他的儿子艾哈迈德·本·伊斯玛仪而不是所谓纳斯尔·本·艾哈迈德,这大概是二人名字相同而出现的差错。[6]10世纪萨曼王朝史家纳尔沙喜(al-Narshakhi)在著作《布哈拉史(Tarikh al-Bukhara)》第三十一章中,将9世纪70年代在位的哈里发记成了穆瓦法格,反倒是忘却了穆塔米德[7]。纳尔沙喜离当时虽然有几十年历史,倒也不算久远,更多可能是本身搜集的史料有限,因此采纳了错误的说法;而他的书中还有很多类似的小错误;由此可以想到《治国策》中出现的一些史实错误,也许是史料不足的原因。
因此,书中的历史故事、事件是否能够被研究者们采纳为历史事实,还需要进行一番斟酌、校正与比对,而这无形中就降低了其使用价值。
作者的政治思想
作为波斯文官阶层出身的尼扎姆·穆勒克十分推崇波斯传统的中央集权制度,而他承担起撰写这部书起,除了想在书中为马立克沙提供一些自己执政多年的心得外,同时也有对他成材的殷切期望。从书中可见,尼扎姆·穆勒克希望马立克沙能成为波斯传统中如库思老一世的“英明神武”的君主,为此不惜在书中进行“耳提面命”式的说教,从方方面面都罗列的极为详细,仿佛仍然将马立克沙当做不谙世事的愣头青;他书中重点提及的君主有阿拔斯哈里发马蒙、穆塔西姆;萨曼王朝君主伊斯玛仪;白益王朝君主阿杜德·道莱;哥疾宁王朝苏丹马哈茂德,这几位都是盛世之明君、乱世之英雄。这时,我们会发现一个上文提到的现象:尼扎姆·穆勒克对马哈茂德极为尊崇,不惜用多个事迹将其美化,导致了马哈茂德在书中的篇幅极多。但是这与其实际形象大相径庭,而尼扎姆·穆勒克之所以如此行事,主要受当时塞尔柱内部形势的影响。
塞尔柱帝国在初建时还是一个刚从游牧部落联盟转型而来的政权,政府权力分散,各地部落头领、宗室自主权较大,这导致了宗室、部落首领屡有不听号令的事情发生,甚至为王位而掀起叛乱。这种事情在塞尔柱建国开始便屡见不鲜。如图格鲁克时期,他的义兄弟易卜拉欣·亦纳儿(Ibrahim Inal)在1058年反叛,被图格鲁克平定处死;阿尔普·阿尔斯兰为权力攻杀苏莱曼本身就是一件谋朝篡逆之事,同时他还借机大败同样觊觎王位的叔父库塔尔米什(Kutalmish);到他在位期间,阿尔斯兰之弟、克尔曼的塞尔柱王公卡瓦尔德(Qavurd)亦有反叛之举,阿尔斯兰将其镇压,但并没有过多饶恕他的罪行;在尼扎姆·穆勒克执政期间,为了威慑各地诸侯,不得不依靠其核心地区的军力进行恐吓,方才保持着稳定。但这无疑是十分费力的。他认为根本源头还是需要强化中央集权,建立起波斯特色的政府结构;结合情报密探制度使得地方军事首领不能肆意妄为。而能够效法的对象自然是哥疾宁王朝。
虽然哥疾宁王朝是由突厥奴隶建立的政权,但在马哈茂德时期,其政权便已经高度波斯化了。其政府制度、官僚结构在11世纪的伊斯兰世界里无疑最为先进、完备,中央集权程度达到了顶峰;尼扎姆·穆勒克自小出身在哥疾宁王朝官吏家庭,对这些方面无疑具有相当之了解,这使得他在担任维齐尔之后,便效法哥疾宁制度进行制度上的改革。博斯沃思评价道:“尼扎姆·穆勒克之所以[在这么多维齐尔中]如此有声望,缘于他[在执政期间的权力]近乎无冕之君王,并且[代君]统治帝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然而他[的成功]并不是[因为]开创新体制,相反,他[的成功缘于]尽可能地模仿他出生、成长的哥疾宁王朝——这个新国家[的制度]。”[8]
然而改革的成果对于尼扎姆来说并不尽人意,起码他心心念念的情报员制度并没有落实,这也是他在《治国策》中一直念叨的原因。在第10章“论情报员和书记及其在管理国家事务中的重要性”中的一个故事里,下属询问阿尔普·阿尔斯兰,阿尔斯兰便说出了不在塞尔柱帝国内推行情报员密探制度的原因:
“如果我设置情报员,我特别宠爱的人因相信他们受宠的地位而不会注意这些情报员,也不会去贿赂他们;而我的对手和敌人却会去拍这些情报员的马屁,给他们钱。显然,情报员带给我们的报告,必将是我们所宠爱者是坏的,而我们的敌对者却是好的。这样,好和坏的报告正如箭一样:如果你射很多箭,总有一支会射中靶。于是,我们每天将会对我们所宠爱的人不满,最终疏远他们,而让我们的敌人不断取得信任。在短时间内你将发现,我们所宠爱的人都疏远了,他们的位置都被我们的敌人把持。到那时候,就会造成无法挽救的损失。”[9]
从现代社会来看,这种特务机构式的统治是值得批判和取缔的;但是在古代世界这么一个交通、信息传递十分落后的情况,这种制度无疑能够起到强化中央权力、加强政府权威的作用,有了中央派遣的“钦差”,地方官员欺上瞒下的情况会有所减轻;其次,虽然阿尔普·阿尔斯兰说的也在理,但是他和尼扎姆都没有提出另一项比情报员制度更为更为有效的制度,只能将期望放在地方王公贵族、军事将领身上,听之任之,无疑是一种“鹌鹑式”的做法,只会放纵这些人的欲望,导致吏治败坏;对尼扎姆·穆勒克来说,由于阿尔斯兰是提携他的伯乐,他没有办法对抗自己权力的来源;而辅政马立克沙期间,他深切感受到在推行制度时地方势力猛烈的反抗力度,导致执政多年最核心的东西依旧建立不起来。因此他才希望马立克沙能够学习前人,成为一位雄才大略、杀伐果断的君主。而无论是为了给自己推行哥疾宁制度背书,还是为马立克沙塑造一个明君圣主的榜样,修饰、美化马哈茂德这一行动无疑是十分有必要的。
作者的宗教态度
尼扎姆·穆勒克是正统逊尼派艾什尔里派信徒,而他对什叶派特别是易司马仪派有着非同寻常的恶意情绪。除了本身信仰敌对之外,易司马仪派势力严重影响了塞尔柱内部的稳定也是一个原因。由于法蒂玛王朝僭越称哈里发,与阿拔斯哈里发分庭抗礼,加之其支派卡尔马特派在阿拉伯、波斯边界做出的种种恶行(打劫朝圣商队,焚毁圣城、劫走黑石)[10],使得易司马仪派的形象在当时极为恶劣,甚至于逊尼派官方还会特意挑起论战,大肆抹黑易司马仪派。作为一个从小接受正统信仰的信徒来说,打击异端、铲除异端势力乃是大义之举、必行之事;而波斯地区采纳易司马仪派的政权一般都引起了政局动荡,如萨曼王朝君主纳斯尔二世,在位后期引入易司马仪派,结果遭到宗教阶层的强力反对,最终只能由其子努赫一世借鸿门宴之机将信仰该派的头脑一网打尽、全部处死,并令父亲逊位才避免了政权的分裂。[11]在尼扎姆·穆勒克眼中,易司马仪派这类的异端信仰无疑是影响政权的万恶之源、祸乱之根,在其执政期间他便不遗余力地打击易司马仪派,这种思想一直在塞尔柱朝廷内存在,直到1118年塞尔柱倾尽全力也无法消灭阿拉穆特政权后方才停止。因此书中到处充斥着对那些异端运动的偏见与敌视,而这种态度也为他带来了杀身之祸。
结语
《治国策》是11世纪一部十分有研究价值的著作,其中蕴含的对军事制度、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史料值得去进一步的考究。有趣的是,在尼扎姆·穆勒克撰写这么一部《王治之道》时,在同时期的中国,也有一位宰辅人物,为了令皇帝“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完成了他的煌煌巨著《资治通鉴》。此人正是宋朝名相司马光(1019-1086);而与他作对手的另一位宰相王安石(1021-1086),却又做着与尼扎姆·穆勒克类似的改革变法之事,历史的奇妙性无外乎此。

[1] 关于其出生时间有不同说法。大部分的史料如《法西赫史事摘要(Mujmal-i Faṣīḥī)》都确定他的出生日期是回历四零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周五(1018年4月10日)。但尼扎姆·穆勒克的同乡人、12世纪史家伊本·封杜克·拜哈齐(Ibn Funduq al-Bayhaqi)在其著作《拜哈克史(Tārīkh-i Baihaq)》中认为他的出生时间是回历四一零年(1019-1020)。见EI2卷8,p69。
[2] 因为苏莱曼与阿尔普·阿尔斯兰同父异母,查基尔死后苏莱曼的母亲带着苏莱曼改嫁给图格鲁克,在昆杜里的劝说下,图格鲁克立苏莱曼为储君。
[3] 参见EI2卷8,p72
[4] 参见《尼扎姆·穆勒克及其<治国策>》,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p30-33;《从<治国策>一书看塞尔柱帝国的统治制度》,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p19-24
[5] 参见《治国策》p31-40
[6] 参见《治国策》p297;书中提到的那位纳斯尔实际上是纳斯尔二世(913-943在位),其全名为纳斯尔·本·艾哈迈德·本·伊斯玛仪·本·艾哈迈德·本·努赫,而伊斯玛仪那位兄弟纳斯尔一世的名字为纳斯尔·本·艾哈迈德·本·努赫
[7] 参见The History of Bukhara: Translated from a Persian Abridgment of the Arabic Original by Narshakhī. Translated by Frye, Richard Nelso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ediaeval Academy of America.p80
[8] 参见EI2卷8,p70页末-71页初
[9] 参见《治国策》p102-103
[10] 实际上法蒂玛王朝和卡尔马特派政见不同,在其建立政权便与其划清界限,甚至双方还发动过战争。
[11] 参见《治国策》p287及之后几页;有关此事,书中提供了一个细节众多的故事

参考文献
[1] Bowen, H. & Bosworth, C. E. (1995). "Niẓām al-Mulk". In Bosworth, C. E.; van Donzel, E.; Heinrichs, W. P. & Lecomte, G. (eds.). The Encyclopaedia of Islam, New Edition(El2), Volume VIII: Ned–Sam. Leiden: E. J. Brill. pp. 69–73. ISBN 978-90-04-09834-3.
[2] 《治国策》,[波斯]尼扎姆·莫尔克著,蓝琪译[M],商务印书馆,2013
[3] Nizam al-Mulk(2002)[1960].The Book of Government Or Rules for Kings: The Siyar al-Muluk or Siyasat-nama of Nizam al-Mulk.[M] Translated by Hubert Darke. Routledge. ISBN 0700712283.
[4] Yavari,Neguin(2015)."NEẒĀM-AL-MOLK".Encyclopaedia Iranica, https://iranicaonline.org/articles/nezam-al-molk
[5]《中亚通史》古代卷下,王治来著[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