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北京政治高考选择浅做

公号链接:2023北京高考政治:第7题一定选B (qq.com)
2023北京高考政治:第7题一定选B
By超越
2023年北京高考政治试题刚出来我就做了一下,当时非常确定第7题选B,但是最近网上流传的答案(非官方)却选了D并且给出了解释。孙老师已经在《2023高考北京卷第7题试解:答案选B而不可能选D》一文中做出了分析,但是仍有老师在讲这题选D。于是我也就这道题目谈谈我的看法。
2023北京高考政治第7题:
2023年4月,“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发布。借助这批影像,国际天文联合会根据相关规则,以中国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命名了火星上的22个地理实体,杨柳青、古田、周庄、漠河等中国地名“刻印”在火星大地。基于上述材料,下列三段论推理违反“同一律”要求的是( )
A. 所有的文化名镇都在地球,有的杨柳青是文化名镇,所以,所有的杨柳青都在地球
B. 古田是历史名镇,古田是火星地理实体,所以有的火星地理实体是历史名镇
C. 有的周庄不是地球地名,有的火星地名不是周庄,所以有的火星地名是地球地名
D. 地球上的漠河是地名,火星上的漠河是地名,所以火星上的漠河是地球上的漠河
设问是“基于上述材料,下列三段论推理违反‘同一律’要求的是”,我们首先要明白同一律的要求是什么,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错误又是什么。
课本中是这样说的:
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A和C不用看了,我们来看B和D选项。
首先来看B选项。
B选项有没有在三段论推理中混淆概念或者偷换概念呢?
古田是历史名镇,古田是火星地理实体,所以有的火星地理实体是历史名镇。
我们看“古田”这个概念,在大前提中指的是地球上的一个镇,而在小前提中指的是火星上的一个地理实体。这两个“古田”只是叫了同一个名而已,它们的本质是不一样的,内核是不一样的。因此,前提中混淆了“古田”这个概念,将“古田”这个概念进行了偷换,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因此选B
如果还不明白,我们可以用课本中给出的例子来作类比。
课本中的例子是买茶的场景,是这样说的:
“‘你这儿有好茶吗?’
‘我这儿全是好茶,从来不卖变质的茶。’
右图中买茶叶的人说的‘好茶’指的是品质优良的茶叶,卖茶叶的人说的‘好茶’指的是没有变质的茶叶。卖茶叶的人的回答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概念当作同一个概念来使用,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课本给出的解释已经很详细了,这里就是将“好茶”的概念偷换了。不管是品质优良的茶叶还是没有变质的茶叶,其实都能叫“好茶”,但是“好茶”在这两句话中的本质却是不一样的,即“好茶”在这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回到原题,这里的两个“古田”一个指的是地球上的一个镇,另一个指的是火星上的一个地理实体,二者不是同一概念,但题目在推理的时候却把不同概念当作了同一个概念来用,因此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网传解析为
B“古田是历史名镇”中的“古田”是地球上的地名,“古田是火星地理实体”中的“古田”是火星上的地名,这个三段论推理犯了“四概念”的错误,但没有违反“同一律”要求,B 排除。
写解析的人其实也发现了,“古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也确实看出来了违反“四概念”错误,那肯定就知道这里是偷换了概念,但是他却说没有违反“同一律”要求。
这解析难道不是自己就违反了“矛盾律”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吗?
我们再来看D选项
D选项有没有在三段论推理中混淆概念或者偷换概念呢?
地球上的漠河是地名,火星上的漠河是地名,所以火星上的漠河是地球上的漠河。
有没有在推理过程中把不同概念当作了同一个概念来用呢?我们看到前提中重复的概念为“地名”,在前提中的两句话里的含义都是“地点的名称”,“地名”这个概念并没有被偷换,因此也不存在在推理过程中偷换概念,因此D不能入选。
网传解析为
D 火星上的漠河是火星上的一个地理实体的名称,地球上的漠河是地球上的一个地理实体的名称,此漠河非彼漠河,将两个不同概念的地理实体等同,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违反了“同一律”要求,D 正确。
这个解析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呢?
写解析的人只揪出来了结论这一个判断进行分析,没有关注结论是怎么来的,也就是没有关注推理的过程。设问里有很明显的几个字“下列三段论推理违反”,我们要关注的是三段论的推理,即由前提推出结论的过程,而不是单独拿出结论这一个判断来解读。
如果只让你看结论的话,为什么还要有“地球上的漠河是地名,火星上的漠河是地名”这两句话呢,直接给你结论让你判断不就行了吗?
我们基于三段论推理的过程,来看一下D选项的推理是怎么出错的。
首先明确一个问题,何为三段论推理?
课本中的解释是
三段论是以两个已知的性质判断为前提,借助一个共同的项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推理。
三段论的大项和小项在前提中并没有直接发生联系,只是分别和中项有一定的关系,通过中项这个媒介,大项和小项才有了一定的联系,构成了三段论的结论。
也就是说:三段论推理的过程,就是用中项把大项和小项联系起来的过程。
D选项的前提为“地球上的漠河是地名,火星上的漠河是地名”,中项是“地名”,在推理的时候用中项把大项和小项联系起来,得到结论“火星上的漠河是地球上的漠河”。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偷换概念的现象,因此也就不可能选D选项。
那么到底哪里出错了?
我们发现中项“地名”在前提中是不周延的,因此在推理的时候犯了“中项不周延”的错误。
进一步用课本中的话来解释一下就是
大项与中项的一部分外延发生联系,小项与中项的另一部分外延发生联系。这样,大项和小项的关系就不能确定,结论就不能必然得出。
我来解释一下就是,地名有非常非常多,火星上的漠河只是其中之一,地球上的漠河也是其中之一,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这里不方便画图,如果画图就更直观了)这才是结论出错的根本原因!
因此,造成结论错误的原因是在推理的时候犯了推理结构上错误,而非在结论中偷换概念。单单拿出结论一句话,而不去看这句话是怎么推出来的,不去看推理的过程有什么错误,这就是网传解析存在的重大问题。
我们再来换一种视角看一下这个错误的解析,错误的原因还可以看作是写解析的人在无意识中臆造了一个三段论,即
“地球上的漠河是漠河,火星上的漠河是漠河,所以火星上的漠河是地球上的漠河”
现在我们再来看他给出的解析
火星上的漠河是火星上的一个地理实体的名称,地球上的漠河是地球上的一个地理实体的名称,此漠河非彼漠河,将两个不同概念的地理实体等同,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违反了“同一律”要求。
可以发现,用它的解析来解释“地球上的漠河是漠河,火星上的漠河是漠河,所以火星上的漠河是地球上的漠河”这一个三段论就能解释通了!!!
现在,我们就把此题一定选B而非D的原因以及解析是如何出错的给分析清楚了。如有不足,欢迎留言批评指正。
题外话:
① 去年北京卷是公布了官方答案的,不知道今年会不会公布,我们拭目以待!
②网上流传的北京卷的其中一个版本出现了问题,把第一题的图放在了第三题上去了,而第三题的图不见了。我已经将试题进行了重新排版,如有需要,可以在下方网盘链接自行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XCa_0lzk6VuqEymTtwWCtQ?pwd=c8md
提取码:c8md
③我的高中政治交流q群为:874610727,欢迎大家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