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月2日

2022-02-06 17:59 作者:吾辈是猫白  | 我要投稿

过年,忙忙碌碌。为什么会有这个“年”呢?为什么人人都想回到一个名叫“家”的地方,而不是几个要好的朋友聚一聚呢?我带着疑问推己及人。外面的世界五光十色,有便捷的生活、精美的景色、无话不谈的朋友,可总觉得虚幻,在哪里我都只是过客。吃喝玩乐体验过,除了回忆再没什么属于我。“家”以外的地方人常说“终有一别”,而“家”是“终有一归”,一个终将离开,一个终要归去。“家”是所有人心里的一个根。生在哪里便长在哪里。

 回到家和父母、奶奶忙里忙外,奶奶说“这个还能用,不要扔”;爸妈问“什么时候结婚买房”;我说“时代已经变了”,嘴上各说各的,可手上都在拾捣这个共同的家。一个代表“固本”,一个“传承”,一个“开拓”,互相惦念,互相扶持,小事上多的是争吵,可真碰上什么大坎都会毫不犹豫地信任支持。像茫茫浮世中的一粒分子,平淡、沉默且稳固。“过年”应该是为了不忘根本。

 在阳光里,自然而然能写出岁月静好,在深夜,却难以控制地叹息光阴无情。环境不同心境也不同,所谓“年味”,单是一家人同聚在一个环境下便足够了。“年味”不在玉盘珍馐,不在爆竹歌舞,应该来自人与人的温情。说到底不过是一个“人”所创造和赋予的节日,理应由人来调出它原本的味道。所以相比往年的逃避,今年我想大胆一点,主动拥抱。跟七大姑八大姨问声好,没话找话也好,语言博弈也罢,反正是来者不拒,游刃有余。对长辈来说是深情叙旧,对我这等晚辈来说虽然没有那种深厚的感情,权当做红包和礼品的游戏也能融入其中,不失礼貌。

 而对亲戚以外,甚至现实以外的朋友们,以往我都是一个一个发“新年快乐”,今年勇敢一点,甭管认识的不认识的、熟的不熟的,发个语音是我能想到不唐突又有诚意的最好的问候了。全部发一遍花了一个多小时,说了二百多遍“新年快乐”,人都麻了也懒得管如何。知者知之,不知便不知。

 如今时代与儿时大有不同,无需刻意关注什么“传统”与“变化”,和亲近的人,做喜欢的事,说些随心的话就好。

 每逢过年,我爸都要和村里一辈的朋友互相请客吃饭,从初一开始一家一家轮。今年先是我家,早早打电话通知过来,我爸在客厅招呼,我妈在厨房准备。时候差不多了,几个大老爷们围一桌胡吹海喝,媳妇家就在厨房一块炒菜做饭,菜上差不多了到偏厅另摆一桌。我受不了烟酒就窝房间里等他们吃完再一个人随便吃点。年年如此,一丝一毫没有变过。

 我是网络时代长大的年轻人,很容易联想到“男尊女卑”“女人不能上桌吃饭”的说法,可能发这些话的人确实有这种情况,也可能并没有这个意思,只是突然想起了类似的事情,很自然地串联到了一起。网上冲浪的人只看见人家叙述的一面没看到另一面,就开始先入为主、大放厥词。呵,反正在我这边看到的不仅没什么激进的矛盾对立,反而是十分恰当的默契。

 一群出生在农村的大老爷们,都已经年过半百家事美满,也都有着各自的愁苦,天南地北各行各业一年的奔波到头聚上这么一次,一年……一年……他们也是看着我长大的。以前我总嫌他们吵,一聚就少不了抽烟喝酒大声嚷嚷,不过今年不知怎的,我好像突然开窍懂得了这一室“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含义。在酒酣耳热后,往年最要躲得远远的时候,我拿着相机走出房门想给他们拍两张照。

 阿姨先看见我,说:“给这群大男孩拍拍照”。刚才还生龙活虎的男人们听到拍照立马不自然了,也许是喝多了,胳膊抬上抬下手足无措。我叫他们该吃吃该喝喝,最自然的才是最好看的。他们的皮肤多是古铜色,笑起来堆出一脸皱纹,不过仍十分灿烂,能清晰看出经过时间磨砺的意气,一半沧桑已老,一半慷慨犹存。帮厨上菜的女人们,没有半点屈曲卑微的感觉,而是有着贤妻的关爱和良母的包容,给这帮大男孩做饭、叮嘱少喝点酒,成全一年在外打拼的男人好不容的欢聚。什么“年轻人不想结婚”“生育率新低”“男女性别歧视”“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等等网络世界沸沸扬扬的话题,在这一室欢闹显得那样轻薄、虚无飘渺,甚至比不上弥漫空气的烟酒味来得真切。网络上整天焦虑老板怎么样、工资怎么低、没钱怎么穷,可是看看眼前,一群农村出身的男孩,没挣到什么大钱,回家都只坐火车,但是他们过得不好吗?相识三四十年的发小全都坐在一桌,在新盖的房子里舒舒服服、暖暖和和地,吃着肉喝着酒,畅谈或当年或以后简单的愿望,老婆站旁边盯着别喝醉,孩子屋里屋外耍得热闹,你说这一辈子还有什么不值的呢?


2月2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