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道德经》:从这里我明白了修身的不同境界,无出其右了吧?
【句子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我读经典】
第一句话: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古文今译: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
我的理解:健全的生活必须是精神和形体合一而不偏离。什么意思?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比如我们一边走着路,眼睛在看着街边的橱窗,心里却想着工作上的事,嘴里又喝着饮料,耳朵还听着音乐。有时候不知道自己走了多远,也忘了刚才橱窗里边的东西,工作上的事还是很乱,饮料不知不觉喝完了,耳朵里的音乐变得有些吵闹。
在物质极为丰富的现代社会,“乱花渐欲迷人眼”,我们常常处于形神分离的状态,就像有人说,“我们走得太快,灵魂都跟不上了。”
老子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我们做什么事就想什么事,比如吃苹果的时候,就细嗅它的香味,品尝它的清甜;吃饭的时候就安静地吃饭,细细品味每一口饭菜的味道。经常使自己精神与形体合一,尽量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让自己内心变得平静。

第二句话: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古文今译:结聚精气以致柔顺,能像婴儿的状态吗?
我的理解:结聚精气使身体柔顺,就像婴儿一样的状态。
我们知道,人一旦有私心杂念的时候,与人争执的时候,或者想把什么东西私自据为己有的时候,往往呼吸就乱了,甚至于身体也会变得僵硬,而导致精气散失。
然而,初生的婴儿心无杂念、精充气和,我们应该尽量保持婴儿一样的状态,要心境静定,做事用心而不必过于操心,经常能呼吸平顺、身体柔和。

第三句话: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古文今译:洗清杂念而深入观照,能没有瑕疵吗?
我的理解:一般情况下,我们在照镜子的时候,一旦发现身上有脏东西、有瑕疵,往往都是第一时间把它清除掉、整理好,再重新变成干净整洁的样子。但是,镜子放久了,也难免会沾染尘埃,就不能很好地看清自己,所以需要我们不时地擦拭。
在生活中,我们要能洗清杂念、摒除妄见,保持内心明澈如镜,这样才能够观照万事万物,对事物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对自己的缺点和问题有个正确的认识,那不就容易改正了吗?
就像我们的身体一样,身上任何部位的一点儿小毛病,都是身体发出的信号,小病不顾的话,最后都可能酿成大病。

第四句话: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古文今译:爱民治国,能自然无为吗?
我的理解:在生活中,我们看到有的领导者为满足一己私欲,比如为谋取名利、地位,或者为了让政绩好看,而不惜损害民众的利益,强作妄为,因为他们的“有为”,容易把民心给折腾乱了,所以难以管理。
正如有的公司领导,一边对员工说要善良、要努力,相信大家的能力,但又总喜欢插手员工工作,或者今天告知一个想法、明天宣布一个方案,亦或以绩效考核为由克扣员工工资。
古话说得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故领导者不可不慎也。如果频繁地去搅扰民众,什么事都干涉干扰,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为无为,则无不治也!

第五句话: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古文今译:感官和外界接触,能守静吗?
我的理解:我们通过感官去接触这个世界,去了解、认识万事万物的时候,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这容易扰乱我们的内心,让人迷失方向。
但我们在和外界接触时,也渐渐明白了,世间的一切事物随时都在变化着,无法永恒不变,也就不可能永远地拥有什么,所以不必过于执迷。当事物的不断变化给我们带来各种机遇时,依然可以冷静地做出选择,就像我们现在常说的“初心不改,方得始终”。
能不受外界的诱惑和干扰,不迷失自己,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和困扰的根本方法,持守内心的宁静!

第六句话: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古文今译:通晓四方,能不用心机吗?
我的理解:一个通达事理的人,深入透彻了解事物规律,凡事依道而行,为人做事不会使用心机,没有其他的目的,就像太阳的光芒照耀四方、遍及世界,是自然地施与。
比如,我们撒下植物种子,在阳光的照射和雨水的滋润下,等条件成熟了,种子就会发芽,一般都能自然地生长。若是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结果通常会坏事。
在工作中,有的人难免仗着自己的一点儿小聪明,喜欢耍心机,我们现在流行一个词叫“套路”。就像有的公司领导,为了拉拢人心,运用所谓的管理之“术”,大张旗鼓地施加恩惠,然后强调自己对员工是如何关心、爱护,反而引起员工的反感。所以有人说:“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

......
从本章内容你收获了什么?大家一起学习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