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分析
一、 成长期事件及心理分析
个人的成长环境和经历,对其心理塑造有不言而喻的作用。下面就项羽起事之前的描述开展分析。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羽出身楚国将门,由季父相教,学书学剑都不成,就连学自己喜欢的兵法也只是略知其意,不肯竟学。这里我们可以认为项羽是自视甚高(学万人敌),又自傲(说学之无用或不肯竟学)同时可能还自卑(学书、剑不成)的性格,具有这种性格的人通常是比较脆弱的,认知较为偏执,受不了打击。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这句“彼可取而代也”,从另一方面说明项羽自视较高,且冲动(口无遮拦)。
“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这大概就是项羽高傲的资本之一,身长力大,武力高。身心本是一体,身体发育好给予了项羽较强的自信心,但是他无心向学,终归只能成为一种狭隘的自信心。
二、 关键事件性格分析
以下,通过几件有名的事例,来说明项羽的性格特征。
1. 鸿门宴
“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首先,攻破咸阳的大功大名已被刘邦所取,项羽大怒,多半就是由于功名被抢,而不是因为觉得刘邦有野心,控制不住。后来知道刘邦“欲王关中”,自己终究是为他人做嫁衣,再也控制不住,直接说要打刘邦。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项羽这个季父项伯,估计和项梁对待项羽的态度是不同的,也并没有和项羽一起成就功业的想法(可能也不看好项羽),估计还是想左右逢源混个好处。否则不至于因为刘邦请喝个酒,就约了儿女婚嫁,还在项羽面前为刘邦说话。而这也从侧面说明,项羽对手下将领的不了解。
项伯把刘邦的话转告之后,项羽果然气消了,因为第一,刘邦给了他面子,这是他想要的。第二,刘邦把如何处置秦君和财物的权利留给了项羽,相当于把最重要的功名利都拱手让给项羽。从结果看,项羽是很满意的。
“宴会过程”
由于项羽对刘邦很满意,他直截了当的卖掉曹无伤,说明他是真的为之前要攻打刘邦的命令后悔了,所以在杀刘邦这件事上很是犹豫。但不难猜测,这其中也有怕自己落得杀有功之人的坏名声。从樊哙的话语中知道,楚怀王和诸将约定,谁先攻入咸阳就让谁做王,所以名义上,刘邦没有做错的地方,反而可以说已经是很给项羽面子了。这也可以说明,项羽对争夺天下是没有觉悟的。或者说,他其实会满足做一个“霸王”,而不是皇帝。所以他对刘邦的野心估计也不足,以为刘邦也只是想做个王,其实刘邦是想做皇帝。这就是所谓的以己度人,低估了对手。
2. 背关怀楚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证明自己,估计是项羽心中一项贯穿其行为的动力源。前面说到,项羽少年学书不成,学剑不成的故事,料想他少时在故乡亲朋中的评价可能会较低。因此想回去炫耀一下,也不奇怪。但这里也有许多可以细说。一是打败了秦国这么重大的事件,竟然只是被他形容为富贵,足见其志短。二是烧毁这么庞大的宫殿群(三月不灭),大概是觉得自己回楚后,不能容忍这里的封王住得比他好。三是收货宝妇女,足见其智低,宫殿象征权利,若据有秦宫,守关而霸,何愁收货宝妇女不陆续有来?
3. 放逐义帝
汉之元年四月,诸侯罢戏下,各就国。项王出之国,使人徙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其群臣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
本来放弃秦地,就是舍掉了地理上最有利的一个易守难攻的基地。现在杀掉了义帝,就彻底把自己变成一块肥肉摆在了诸侯面前。不读书,无智之至。
4. 乌江不渡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其实本来可能是想渡江走人的,但遇见这个乌江亭长,又改变了心思。终究还是好面子啊。被这个乌江亭长看到自己狼狈的样子,感觉自己就算回去,也是抬不起头来了。昔日衣锦还乡的夙愿是完全破灭了。
三、 残忍与暴力分析
太史公说项羽:“何兴之暴也!”。项羽为人,确实残暴,从整篇项羽本纪中,项羽残暴的事例主要有夺权而斩上司头颅两次;坑秦降卒二十万,坑田荣降卒数不详,欲坑外黄十五岁以上民;烧秦宫室;烹说者,烹周柯;杀义帝。这其中由坑降卒、烹人最为残暴。因为坑就是活埋,烹就是或者煮了。项羽坑降卒之众,历史罕见,更有甚者,欲坑外黄平民。另外,烹人两次,烹人也是非常残忍的杀人方法,这两个人都是用言语侮辱了他,一怒之下就烹了。这些让人猜测项羽少时有被言语侮辱的经历,有心理创伤。
四、 个人能力
打仗能力和个人勇武,不得不承认,项羽还是非常强的。从开始抗秦就是常胜:
及楚击秦,诸将皆作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到了最面,与各诸侯为敌,仍是经常打胜仗。没有韩信、彭越帮助,刘邦军还是打不过项羽军。后面用四面楚歌之计,才把项羽逼到垓下,仍被其杀将。最后无人敢上,项羽自杀。
五、 结语
项羽成长没落贵族之家,少时学艺不成,独喜兵法,及长,身高力大。年二十四反秦,战功赫赫,败智累累,知人不明,用人不善,残忍暴力,终被众人所弃。那么从性格方面来总结,我认为他是典型的由于单一方面(武力、战争)极为出众,而同时具有自傲、自卑的性格,可能还带着某种心理创伤。这些性格在他整个战争生涯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在一些转折性事件中,比如背关怀楚,让他屡屡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从能力方面来说,项羽的不学书,可以证明他在对历史事件的学习,智慧的掌握方面,水平是极端的低下的。这是他每每做出错误选择的另一个原因。
仅有做前锋大将的资质,却因项梁之死,被推倒统帅的位置,这也可以说是命运在玩弄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