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薛宝钗:只有香如故

2023-08-15 13:29 作者:柳书尘  | 我要投稿

我还是想写写薛宝钗,写写这个被诟病成“小三”“心机婊”“野心家”的人。 我高中的时候,闲暇时也反反复复读了《红楼梦》,我并不认为我有能力可以和红学家一争,我也并不想争论什么。我只想从一个读者的角度出发,写写我所认识的薛宝钗。 当然,哈姆雷特永远不会变成哈利波特。我一直很反对把饭圈的粉丝文化加诸学术,所以我并不认为我是所谓钗粉,黛黑,我对宝钗,相较于黛玉,那份更多的感情,或许你可以称之为悲悯。

淡极始知花更艳 似乎在很多影视作品里,薛宝钗总是一副穿金戴银,富贵俗气的样子,其实不然,若是细读《红楼梦》,你会发现薛宝钗的打扮反而是人们想象中林黛玉的样子:穿着淡雅,不施粉黛。 比如第八回中关于宝钗衣着的描述: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䰖儿,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上去不觉奢华。 蜜合色,玫瑰紫,葱黄色,其实都是比较淡的颜色,而这里的薛宝钗头发只是挽了起来,并没提到有戴什么首饰,放到现在,就是一个邻家大姐姐穿件素色的家常衣服,不化妆挽了个丸子头作针线,又哪里有半点俗气的表现呢? 在第四十九回中,宝钗的雪中装扮同样是素雅低调:莲青斗纹锦上添花洋线番羓丝的鹤氅。 莲青色鹤氅,配上纷飞大雪,这身打扮换到任何一个人身上,恐怕都要赞一声名士风度,而一向如此打扮的薛宝钗,在世人眼中却成了只知穿红着绿的俗人,我为宝卿一哭! 同样,薛宝钗也并不像大部分人所想的那样,涂脂抹粉,花枝招展。 还是第八回的描述: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 第二十九回也有这样的描述: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 透过这些描述,我们至少可以知道两个信息: 第一就是薛宝钗其实并不注重打扮,家常连妆都不怎么画。 第二就是即使不施粉黛,薛宝钗仍旧是漂亮的。 面如银盆,眼似水杏,这是描写宝钗外貌常用的四个字。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面如银盆的描绘并非今人所想的所谓“大饼脸”,它所描绘的,是人面部线条柔和,并且皮肤白皙,用以形容女子的美貌。眼如水杏就好理解了,形容女子眼睛大并且水灵灵。 所以,综合以上描述,薛宝钗的外在形象,是那种不爱化妆,不重打扮,却依旧令人见之难忘的美女,并非满身金银,浓妆艳抹的粗野之人。

无意苦争春 薛宝钗被世人诟病,其中最大的一点,就是认为她处心积虑勾引贾宝玉,为了贾府二奶奶的位置,但我要说,这种观点简直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金玉良缘初次登场,当时在《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这一回中,有人认为这一回中宝钗主动提出要看看贾宝玉的玉,就是为了引出自己的项圈,从而向贾宝玉暗示自己和他的“金玉良缘”。 但细细梳理文本,贾宝玉进来的时候,那块落草时衔下的宝玉,就挂在脖子上,在这种情况下,薛宝钗看到了这块玉,所以提出想看看。 而薛宝钗提出看玉时,有这么一句话:“成日家说你这玉”。 贾宝玉衔玉而生这件事,贾府的亲眷都知道,林黛玉的母亲贾敏,也不止一次向林黛玉提起过这位衔玉而生的表哥,所以林黛玉在听到贾宝玉问自己是否也有玉的时候,并不感到奇怪,而是顺理成章地认为贾宝玉因有玉,所以才会这样询问自己。薛宝钗的母亲薛姨妈以及她周边的亲戚,应当也不少提起过这位奇异的公子哥和他的玉,而现在贾宝玉的玉又这样挂在脖子上,宝钗看到了他戴着的玉,想起来自己的亲人提起过这块宝玉,所以才会一时好奇,提出要看看。 这个情景,其实更像是亲戚中某一家的小孩出生时带了一块玉下来,这件事在亲戚中间迅速传开,然后去那家作客时,那个衔玉而生的小弟弟跑到面前,脖子上就挂着那块奇异的玉,他的表姐好奇这块玉到底是什么样的,问小弟弟能不能看看。又谈何勾引呢?况且那时候的贾宝玉,不过一个十岁出头的小孩,就算薛宝钗能一时半会骗得这个年龄段的贾宝玉的喜欢,等到宝玉长大成人,难道宝二奶奶的位置就一定是她的? 在封建社会,礼法大于天,且不说薛宝钗若是真这样堂而皇之暗示,求宝二奶奶的位置,这种行为传出去是多大的丑闻,单论她选择勾引贾宝玉这一点,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贾府上上下下那么多长辈,贾宝玉又是贾政这一房唯一的嫡子了,就算宝玉自己非宝钗不娶,家长不同意,又能如何呢?而全书又哪里可见薛宝钗费尽心机去讨好贾母一班人呢? 可知薛宝钗贪图宝二奶奶这种位置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我以为,薛宝钗并不贪图什么宝二奶奶的位置,她知道林黛玉和贾宝玉互相喜欢,她也不打算插足。 在《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行酒令上,林黛玉把《牡丹亭》中的词曲说了两句出来,被薛宝钗听出来了,等到人散了,薛宝钗才在私底下提醒林黛玉,这样的词句是不能在大庭广众说出来的。 《西厢记》《牡丹亭》这种书,在那个时代是被人所鄙夷的“淫词艳曲”,它其中的一些回目,是明确有性描写的,闺阁中的小姐,若是偷看这种书,是大忌,试想,薛宝钗要是真的觊觎什么宝二奶奶的位置,费尽心力想把林黛玉赶走,她大可以装作不知道这些话是《牡丹亭》中的,等林黛玉哪天又将这些话说出来而被贾府长辈听出来了,她何必要私底下提醒林黛玉呢? 而也正是这番话,才让林黛玉感动不已,知道了薛宝钗的真心实意,所以林黛玉才会在此之后,将薛宝钗视作知己,不再像先前一样抱有敌意。

任他随聚随分 我一直觉得,薛宝钗是一个对物欲极为淡薄的人,这一点,可以从她朴素到“雪洞一般”的房间中窥见,她不喜打扮,不喜陈设,而关于这种心理,我想从她的身世入手进行分析。 都说林黛玉作为孤女,寄人篱下,处境艰难,但我觉得,薛宝钗的境遇并没能比林黛玉好多少,林黛玉尚且有贾母的关怀,有贾宝玉可以说说知心话,薛宝钗却在父亲死后,不得不成为那个对谁都好的懂事的孩子。 前文提到,薛宝钗听出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纱窗也没有红娘报”这两句话的出处,所以提醒林黛玉,这说明薛宝钗自己也看过这种书,这在她自己的说法中也有佐证: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儿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背着我们偷看,我们也背着他们偷看。 主流观点将薛宝钗批判成古板的封建卫道士,其实不然。且不论那个年代除了王熙凤泼辣一点,大观园哪个姑娘小姐不符合封建淑女的标准;再者,透过薛宝钗这段话,其实可以得知她小时候也是一个爱闹腾,叛逆的姑娘。 当父亲还在世的时候,她也会跟着家中兄弟姊妹胡闹玩耍,也会背着大人偷看《西厢》这种禁书,薛宝钗的骨子里,其实是叛逆的,她蔑视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条,但这一切在她的父亲过世后就改变了。 父亲过世,她虽有个哥哥,却是个成天惹事的“呆霸王”,薛姨妈又软弱,所以家中的大小事,很多时候就压到了薛宝钗身上,“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指家计等事,好帮母亲分忧”。 似乎只是一夜之间,薛宝钗就从那个顽皮惹事的小姑娘,成长为稳重圆通的当家小姐,论者多以为她城府深重,八面玲珑,却没想过这个贾府上上下下皆称赞宽和温柔的得体小姐,彼时只是个十三岁的小姑娘。 家中的变故迫使薛宝钗成长起来,迫使她收起先前的锐利和无忧无虑,迫使她从原先诗书琴棋的无拘无束变成今日留心家事的,愚人看来的古板守旧。 但试问哪一个十三岁的姑娘愿意这样,哪一个十三岁的姑娘又能够做得比薛宝钗更好呢? 如果我们说,林黛玉的境遇艰难体现在失去父母,无依无靠,那么薛宝钗的艰辛,则是不得不撑起一个家庭的无奈,她深深地知道若是薛蟠这样胡闹下去,薛家会成什么样子,只怕被同宗“吃绝户”都是不错的结局的!宝钗所要忧心的,是她那个放荡胡闹的哥哥,更是一个摇摇欲坠,前途迷茫的家庭。 处于这样一种对未来的未知中,对危机潜伏于身边却无法预防的无力中,薛宝钗养成了今日那般理智到近乎可怕的样子,她才成了那个对谁都滴水不漏却又难以敞开心扉的人。

好风凭借力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愚人将这视为薛宝钗立志执掌贾家的表露,持这种观点的人,读不懂薛宝钗。 就像我很久之间说过的一样,薛宝钗的悲剧,从来不是什么儿女情长,爱而不得的悲剧,这个人物身上所承载的,是士子心济天下却无能为力的悲剧。 宝卿所言“送我上青云”,在我看来是封建社会女子所表露出来最激烈的反抗,我们可以说林黛玉用爱情反抗,贾探春用个性反抗,史湘云用潇洒反抗,而薛宝钗,用野心反抗。 我一直不想否认,我认为薛宝钗是有野心的,但她的野心从来不是什么坐上宝二奶奶这个位置的这种小打小闹,她的野心,是希望纵使身为女子,她也可以像真正的读书人,真正的士子一样。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两种追求其实又何尝矛盾呢? 逃避责任,退隐山水,美其名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所谓隐者算什么读书人?! 薛宝钗自信自己有才华,她希望自己可以有施展才华的一席之地,往小了说,她希望自己可以帮助母亲把这个家重新撑起来,往大了说,她希望自己甚至可以对这个社会有影响,有贡献。 这种想法,放到那个时代的其他女子身上,是离经叛道的,但是薛宝钗敢想,敢表露。 “好风凭借力” “良禽择木而栖” 我一直认为,薛宝钗这个人物,在一定程度上是士子的化身,她是大观园中的士子,而在薛宝钗的精神世界中,她分离出了一个模糊的化身,这个化身是她所希冀的自己,不是低眉顺眼,女红针指的闺阁小姐,是博带峨冠,兼善天下的士人。 这个化身是模糊的,脆弱的,甚至可能是薛宝钗自己都不曾意识到的。 但它仍是振聋发聩的,就像娜拉敢于出走一样,当薛宝钗写出了这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千百年来被压迫的女子,第一次触摸到了自由。

薛宝钗:只有香如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