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帝国(第二十一期)
俄土战争
战争背景
(一)俄土战争是指17-19世纪俄罗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之间为争夺高加索、巴尔干、克里米亚、黑海等进行的一系列战争,其中重要的有10次,此外双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交战和土耳其在俄国内战中的干预通常也被认为是第11次和第12次俄土战争。从18世纪下半叶起俄土战争的起因是围绕东方问题的国际矛盾尖锐化,土耳其企图对乌克兰和黑海沿岸国进行报复,俄罗斯依靠受奴役、信奉基督教(东正教)的各族人民日益蓬勃开展的反对兴起在亚洲大陆西部、后向欧洲东南部和非洲北部扩张的奥斯曼帝国民族独立运动的支持,力图在巴尔干半岛和高加索巩固自己的势力。俄土之间的战争断断续续前后共长241年,平均不到19年就有一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是欧洲历史上最长的战争系列,奥地利、英国、法国、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也先后参与其中。战争的结果是俄罗斯帝国扩大疆土,奥斯曼帝国逐渐衰落。奥斯曼帝国(1299~1922)曾经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封建军事大帝国,但到了19世纪下半叶已经开始衰落,为了挽救帝国,以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和米德哈特帕夏为首的有识之士展开一系列救亡运动,进行民主改革。1875年底奥斯曼帝国内外形势迅速恶化,小亚细亚的北部和中部地区发生大饥荒,财政濒临崩溃,列强干涉的阴影笼罩全国,在这种形势下国内政治斗争炽热化。1876年5月30日阿卜杜·阿齐兹被推翻,另立穆拉德五世为苏丹。8月31日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接替精神错乱的穆拉德为苏丹,成立西方式的资产阶级立宪君主政体,但民族矛盾在民主的旗号下蔓延。在黑塞哥维那、波斯尼亚和保加利亚相继爆发起义,并很快波及到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这两个土耳其的藩属国。土耳其对起义者进行残酷的镇压,但却未能控制巴尔干西北部局势的变化,它在巴尔干的统治开始动摇起来。面对这种局势时欧洲列强中的俄、奥、英三国表示自己的特别关注,尤其是俄罗斯,它认为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使自己在巴尔干地区既丢面子,又丧失威信和影响,它需要寻找一个机会重新回到巴尔干,恢复原有的一切。更为重要的是俄罗斯想通过控制巴尔干进而控制由地中海进入黑海的咽喉博斯普鲁斯海峡,以便打通它谋求已久的在西南方面的唯一出海口,因此它对土耳其局势的恶化幸灾乐祸,并积极地加以介入。沙皇政府打着“拯救土耳其帝国压迫下的基督徒”和“保护斯拉夫兄弟”的旗号,先是通过外交途径向土耳其政府施加压力,但效果并不显著,它所提出的集体保护斯拉夫人的建议遭到受奥匈帝国支持的英国的反对。随后又倡议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和保加利亚实行自治,也遭土耳其的拒绝。

(二)土耳其恃仗着英国在背后的支持,力图在战场上彻底打败起义者和在1876年6月30日对土宣战的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当战场上的形势明显地有利于奥斯曼帝国政府时俄罗斯就在1877年4月24日正式对土宣战,5月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黑山都宣布加入俄方,共同对土耳其作战。宣战之后俄多瑙河集团军各部队即开始向进攻出发地域——多瑙河运动,但由于铁路运输落后和河水泛滥,拖延渡河时间,到6月22日俄军多瑙河下游部队才在加拉茨和布赖洛夫强渡多瑙河。6月27日至7月2日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德拉戈米罗夫将军指挥的步兵第14师以及跟随其后的集团军主力在吉姆尼察地区也相继渡过该河,多瑙河集团军从西斯托沃地区的登陆场兵分三路展开进攻:西路部队进攻尼科波尔和普列夫纳;东路部队进攻鲁舒克;先头部队进攻巴尔干山口,约有7万人留在战场接近路作为预备队。约瑟夫·弗拉基米罗维奇·古尔科将军的1.5万人的先头部队急速推进,在7月7日攻占保加利亚古都图尔诺沃城,并在7月14日越过巴尔干山脉迅速占领希普卡山口,从而打开通向博斯普鲁斯海峡和君士坦丁堡的通道。由于俄军兵力配置不当和指挥失误,致使战期延迟。西路部队占领尼科波尔后未能赶在由维丁出发的奥斯曼·努里帕夏的土军抵达之前占领普列夫纳,因此俄多瑙河集团军的交通线受敌威胁。在军中的沙皇安全被提高的首要位置,由于不想重演色当悲剧,俄军大部被迫停顿下来围攻普列文要塞,俄军速战速决的作战计划完全被打乱。俄先头部队占领埃斯基-扎格拉城之后遭到从巴尔干半岛的门的内哥罗开来的苏里曼·帕夏指挥的土军的反击,于是撤向希普卡。不久新组建的南路部队来到这里,该部约有1/3是保加利亚民团。8月土军新任司令穆罕默德·阿里·帕夏(一个皈依伊斯兰教的德国人)率部在巴尔干开始反击,苏里曼·帕夏的部队企图在8月间夺取普希卡山口,但由于普希卡俄军英勇防御而未能得逞,土军对俄东路部队发动的进攻也被击退。俄军对普列文进行3次强攻,遭到惨重失败,光第二次失败就损失1/4的士兵。米柳京承认:“这样打下去,我们庞大的陆军会在极短的时间被打光。”沙皇作战决心严重动摇,认为俄军陷入极端不利,甚至危险的境地。多瑙河集团军总司令老尼古拉大公向罗马尼亚卡罗尔一世求援,4万罗军作为俄国的同盟军参战,随着俄罗斯10万援兵的开到,构筑70公里堑壕,进行长达2个月的包围战,只有当土军弹尽粮绝后才迫使城里3万土耳其帝国的守军在1877年12月10日投降。

(三)随着普列文的陷落,战争发生转折,俄军在兵力兵器等方面都取得对土军2 : 1以上的优势。沙皇亲自决策,令俄军立即冒严寒向巴尔干山以南发起攻击。俄多瑙河集团军沿着150公里宽的正面多路突击,而土军因为兵力不足又不许撤退,遂被俄军进攻的狂潮吞没。塞尔维亚在1877年12月13日加入反土战争,并将军队调到尼什城。古尔科将军的西路部队由保加利亚居民和游击队员积极协助,在严冬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越过巴尔干山脉,在索非亚方向击溃土军4.2万人,并在1878年1月4日占领索非亚,费奥多尔·费奥多罗维奇·拉杰茨基将军指挥的俄中路部队在1878年1月8~9日在舍诺沃战役中包围并俘虏魏塞尔一帕夏军队3万人。多瑙河集团军向巴尔干山以南展开进攻,1月15~17日在菲利波波利战役中击败苏里曼·帕夏的军队,1月20日夺取亚得利亚那堡,一个月以后又向君士坦丁堡推进。高加索集团军原来预计当面敌军是自己的两倍,预计进行防守作战,后来发现土军比自己人还少就发动进攻作战,在4~5月间占领巴亚济特和阿尔达罕两要塞,并封锁卡尔斯。但是集团军遭到艾罕默德·穆赫塔尔·帕夏军队有生力量的反击,三个进攻的支队被土军各个击破两支,6月退至边境,转入防御。10月间俄将米哈伊尔·塔里埃洛维奇·洛里斯·梅利科夫在高加索阿夫利亚尔-阿拉贾战役中击溃土军。11月17日夜俄军强攻占领卡尔斯要塞,并向埃尔祖鲁姆发起攻击。在高加索中精疲力竭的俄军封锁埃尔祖鲁姆,并终于占领巴统。战争开始前夕俄罗斯有48个步兵师共72万人和3000门炮,组成16个军。根据陆军大臣德米特里·阿列克谢耶维奇·米柳京制定的作战计划,在前线展开9个军,其中2个军10万人组成高加索集团军,由皇弟米哈伊尔·尼古拉那维奇大公指挥,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奥谢季亚等地的民团加入高加索集团军,取守势。集中7个军30万人在多瑙河前线,俄罗斯将军尼古拉·格里戈里耶维奇·斯托列托夫指挥的保加利亚民团也加入多瑙河集团军,预计当面土军因为分兵镇压保加利亚人,在战场上不能超过15万。俄军可以凭借2倍的数量优势快速突破巴尔干山脉,赶在西方反应之前攻破伊斯坦布尔,决定战局。多瑙河集团军的指挥官是皇弟老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大公,但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和整个宫廷和他在一起,实际上指挥作战的是参谋长米柳京。奥斯曼帝国经过军事改革后全军有40.6万人和858门炮,其中28万集中在欧洲,阿卜杜勒·克里姆·纳迪尔帕夏指挥。12.6万在亚洲,由艾罕默德·穆赫塔尔·帕夏指挥。

(四)土耳其的黑海舰队有22艘装甲舰、82艘非装甲舰、763门舰炮,官兵有1.5万人,质量上比新建的俄罗斯黑海舰队有优势。司令是一个皈依伊斯兰教的英国人霍巴特帕夏,奉命封锁黑海。考虑到陆军兵员不足以进攻,决心依托多瑙河四角地带和巴尔干山脉进行纵深防御,等待西方国家援助。俄军在军事组织、部队训练、指挥人员的素质以及部队士气诸方面均较土军占优势,但在武器装备的质量上却不如土军,因土军武器来自英、德、美三国。德米特里·阿列克谢耶维奇·米柳京(1816.7.10—1912.2.7)是俄国政治家和军事家,陆军元帅(1898),军事改革家。米柳京1816年生于莫斯科,先后毕业于莫斯科大学附属贵族中学(1833)和军事学院(1836)。1833年起在炮兵部队任职,军事学院毕业后担任参谋职务,曾参加普柳沙尔《百科辞典》(10-15卷)和泽杰列尔《军事百科辞典》(2-8卷)的编纂工作。1839年到高加索任职,参加对沙米尔的军事行动。1843—1845年任高加索防线和黑海沿岸地区军队作战部部长,1845年起为军事学院军事地理教研室教授,后为军事统计学教研室教授。根据米柳京的倡议,在四十年代就开始对俄国各省的军事统计记述,1848—1856年任陆军大臣特别事务协理军官。1853—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时期为报刊编辑来自战区的消息,写了许多军事政治性的见闻录。1856年任“军事工作改进委员会”委员,并向该委员会提出简要报告,陈述改组整个军事体制的计划。1856—1859年任高加索军队总司令部参谋长,曾参与拟定导致东高加索并入俄国的军事行动计划。1860年任俄国副陆军大臣,1861—1881年任陆军大臣,实行六十至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军事改革。主要内容是从1874年起实行对一切阶层的征兵制,以代替募兵制,规定凡年满21岁的男性公民均应入伍服役。将原20至25年的服役期限,在陆中缩短为6年现役和9年预备役,海军缩短为7年现役和3年预备役。所有预备役人员被编入后备军队,以便战时军队扩编。因享受各种优待而免服兵役(占役龄青年的50%以上),被编入非常后备军,战时应召入伍。改革使俄国正规军数量得到有效压缩,同时为建立后备军创造条件。任职期间成立总参谋部,以适应军事指挥上愈益复杂的任务。1877—1878年俄土战争期间在第三次强攻普列夫纳要塞被奥斯曼·努里帕夏击退后坚决反对撤退,根据他的坚决要求组织对普列夫纳的长期围困。按政治见解时他是一个温和的自由主义者,柏林会议(1878)后实际上领导俄国的对外政策。1881年退役,住在锡梅伊兹自己的庄园里。曾是国务会议成员,帝国尼古拉军事学院和亚历山大法学院名誉院长,科学院、炮兵学院、工程学院、外科医学院名誉院士,葬于莫斯科新圣母公墓。
第一次俄土战争
(一)1676~1681年的俄土战争是在乌克兰同俄罗斯重新合并后奥斯曼帝国入侵乌克兰而引起的,土耳其反对重新合并。奥斯曼帝国在1672~1676年的波土战争中占领波多利亚,尔后又依靠右岸乌克兰的盖特曼多罗申科的支持,企图统治整个右岸乌克兰。1674年左岸乌克兰的盖特曼萨莫伊洛维奇被选为乌克兰的总盖特曼,1676年多罗申科率部1.2万人占领盖特曼都城奇吉林,企图借助土耳其恢复自己的统治。为了制止这个事态,俄罗斯-乌克兰联军在萨莫伊洛维奇和罗莫达诺夫斯基的指挥下于1676年春渡过第聂伯河,包围奇吉林,并在8月2日攻克该城,俘获多罗申科。在奇吉林远征(1677、1678)期间俄罗斯-乌克兰联军与土耳其军、鞑靼军争夺奇吉林的斗争仍在继续进行,1679—1680年萨莫伊洛维奇和罗莫达诺夫斯基率领的俄罗斯-乌克兰联军依靠新筑起的伊久姆鹿砦防线击退克里木鞑靼人的多次袭击,土耳其由于未能达到目的,被迫于1681年1月23日签订《巴赫奇萨赖和约》(1681),承认左岸乌克兰与俄罗斯的重新合并。俄军和乌克兰军联合作战是阻止土耳其军与鞑靼军进一步获胜的重要原因,根据1667年1月俄罗斯、波兰签订的《安德鲁索沃停战协定》时俄罗斯攫取第聂伯河以东的乌克兰(包括基辅)。1672年土耳其为争夺乌克兰,进攻波属乌克兰夺取波多利耶。1676年土耳其利用乌克兰统领多罗申科进攻俄属乌克兰,土军起初大获全胜,但最终没能完成计划,根据1681年1月俄土《巴赫奇萨赖和约》时确定第聂伯河为两国边界。第一次俄土战争是指1676—1681年的俄土战争,在乌克兰同俄国重新合并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入侵乌克兰而引起的。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上半叶所进行的战争旨在结束奥斯曼帝国(1299~1922)和克里木汗国对俄国的侵略,合并十三世纪初期被蒙古人侵占的黑海北部沿岸地区,取得黑海出海口,这是俄罗斯帝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从十八世纪下半叶起俄土战争的起因是围绕东方问题的国际矛盾尖锐化,土耳其企图对乌克兰和黑海沿岸国进行报复,俄国依靠受奴役、信奉基督教(东正教)的各族人民日益蓬勃开展的反对兴起于亚洲大陆西部、后向欧洲东南部和非洲北部扩张的奥斯曼帝国(1299~1922)民族独立运动的支持,力图在巴尔干半岛和高加索巩固自己的势力。俄乌联军在攻克齐吉林后在当地留下一只守备部队后返回第聂伯河左岸,奥斯曼苏丹不甘心失败,任命之前被俘虏的乌克兰贵族尤里 赫麦尔尼斯基为乌克兰右岸盖特曼,并以易卜拉欣帕夏为指挥官,指挥一只4.5万人的大军反攻奇吉林。土耳其大军直到1677年8月4日才到达奇吉林城外,而俄乌联军受阻于第聂伯河一直不能渡河。8月26日俄军的先头部队击败土军,俄军大部队渡过第聂伯河,并在8月28日与土军展开会战。结果土军大败,损失惨重,易卜拉欣帕夏放弃包围奇吉林并向伊古尔河方向撤退,战后他因为战败而被土耳其苏丹投入监狱。1679~1680年萨莫伊洛维奇和罗莫达诺夫斯基率领的俄国-乌克兰联军依靠新筑起的伊久姆鹿砦防线,击退克里木鞑靼人的多次袭击,土耳其由于未能达到目的,被迫于1681年1月23日签订巴赫奇萨赖和约(1681),承认左岸乌克兰与俄国的重新合并。俄军和乌克兰军联合作战是阻止土耳其军与鞑靼军进一步获胜的重要原因,根据1667年1月俄国、波兰签订的《安德鲁索沃停战协定》时俄国攫取第聂伯河以东的乌克兰(包括基辅)。1672年土耳其为争夺乌克兰,进攻波属乌克兰夺取波多利耶。1676年土耳其利用乌克兰统领多罗申科进攻俄属乌克兰,奥斯曼帝国起初大获全胜,但最终没能完成计划,根据1681年1月俄土《巴赫奇萨赖和约》时确定第聂伯河为两国边界。
第二次俄土战争
(一)1686~1700年的俄土战争是俄罗斯帝国反对奥斯曼帝国侵略的斗争的继续,这次战争是在俄罗斯加入反土“神圣同盟”后爆发的,战争过程中俄军进行对克里米亚的远征(1687、1689)和对亚速的远征(1695~1696)。1686年俄罗斯加入由奥地利、波兰组成的反土同盟。1687、1689年,俄军在戈利岑公爵统帅下对克里米亚进行两次远征,1695、1696年彼得一世两次远征亚速。由于俄瑞战争迫近以及其它盟国与土耳其缔结和约,俄罗斯政府也同土耳其缔结君士坦丁堡和约(1700),这次战争的结局是亚速和延伸到米乌斯河的亚速海沿岸一带归属俄罗斯。根据1700年7月俄土《君士坦丁堡和约》时亚速划归俄罗斯,战争证明俄军必须进行改革。第二次俄土战争是指1686~1700年俄国反对奥斯曼帝国(1299~1922)侵略的斗争,沙皇彼得一世改革后俄国成为欧洲举足轻重的强国,强大后的俄国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然而彼得一世毕生都没有实现夺取黑海出海口的愿望。叶卡捷琳娜二世上台后秉承彼得一世的遗志,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进行两次战争。由于俄国国力的强盛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灵活的外交策略,两次俄土战争都是俄国取得最终胜利。这次战争是在俄国加入反土“神圣同盟”之后爆发的,战争过程中俄军进行对克里木的远征(1687、1689)和对亚速的远征(1695~1696)。1686年俄国加入由奥地利、波兰和威尼斯组成的反土同盟,1687、1689年俄军在戈利岑公爵统帅下对克里木进行两次远征。1695、1696年彼得一世两次远征亚速,由于俄瑞战争迫近以及其它盟国与土耳其缔结和约,俄国政府也同土耳其缔结君士坦丁堡和约(1700),这次战争的结局是亚速和延伸到米乌斯河的亚速海沿岸一带归属俄国。根据1700年7月俄土《君士坦丁堡和约》时亚速划归俄国,战争证明俄军必须进行改革。沙皇彼得一世(1682-1725年在位)亲政后对俄国进行一系列富国强兵改革,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各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俄国落后的面貌。

(二)彼得一世认为俄国要想争霸欧洲,必须要有自己的出海口,因此发动两次对土耳其的战争,不过都没有夺得黑海出海口,但是彼得一世的军事改革为俄国提供20万陆军、2.8万海军和几百艘舰只的亚速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年在位)上台后利用彼得一世改革积累的物质财富和军事力量,为发动土耳其战争做好准备。15世纪中期奥斯曼土耳其灭亡拜占庭(东罗马)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苏莱曼大帝(1520-1566在位)时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进入全盛时代,苏莱曼大帝去世后土耳其逐渐走向衰落。16世纪末以后奥斯曼帝国内部的阶级斗争、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农民起义和民族独立斗争风起云涌、不断爆发,给予奥斯曼帝国政府以沉重的打击,冲击着帝国日益腐朽、摇摇欲坠的封建制度和反动统治,使得奥斯曼帝国从此陷入社会危机的历史深渊。土耳其帝国的统治阶层试图用对外战争来转移国内危机,但战争的失败又加剧帝国的衰败。俄国与奥斯曼土耳其之间的接触由来已久,15世纪90年代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就开始与土耳其来往,瓦西里三世时期俄国与土耳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16世纪中期伊凡四世为了消除鞑靼军队的侵扰,对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及土耳其属国克里米亚汗国发动进攻,但总的来说整个16世纪俄国与土耳其的关系比较平缓。17世纪后半期俄国实力增强后开始谋求欧洲乃至世界的霸权,而谋求霸权的关键在于争夺水域和出海口。奥斯曼土耳其控制的黑海及两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在政治、经济和战略等方面对俄国都具有重大意义,所以彼得一世采取的行动首先是发动对土耳其的战争。1695年彼得一世率军攻打土耳其属国克里米亚汗国控制的亚速夫,但由于没有海军,俄军的第一次进攻失败了。彼得一世利用冬天的时间征集工人建造舰队,1696年5月终于占领亚速夫,迈出解决黑海问题的关键一步,但是随后土耳其又夺回亚速夫。
第三次俄土战争
(一)1709年波尔塔瓦战役后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逃入奥斯曼帝国境内,1710年俄土战争爆发。1711年彼得一世亲征普鲁特河,陷入土耳其和鞑靼军队的重围,最终以俄罗斯的失败告终。俄罗斯被迫放弃亚速,拆毁亚速海沿岸的工事,根据1711年7月俄土《普鲁特和约》时亚速重归土耳其。第三次俄土战争是指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上半叶所进行的战争,旨在结束奥斯曼帝国和克里木汗国对俄国的侵略,合并十三世纪初期被蒙古人侵占的黑海北部沿岸地区,取得黑海出海口,这是俄罗斯帝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十八世纪下半叶起俄土战争的起因是围绕东方问题的国际矛盾尖锐化,土耳其企图对乌克兰和黑海沿岸国进行报复,俄国依靠受奴役、信奉基督教(东正教)的各族人民日益蓬勃开展的反对兴起于亚洲大陆西部、后向欧洲东南部和非洲北部扩张的奥斯曼帝国民族独立运动的支持,力图在巴尔干半岛和高加索巩固自己的势力。1709年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战败于俄国境内的波尔塔瓦,撤退至奥斯曼帝国,请求苏丹协助抗敌。1710年土耳其军遂北伐,收复顿河河口,俄土战争爆发。1711年沙皇彼得一世亲征普鲁特河,陷入土耳其和克里米亚鞑靼人军队的重围。战争以俄国失败告终,其被迫放弃亚速,并需拆毁亚速海沿岸的防御工事,根据1711年7月俄土《普鲁特和约》时亚速重归土耳其统治。奥斯曼帝国曾经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封建军事大帝国,但到了16世纪下半叶已经开始衰落,为了挽救帝国。以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和米德哈特帕夏为首的有识之士展开一系列救亡运动,进行民主改革,1775年底奥斯曼帝国内外形势迅速恶化,小亚细亚的北部和中部地区发生大饥荒,财政濒临崩溃,列强干涉的阴影笼罩全国,在这种形势下国内政治斗争炽热化。在黑塞哥维那、波斯尼亚和保加利亚相继爆发起义,并很快波及到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这两个土耳其的藩属国。土耳其对起义者进行残酷的镇压,但却未能控制巴尔干西北部局势的变化,它在巴尔干的统治开始动摇起来。

(二)面对这种局势时欧洲列强中的俄、奥、英三国表示自己的特别关注,尤其是俄罗斯认为需要寻找一个机会重新回到巴尔干,恢复原有的一切。更为重要的是俄罗斯想通过控制巴尔干进而控制由地中海进入黑海的咽喉博斯普鲁斯海峡,以便打通它谋求已久的在西南方面的唯一出海口,因此它对土耳其局势的恶化幸灾乐祸,并积极地加以介入。沙皇政府打着“拯救土耳其帝国压迫下的基督徒”和“保护斯拉夫兄弟”的旗号,先是通过外交途径向土耳其政府施加压力,但效果并不显著。它所提出的集体保护斯拉夫人的建议遭到受奥匈帝国支持的英国的反对,随后又倡议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和保加利亚实行自治,亦遭土耳其的拒绝。俄土战争中出现大兵团,部队装备有膛线的枪炮,并利用铁路和战地电报通讯,因此武装斗争的规模扩大,其特点也有所变化。参加这次战争的有100余万人,两个战区的战斗行动均在宽大正面和大纵深展开,彼此紧密联系着,其特点是紧张激烈、持续时间长。19世纪初历次战争中产生的战役诸要素在这次战争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部队指挥上司令部的作用增大了,战术方面俄土战争显示枪炮火力以及各兵种协同行动对夺取战役胜利的重要性。向新的战斗队形“散兵线转化”的必要性以及使部队学会利用地形的必要性也越来越明显。这次战争的经验还表明必须用射程更远的火炮和能够发射重磅爆破弹的曲射火炮以及各种工程器材装备部队,并训练部队掌握野战工程学,战区的特点促使产生克服水障碍和翻越山脉以及在这种条件下组织指挥部队的新方法。1709年波尔塔瓦战役后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逃入奥斯曼帝国境内,1710年俄土战争爆发。1711年彼得一世亲征普鲁特河,陷入土耳其和鞑靼军队的重围,最终以俄国的失败告终。俄国被迫放弃亚速,拆毁亚速海沿岸的工事,根据1711年7月俄土《普鲁特和约》时亚速重归土耳其。
第四次俄土战争
(一)俄罗斯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中取胜后在1735年向土耳其宣战,目的是夺取黑海北岸和克里木半岛。1735~1739年的俄土战争是在1733~1735年的俄波战争后由于俄土之间的矛盾激化而引起的,1736年5月31日米尼赫元帅的第聂伯河集团军攻占彼列科普,然后又占领克里木汗国首都巴赫奇萨赖,但由于瘟疫流行,食物和饮水不足,俄军被迫撤回乌克兰。俄军拉西将军指挥的顿河集团军在布列达利海军中将的顿河区舰队的支援下在1736年6月30日攻占亚速,1737年7月顿河集团军在区舰队的协同下强渡锡瓦什湖,在萨尔吉尔河交战(1737)中击溃克里米亚汗的军队。7月13日第聂伯河集团军攻克奥恰科夫,同年奥地利参战,但奥军屡战屡败,土耳其连连胜利。为了接应瓦拉几亚和波斯尼亚的奥军,俄军在1739年初向摩尔达维亚展开进攻,使战争发生转折。8月第聂伯河集团军在斯塔武恰内战役(1739)中击溃土军,但自身也遭受相当大的损失。根据摩尔达维亚代表团的请求,摩尔达维亚并入俄罗斯。俄罗斯面临瑞典入侵的威胁,而盟国奥地利又退出战争,不得已而同土耳其签订《贝尔格莱德和约》(1739)。根据1739年9月俄土《贝尔格莱德和约》时亚速再次归俄罗斯所有,在1735~1739年的俄土战争中强渡复杂水障碍(锡瓦什湖和克里米亚的琼加尔渡口)的经验丰富军事学术。斯塔武恰内战役是第四次俄土战争期间的一次大规模战役,1739年8月28日发生于斯塔武恰内村附近,俄军获胜,在斯塔武恰内战役中俄军在反击土骑兵从两翼和后方发起的进攻时采用方阵式战斗队形。俄军在布尔哈尔德·克里斯托夫·米尼赫帅的指挥下于8月17日前集结在通往斯塔武恰内村的接近路上,韦利· 帕夏总司令指挥的土军已在那里占领坚固的筑垒阵地。俄军力图攻占霍京,而韦利· 帕夏也准备采取积极行动,已将克里木汗伊斯拉姆·格来的骑兵部队派往俄军后方,将科尔、恰克· 帕夏和根日· 阿利· 帕夏指挥的土骑兵部队派往俄军两翼。米尼赫的计划是佯攻敌右翼阵地,以吸引敌军;猛攻敌防御较薄弱的左翼,以便强取敌兵营。8 月17日晨俄比龙将军所部受命发起佯攻,俄军主力佯装准备发展其战果,军事计谋果见成效,韦利·帕夏将一部分部队调到右翼,这就使左翼受到很大削弱。

(二)米尼赫获得这一消息后遂令主力发起进攻,列成方阵式战斗队形的俄军向敌阵地的中央和左翼发起攻击,占据制高点的土军炮兵曾多次企图阻止俄军的进攻,但均未得逞。俄国炮手将火炮拉到山下,压制住土军炮兵的火力。奥斯曼帝国近卫步兵耶尼塞里在骑兵的援助下所进行的反冲击也未能奏效,俄军以拒马作掩护击退土军的反冲击。在斯塔武恰内战役中鲁缅采夫元帅所属部队的行动尤为出色,8月17日傍晚,俄军占领土军阵地,土军被打死近千人,损失火炮50门,狼狈逃向普鲁特河并撤回多瑙河彼岸。此战俄军死13人、伤54人,俄军取得斯塔武恰内战役的胜利,在此影响下霍京要塞土军于8月30日投降。9月初俄军占领摩尔达维亚的大部地区,然而由于土军主力在塞尔维亚方向上获胜,重新占领贝尔格莱德,于9月29日签订贝尔格莱德和约,神圣罗马帝国退出战争,该和约的签订却使俄军的战果化为乌有。第四次俄土战争(1735—1739年)起因于俄罗斯帝国与土耳其之间在1733年—1735年波兰王位继承战争后不断激化的矛盾以及克里米亚鞑靼人对俄国国土无休止的袭击,这场战争同时展现俄罗斯帝国持续向黑海地区扩张的决心。1735年战争爆发前俄罗斯帝国与波斯在1732年—1735年间签订一系列有利的条约,并退还所有在俄国—波斯战争中所征服的土地。同年俄奥联军赶走法国人支持的斯坦尼斯瓦夫一世,扶持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特三世继承其父的波兰王位。自1726年起奥地利就成为俄国的盟友,俄国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中取胜后俄土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1735年俄罗斯、奥地利联合入侵奥斯曼帝国,旨在结束奥斯曼帝国和克里木汗国对俄国的侵略,合并十三世纪初期被蒙古人侵占的黑海北部沿岸地区,取得黑海出海口,这是俄罗斯帝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十八世纪下半叶起俄土战争的起因是围绕东方问题的国际矛盾尖锐化,土耳其企图对乌克兰和黑海沿岸国进行报复,俄国依靠受奴役、信奉东正教的各族人民日益蓬勃开展的反对兴起于亚洲西部、后向欧洲东南部和非洲北部扩张的伊斯兰教封建军事帝国奥斯曼帝国民族独立运动的支持,力图在巴尔干半岛和高加索巩固自己的势力。

(三)1735年底克里米亚鞑靼人袭击乌克兰和高加索成为战争的借口,在1736年俄国的指挥官们期望能夺取亚速和克里米亚半岛,5月20日由陆军元帅伯克哈德克·里斯托夫·冯·马尼克率领的第聂伯河军团六万两千人迅速攻占彼列科普。1736年5月31日第聂伯河集团军攻占彼列科普,然后又占领克里木汗国首都巴赫切萨拉伊,并将其焚毁。但由于瘟疫流行,粮食和饮用水不足,俄军被迫撤回乌克兰。俄军顿河集团军在顿河区舰队的支援下于6月30日攻占亚速,并在6月17日占领克里米亚汗国首都巴赫切萨拉伊,但是由于缺乏补给以及流行病的爆发使得马尼克不得不率军撤回乌克兰。6月19日由彼得·拉西指挥的俄国顿河军团(2.8万人)在海军中将彼得·布烈达指挥的同区舰队支援下俄军攻占亚速要塞,1737年7月马尼克的军队占领奥恰科夫,顿河集团军在同区舰队的协助下强渡锡瓦什湖,在萨尔吉尔河交战中击溃克里木汗国的军队,7月13日第聂伯河集团军攻克奥什科夫。另一方面奥斯曼却在对奥地利的战役中连连得胜,为了接应瓦拉几亚和波斯尼亚的奥军,俄军在1739年初向摩尔达维亚展开进攻,使战争发生转折。8月第聂伯河集团军在斯塔武什内战役中击溃土军,拉西将军的军团(将近四万人)在同月进入克里米亚半岛,多次击败克里米亚汗国的军队并进占别卡拉萨巴沙。尽管如此,但拉西和他的军团依然如上次战局一样因缺乏补给而不得不撤退。1737年7月奥地利加入战争并攻打土耳其,然而却在诸如巴尼亚卢卡等等战役中多次败北,8月俄国、奥地利与土耳其在涅米罗夫开始没有成果的和谈。1738年中并无重要的军事行动,为了避免瘟疫爆发,俄军只得撤出奥恰科夫和金布恩。1739年马尼克元帅的军队穿越第聂伯河,在Stavuchany击败土军并占领Khotin(8月19日)和雅西。然而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却在格罗茨卡被奥斯曼帝国击败,并于8月21日同土耳其单独签订贝尔格莱德合约,这件事以及即将到来的瑞典入侵迫使俄国在9月18日与土耳其签订《尼什合约》来结束战争。根据摩尔达维亚代表团的请求时摩尔达维亚并入俄国,奥地利于1739年退出战争,将塞尔维亚、瓦拉几亚归还予土耳其,1739年9月俄国与土耳其签订《贝尔格莱德和约》后再次占领亚速。
第五次俄土战争
(一)1768~1774年俄土战争是由奥斯曼帝国侵略俄罗斯帝国和反对俄罗斯在波兰扩大势力而引起的,由俄罗斯武装入侵波兰而引起,是俄罗斯取得黑海出海口斗争的继续。9月25日土耳其在法、奥两国支持下对俄宣战,俄罗斯将戈利岑将军的第1集团军(8~9万人)从基辅调往霍京,将鲁缅采夫将军的第2集团军(约3.5万人)调到第聂伯河与顿河之间的地带应战。1768年12月克里米亚汗卡普兰-格来的军队(7~8万人)侵入乌克兰领土,俄军第2集团军将其击退,前出到亚速海,封锁克里木。在多瑙河战区中戈利岑与20万土耳其军作战,在对霍京的两次进攻失利后被迫在1769年6月率部撤回德涅斯特河。11月土耳其驻军由于缺少给养,放弃霍京。第1集团军在新任指挥官鲁缅采夫的指挥下向雅西展开进攻,在10月7日占领雅西,第2集团军(由帕宁将军指挥)沿南布格河作战,1769年7月海军上将斯皮里多夫的分舰队从波罗的海驶入地中海参战。在1770年的战争中第1集团军在里亚巴亚墓地附近及拉尔加河和卡古尔河河畔击溃土耳其军(卡古尔河战役),俄罗斯分舰队在爱琴海的出现促进希腊人民反抗土耳其统治的起义。在切什梅海战(1770)中俄罗斯分舰队击溃土耳其舰队,从而保障自己在爱琴海的制海权,并完成对达达尼尔海峡的封锁。9月俄军攻占宾杰里要塞,7~11月相继夺取伊兹梅尔、基利亚、布拉伊洛夫和阿克尔曼(别尔哥罗德~德涅斯特罗夫斯基)。1771年第1集团军在多瑙河区舰队的协同下在2月占领久尔久(朱尔朱),3月封锁图尔恰和伊萨克恰要塞。多尔戈鲁科夫将军的第2集团军在亚速海区舰队的协同下在6月25日攻下彼列科普,并占领克里米亚。奥军推进到俄罗斯边境以后俄第一集团军(约4.5万人)转入积极防御,集团军分3个集群在1000公里的正面上作战,从6月到10月多次击退土军优势兵力(12万人)对多瑙河左岸的进攻。俄罗斯舰队在地中海的胜利促进北非地区的埃及和中东地区叙利亚的阿拉伯人1771年反土尔其起义的爆发,俄罗斯在陆战和海战中的胜利迫使土耳其在1772年5月30日在久尔久同俄罗斯签订停战协定。11月12日俄罗斯又同克里米亚汗萨希布-格来缔结条约,规定克里米亚脱离土耳其,成为俄罗斯的保护国(1783年克里木汗国完全归属俄罗斯)。1773年的战事是在巴尔干战区进行的,6月鲁缅采夫集团军渡过多瑙河,包围锡利斯特拉要塞。5~6月苏沃洛夫将军的一支部队多次成功地袭击(搜索)图尔图凯,但由于兵力不足,鲁缅采夫集团军被迫撤回多瑙河彼岸,9~10月俄军攻打瓦尔纳和舒姆拉(舒门)都未获战果。1774年6月鲁缅采夫率俄军5.2万人强渡多瑙河,6月20日俄军(苏沃洛夫一个军和卡缅斯基将军一个军,近2.5万人)在科兹卢贾附近击溃土军4万人,萨尔特科夫的部队(1万人)在图尔图凯附近击溃土军1.5万人。

(二)鲁缅采夫所部封锁舒姆拉、鲁什丘克(鲁塞)和锡利斯特拉诸要塞,先头部队越过巴尔干,在这种形势下俄土双方在7月24日签订《小凯纳尔贾和约》(1774),和约确认俄罗斯在这次战争中的胜利,保障俄国自由进入黑海。在1768~1774年的俄土战争中陆军和海军的战略协同、强渡大的水障碍(布格河、德涅斯特河、多瑙河和锡瓦什湖)、山地进攻、夺取要塞等方面的经验丰富俄军的军事学术,在此次战争中鲁缅采夫创建利曼桨船区舰队(多瑙河区舰队),用以配合陆军完成战斗任务。战斗过程中被广泛采用的不是线式战斗队形,而是新的疏开式战斗队形——师、团方阵以及与步兵(猎骑兵)散开队形相结合的纵队,军队的实战经验写入鲁缅采夫和苏沃洛夫所著教范和守则。根据1774年7月俄土《库楚克-凯纳尔吉和约》时俄罗斯获得第聂伯河和南布格河之间的地区和刻赤海峡,打通黑海出海口,克里木汗国宣告“独立”,并在1783年并入俄罗斯版图。第五次俄土战争发生在1768~1774年,是由14世纪初期兴起于小亚细亚半岛西北部、后来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征服扩张战争,在16世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伊斯兰教封建军事帝国奥斯曼帝国侵略俄国和反对沙皇俄国在中欧的西部斯拉夫国家波兰扩大势力而引起的,由俄国武装入侵波兰而引起,是俄国取得黑海出海口斗争的继续。9月25日土耳其在法、奥两国支持下对俄宣战,俄国将戈利岑将军的第1集团军(8~9万人)从基辅调往霍京,将鲁缅采夫将军的第2集团军(约3.5万人)调到第聂伯河与顿河之间的地带应战。1768年12月克里木汗卡普兰-格来的军队(7~8万人)侵入乌克兰领土,俄军第2集团军将其击退,前出到亚速海,封锁克里木。在多瑙河战区中戈利岑与20万土耳其军作战,在对霍京的两次进攻失利后被迫于1769年6月率部撤回德涅斯特河。11月土耳其驻军由于缺少给养,放弃霍京。第1集团军在新任指挥官鲁缅采夫的指挥下向雅西展开进攻,于10月7日占领该城,第2集团军(由帕宁将军指挥)沿南布格河作战,1769年7月海军上将斯皮里多夫的分舰队从波罗的海驶入地中海参战。1768~1774年俄土战争是由奥斯曼帝国侵略俄国和反对俄国在波兰扩大势力而引起的,由俄国武装入侵波兰而引起,是俄国取得黑海出海口斗争的继续。9月25日土耳其在法、奥两国支持下对俄宣战,俄国将戈利岑将军的第1集团军(8~9万人)从基辅调往霍京,将鲁缅采夫将军的第2集团军(约3.5万人)调到第聂伯河与顿河之间的地带应战。1768年12月克里木汗卡普兰-格来的军队(7~8万人)侵入乌克兰领土,俄军第2集团军将其击退,前出到亚速海,封锁克里木。

(三)在多瑙河战区中戈利岑与20万土耳其军作战,在对霍京的两次进攻失利后被迫于1769年6月率部撤回德涅斯特河。11月土耳其驻军由于缺少给养,放弃霍京。第1集团军在新任指挥官鲁缅采夫的指挥下向雅西展开进攻,于10月7日占领该城,第2集团军(由帕宁将军指挥)沿南布格河作战。1769年7月海军上将斯皮里多夫的分舰队从波罗的海驶入地中海参战,在1770年的战争中第1集团军在里亚巴亚墓地附近及拉尔加河和卡古尔河河畔击溃土耳其军。俄国分舰队在爱琴海的出现促进希腊人民反抗土耳其统治的起义,在切什梅海战(1770)中俄国分舰队击溃土耳其舰队,从而保障自己在爱琴海的制海权,并完成对达达尼尔海峡的封锁。9月俄军攻占宾杰里要塞,7~11月相继夺取伊兹梅尔、基利亚、布拉伊洛夫和阿克尔曼(别尔哥罗德~德涅斯特罗夫斯基)。1771年第1集团军在多瑙河区舰队的协同下于2月占领久尔久(朱尔朱),3月封锁图尔恰和伊萨克恰要塞。多尔戈鲁科夫将军的第2集团军在亚速海区舰队的协同下于6月25日攻下彼列科普,并占领克里木。奥军推进到俄国边境之后俄第一集团军(约4.5万人)转入积极防御,该集团军分3个集群在1000公里的正面上作战,从6月到10月多次击退土军优势兵力(12万人)对多瑙河左岸的进攻。俄国舰队在地中海的胜利促进北非地区的埃及和中东地区叙利亚的阿拉伯人1771年反土起义的爆发,俄国在陆战和海战中的胜利迫使土耳其于1772年5月30日在久尔久同俄国签订停战协定。11月12日俄国又同克里木汗萨希布~格来缔结条约,规定克里木脱离土耳其,成为俄国的保护国(1783年克里木汗国完全归属俄国)。1773年的战事是在巴尔干战区进行的,6月鲁缅采夫集团军渡过多瑙河,包围锡利斯特拉要塞。5~6月苏沃洛夫将军的一支部队多次成功地袭击(搜索)图尔图凯,但由于兵力不足,鲁缅采夫集团军被迫撤回多瑙河彼岸。9~10月俄军攻打瓦尔纳和舒姆拉(舒门),均未获战果。1774年6月鲁缅采夫率俄军5.2万人强渡多瑙河,6月20日俄军(苏沃洛夫一个军和卡缅斯基将军一个军,近2.5万人)在科兹卢贾附近击溃土军4万人,萨尔特科夫的部队(1万人)在图尔图凯附近击溃土军1.5万人。鲁缅采夫所部封锁舒姆拉、鲁什丘克(鲁塞)和锡利斯特拉诸要塞,其先头部队越过巴尔干。在这种形势下俄土双方于7月24日签订小凯纳尔贾和约(1774),和约确认俄国在这次战争中的胜利,保障俄国自由进入黑海。

(四)在1768~1774年的俄土战争中陆军和海军的战略协同、强渡大的水障碍(布格河、德涅斯特河、多瑙河和锡瓦什湖)、山地进攻、夺取要塞等方面的经验丰富俄军的军事学术,在此次战争中鲁缅采夫创建利曼桨船区舰队(见多瑙河区舰队),用以配合陆军完成战斗任务。战斗过程中被广泛采用的不是线式战斗队形,而是新的疏开式战斗队形——师、团方阵以及与步兵(猎骑兵)散开队形相结合的纵队,军队的实战经验写入鲁缅采夫和苏沃洛夫所著教范和守则。根据1774年7月俄土《库楚克-凯纳尔吉和约》时俄国获得第聂伯河和南布格河之间的地区和刻赤海峡,打通黑海出海口,克里木汗国宣告“独立”,并于1783年并入俄国版图。战争的起因是地处中欧的西斯拉夫国家波兰发生什拉赫塔贵族反对斯坦尼斯瓦夫二世的动乱,后者完全依靠俄国对其军事上的支持,而土耳其为了削弱俄国在波兰的影响力,选择支持前者。争斗中俄国一支哥萨克骑兵团在追击波兰反叛军的过程中越界进入奥斯曼帝国的巴尔塔地区(现属乌克兰),土耳其宣称这些俄国哥萨克骑兵在当地进行屠杀,以此为借口于1768年9月25日向俄国宣战,同时和波兰的反对俄国的势力——巴尔联盟结成同盟。另一方面俄国得到英国的支持,俄国海军中有英国派去的顾问参与战争。奥地利原想参与土耳其一方的阵营对抗俄国,但当普鲁士向其展示俄国若战胜则波兰将在俄、普、奥三方间被瓜分(第一次瓜分波兰)的前景后便放弃加入对抗俄国的战争的想法。战争一开始俄军的名将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苏沃洛夫很快轻松打败巴尔联盟的军队,随即被调往对土耳其的前线,然后他在1773和1774年间多次取得大胜。在这以前俄国的另一位元帅彼得·亚历山德罗维奇·鲁缅采夫-扎杜奈斯基也已经多次打败土耳其军。在海上战场上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在阿列克谢·奥尔洛夫公爵统帅下在地中海进展顺利,同时俄国在奥斯曼帝国控制下的属地埃及和叙利亚策动叛乱,并最终于1770年的切什梅海战消灭奥斯曼帝国海军的主力。由于战场的失利以及克里米亚汗国在压力下宣告脱离土耳其的保护而独立(实际上被俄国控制,1783年被其正式吞并)而退出战争,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最终不得已于1774年7月21日签订《库楚克开纳吉和约》,俄国得到割地赔偿和二百五十万卢布的战争赔款,同时还获得黑海沿岸两个重要军港,尤其是其后俄国完全控制克里米亚半岛成为其向黑海争霸以求进入地中海的重要基地,从宏观角度看此次战争是俄国在十八和十九世纪向西和向南两个方向扩张的一个部分。
第六次俄土战争
(一)1787~1792年的俄土战争是由于土耳其推行复仇计划而引起的,土耳其要求俄罗斯归还克里木,承认格鲁吉亚为土耳其属地,授权土耳其检查通过海峡的俄罗斯商船。俄罗斯拒绝这一最后通牒,土耳其出动20万军队和一支强大的舰队(战列舰19艘、巡航舰16艘、轻巡航炮舰5艘)对俄开战。俄军统帅部展开两个集团军叶卡捷琳娜集团军(8.2万人,由波将金元帅指挥)和乌克兰集团军(3.7万人,由鲁缅采夫元帅指挥)以及克里木军和库班军,此外还有黑海舰队(军舰24艘,由海军少将沃伊诺维奇指挥)。1787年8月21日土耳其舰队的大部兵力向停泊在金布恩附近的俄罗斯护卫舰发起攻击,9月13日夜土军700人在金布恩沙咀登陆,但被俄军击溃。10月12日土耳其登陆兵(5千人)在炮火掩护下在金布恩附近登陆,但遭到苏沃洛夫军的急剧突击,几乎被全歼。1788年战局初期奥地利加入俄罗斯一方参战,并派出科布尔格斯基亲王率军2.6万人开赴摩尔达维亚作战,战局进程中俄军围攻并夺取霍京和奥恰科夫要塞,在奥恰科夫要塞攻坚战中舰队起了重要作用。在1789年的战局中乌克兰集团军(后联合为南方集团军,由波将金指挥)在比萨拉比亚对宾杰里等要塞展开争夺战,1789年8月1日苏沃洛夫将军指挥的5000俄军和一个奥地利军(1.2万人,由科布尔格斯基亲王指挥)在福克沙尼击溃奥斯曼帕夏的一个军(3万人)。9月22日俄奥联军(2.5万人)在苏沃洛夫的指挥下在勒姆尼克河畔一战中击溃土耳其宰相优素福的十万大军,但波将金却未乘胜向多瑙河对岸发展进攻,而仅限于占领宾杰里、哈吉别伊(今敖德萨)和阿克尔曼诸要塞,在黑海和地中海中俄罗斯捕船队在土耳其舰队交通线上采取行动。1790年战局中波将金又是集中主力围攻要塞,而不是在野战中歼灭土军。土耳其统帅部将主要突击方向转向黑海高加索沿岸,令巴塔尔帕夏率部4万人开往阿纳帕要塞地区攻取库班,并准备在克里木登陆。俄军黑海舰队在海军少将(自1790年3月起)乌沙科夫指挥下在锡诺普海域、刻赤海峡和坚德拉岛海域的海战中接连实施突击,击败土耳其舰队。9月8~9日坚德拉岛一战中俄罗斯舰队再次获胜,南方集团军在舰队的协助下占领基利亚、图尔恰和伊萨克恰诸要塞,向卡巴尔达进攻的巴塔尔帕夏一个军也被击溃。9月奥地利单独与土耳其缔结和约,致使俄罗斯的处境恶化。尽管如此,但俄罗斯仍向多瑙河发动进攻。1790年12月22日苏沃洛夫所部以强大攻势一举攻克土耳其坚固设防的伊兹梅尔要塞(伊兹梅尔战役),在1791年的战局中俄军取得巨大胜利。6月15日库图佐夫将军所部强渡多瑙河,在巴巴达格附近击溃土一个军(2.3万人),7月9日俄军主力(列普宁元帅指挥)在默钦战役(1791)中重创土军。7月3日古多维奇将军所部在西高加索攻克阿纳帕,俄军在陆战和海战中的胜利以及8月11日乌沙科夫在卡利亚克里亚角中击溃土耳其舰队的胜利加速《雅西和约》(1792)的签订。

(二)1787~1792年的俄土战争中陆军和海军在战略和战术上协同作战的新经验丰富俄军的军事学术,纵队与散开队形相结合的战术和围攻要塞的战法得到发展。对于俄军的先进经验,苏沃洛夫在《致胜的科学》这一军事著作中作了总结。1792年1月俄土签定《雅西和约》,土耳其承认俄罗斯兼并克里米亚和格鲁吉亚。这次战争俄罗斯作了充分准备,实现称霸黑海的野心,获得黑海不冻的出海口。第六次俄土战争是指1787—1791年的俄土战争,是俄罗斯帝国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后期对奥斯曼土耳其发动的又一次大规模扩张战争,这次战争与1768—1774年的第五次俄土战争一脉相承,都是俄国传统南下政策的继续。1787年奥斯曼帝国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要求俄国归还克里米亚,承认格鲁吉亚为土耳其的属地,并对出入海峡的俄商船进行检查。俄国拒绝土耳其的要求,土耳其遂出动军队对俄开战。1787年9月2日土耳其舰队向停泊在金布恩附近的俄国护卫舰发起攻击,俄军舰队和要塞炮兵还击,战争首先从海上打响。9月25日夜小股土耳其部队在舰队支援下企图在金布恩登陆,被俄军击溃,登陆未遂。1787年10月12日土军从奥恰科夫获得增援后再次攻击金布恩,经多次争夺后土军遭到俄军苏沃洛夫军团重创,几乎遭全歼。金布恩之战的失利打乱土耳其的战略计划,为俄军集结主力发动进攻争取时间。1788年1月哈布斯堡家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约瑟夫二世正式对土耳其宣战,同年5月俄军主力编组完成,黑海舰队力量加强,俄军计划攻占奥恰科夫。6月下旬俄国格里戈里·亚历山德罗维奇·波将金元帅率领5万人渡过布格河,从陆上包围奥恰科夫,同时以舰队海上袭扰,对其长围久困,奥恰科夫攻防战以海战开始。6月中、下旬先后发生3次海战,土军损失各型舰艇共32艘,其余舰艇或逃往黑海西岸,或避入奥恰科夫。土耳其统帅部为挽回败局,调兵增援,俄土两舰队海上遭遇。1788年7月14日双方舰队进行菲多尼西岛海战,俄军乌沙科夫率舰全速出击,抢占上风位置,从而使土舰队处于俄舰队夹击之中。俄军击毁土舰1艘,其余土舰先后撤回黑海西部沿海。在奥恰科夫陆战场上俄军继续围困要塞,直到1788年12月17日俄军兵分6路强攻奥恰科夫,经数小时战斗后俄军夺占奥恰科夫,毙俘土军1.35万人,缴获火炮310门。1788年夏正值俄军围困奥恰科夫之时土耳其盟国瑞典参战,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立志复仇,向俄国首都彼得堡进军。俄国遭土耳其和瑞典南北夹击,俄国力图避免两线作战,但无济于事。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俄军以次要兵力在北线实施防御,把主力放在南线,以对付土耳其。俄军波罗的海舰队一部在7月上旬奉令出海,寻歼瑞典舰队。7月16日俄瑞双方在霍格兰岛附近遭遇,各自俘获对方战舰1艘,打成平手。

(三)海上交战的同时瑞典地面部队分两路向彼得堡方向进军,由于瑞军内部芬兰籍官兵发生“骚动”,拒绝越境作战,瑞军进攻计划破产,撤回本土。俄国舰队乘机向瑞典进军,但随即在第二次斯文斯克松德海战中大败,被击沉、俘获军舰53艘,瑞典海军获得最大的一次胜利。8月14日俄瑞签订《韦雷尔和约》,确认两国战前边界不变。1789年春俄军对土耳其作战的部队合编为南方集团军,由波将金指挥。波将金1789年作战计划是:主力集团首先攻占比萨拉比亚,尔后聚歼土军于宾杰拉地区;牵制集团配合主力行动,并与奥地利军队保持联系。为配合俄军作战,奥军主要在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行动。1789年的土耳其作战计划规定:在多瑙河下游集结15万大军,北上歼灭俄军主力于宾杰拉地区。为免除后顾之忧,保证主力机动自由,土军统帅部派出牵制部队于福克沙尼方向,以切断俄奥两军的联系。1789年6月下旬集中于多瑙河下游一带的土军主力大举北上,进抵福克沙尼。7月下旬俄、奥两军在阿茹得会师,随时准备攻击进驻福克沙尼的土军。俄军指挥为苏沃洛夫,俄军作战方案是:俄奥联军从行进间强渡普特纳河,对福克沙尼实施进攻。8月1日苏沃洛夫将军指挥的5000俄军和一个奥地利军(1.2万人,由科布尔格斯基亲王指挥)经10小时激战在福克沙尼击溃奥斯曼巴夏的一个军(3万人),土军阵亡1500人,联军伤亡约300至400人,战斗结束后俄军撤回原驻地。与此同时波将金指挥的南方集团军主力正向德涅斯特河推进,企图迂回宾杰拉,但行动迟缓。土军趁机加紧准备发动进攻,计划主攻方向指向联军接合部,歼灭苏沃洛夫部队,尔后回头攻击俄军主力,另一支牵制部队进驻伊兹梅尔。1789年9月中旬土军主力进逼福克沙尼,9月21日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苏沃洛夫部隐蔽进至福克沙尼,与奥军会合,当日夜10时联军在距土军7-8公里处乘夜偷渡雷姆纳河。22日晨勒姆尼克河战役打响,双方激战达12小时,土军遭重创,放弃阵地溃逃,伤亡、溺毙者达1万余人。雷姆尼克一战打乱土耳其的整个作战计划,俄军在此役之后攻克宾杰拉,并且不战而夺取阿克尔曼,控制整个摩尔多瓦。俄军为迫使土耳其停战议和,计划在多瑙河左岸展开积极的军事行动,并做好打到右岸的准备,土军依托沿岸一系列坚固设防的要塞进行战略防御。伊兹梅尔在诸要塞中战略地位最为重要,伊兹梅尔控制着多瑙河下游,直接威胁俄军翼侧和后方,不拔除伊兹梅尔时俄军难以在多瑙河左岸行动。该地集中土军精锐部队,一旦被歼,土军战斗力锐减。攻克伊兹梅尔不仅震撼土耳其,也有助于提高俄国在欧洲的地位,因此伊兹梅尔势在必克。

(四)1790年3月乌沙科夫就任黑海舰队司令,先后在锡诺普海域、刻赤海战和坚得拉岛海战中连续突击,击败土耳其舰队,牵制土海军力量。然而波将金指挥的地面部队行动迟缓,贻误战机。9月奥地利帝国由于国内矛盾单独与土耳其缔结和约,从而增加俄军的困难。1790年10月中旬俄军向伊兹梅尔开进,12月上旬两次围攻伊兹梅尔,均未奏效。波将金指派苏沃洛夫指挥伊兹梅尔地区的俄军(地面部队3.1万人、火炮600门,多瑙河区舰队小型舰艇200余艘、舰炮约400门),苏沃洛夫的作战计划是:地面部队编成三个集团,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同时发起猛攻。从作战部署看主攻方向指向防御较薄弱的南面,俄军在该方向集中三分之二的兵力和四分之三的火炮。1790年12月22日凌晨3时俄军在夜幕和浓雾掩护下秘密接近城墙,5时30分按统一号令,兵分三路同时发起攻击,多瑙河区舰队输送地面部队上陆,并以舰炮支援。8时外城被攻破,双方展开激烈的巷战,16时战斗结束,土耳其守军阵亡2.6万人、被俘9000人,俄军伤亡约1万人,伊兹梅尔战役基本上决定俄土战争的结局。1791年夏苏沃洛夫部将库图佐夫两次打败土军地面部队,6月15日在巴格达附近击溃土军2.3万人,同时乌沙科夫两次打败土耳其舰队。8月11日在卡利亚克里亚角海战中趁土舰队官兵多数在岸上度伊斯兰教节日之际发动突然袭击,重创土舰队,双方军事行动至此基本结束。1792年1月俄土签订雅西和约,土耳其承认俄国兼并克里米亚,宣布放弃格鲁吉亚,至此整个黑海北岸广大地区划归俄国版图。1787—1791年俄土战争的结束,沙俄实现称霸黑海的野心,为进一步向巴尔干、地中海和中亚方向侵略扩张创造有利态势。俄军取得这次战争的胜利在于叶卡特琳娜二世善于把外交和军事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战前进行充分的外交准备,拼凑军事同盟,孤立敌人,避免两线作战。俄国面对土耳其和瑞典两个对手时始终把主力用在南线对付土耳其,而在次要方向的北线上只用少量兵力进行防御。这次俄土战争也充分展示俄国统治集团内部军事思想上的斗争,在较长时期革新派与保守派的斗争一直不断,从总体上说保守派占优势,18世纪后半期以苏沃洛夫和乌沙科夫为代表的革新势力已崭露头角,他们两人在作战中相互配合,进一步发展地面和海上作战的基本原则。苏沃洛夫的进攻思想充分反映沙皇政府的扩张政策对军事的要求,这种思想较之西欧盛行一时的避免决战、依靠“机动”取胜的消极作战思想略胜一筹。然而俄国封建农奴制决定革新派在对外战争中虽然打胜仗较多,但在统治集团内部斗争中却往往败北,成为宫廷阴谋的牺牲者。
第七次俄土战争
(一)1806~1812年的俄土战争是土耳其在拿破仑一世的支持下发动的,土耳其企图用战争进行报复,因为当时俄罗斯正与法国(1805~1807)、伊朗(1804~1813)进行激战。这场战争的起因是1805年签订的关于俄罗斯船只自由通过海峡的条约遭到破坏以及土耳其擅自更换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公国大公,对此俄罗斯政府1806年11~12月派米赫尔松将军的摩尔达维亚集团军(4万人、150门火炮)进驻土耳其傀儡控制的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多瑙河哥萨克军转到俄罗斯方面。12月30日英国站到俄罗斯一边,其舰队企图控制达达尼尔海峡两岸工事和埃及沿海,但未成功。自1807年2月谢尼亚文海军中将指挥的俄罗斯分舰队,以捷涅多斯岛为基地,封锁达达尼尔海峡,并在达达尼尔海战(1807)和阿索斯海战(1807)中战胜土耳其舰队。在巴尔干和高加索两战区中俄军也多次击败土军,英俄反土联盟解体后的1807年8月俄罗斯与土耳其签订停战协定,但在1809年春又战火重燃。在高加索战区中俄军与阿塞拜疆民军和格鲁吉亚民军协同作战,将土军逐出波季(1809)和苏呼米卡列(苏呼米)(1810),并攻占阿哈尔卡拉基要塞(1811)。普罗佐罗夫斯基元帅率俄军8万人(1809年8月起由巴格拉季昂将军指挥)在拥有140艘舰船的多瑙河区舰队的配合下强渡多瑙河,相继夺取伊萨克恰、图尔恰、巴巴达格、默钦、伊兹梅尔、布拉伊洛夫等要塞。1810年5月俄军在新任总司令卡缅斯基将军(同年2月任命)的指挥下占领帕扎尔吉克、锡利斯特拉和拉兹格勒诸要塞,在9月7~8日日巴蒂纳战役中土军(10万人)失败,9月鲁什丘克要塞和久尔久要塞的守军投降。1810年10月29日俄军发动突然袭击,攻占洛维奇(洛夫恰),但未能久留。1811年1月28日再次攻克洛维奇。1811年初由于俄罗斯面临拿破仑军入侵的威胁,多瑙河集团军之一部调往西部边境,俄军兵力几乎减少一半(4.6万人、218门火炮),由库图佐夫指挥(1811年3月起)。库图佐夫运用这部分兵力在7月4日鲁什丘克战役(1811)中和12月5日斯洛博齐亚战役中大破土军,迫使其投降,打赢这场战争。接着库图佐夫又巧妙地运用外交策略,迫使土耳其在《布加勒斯特和约》(1812)上签字,和约确定比萨拉比亚和西格鲁吉亚并入俄罗斯。

(二)1812年卫国战争前夕拿破仑失去土耳其这一盟友,经过1806~1812年的俄土战争后俄军在陆海军的战略协同作战方面以及在夺取要塞、包围敌人方面都取得新的经验,丰富俄罗斯的军事学术。俄罗斯目的是夺取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峡,主战场在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土耳其战败。根据1812年5月俄土《布加勒斯特和约》时俄罗斯攫取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把边界推进到普鲁特河。第七次俄土战争发生于1806-1812年,土耳其企图用战争进行报复,因为当时俄国正与法国(1805~1807)、伊朗(1804~1813)进行激战。1806年奥斯曼帝国受到法国拿破仑一世的支持,加上俄国在奥斯特利茨会战中遭到惨败,决定对俄国进行军事行动,以夺回对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两地的控制权。俄国立即派出4万名以上的军队进入两地,奥斯曼帝国遂封锁土耳其海峡,并正式对俄国宣战。虽然俄军主力被拿破仑牵制在普鲁士,但是俄军仍然能在人数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在巴尔干半岛、外高加索和黑海几个方向上同时取得胜利。1807年俄国与法国签订《提尔西特和约》,从而可以腾出手来对付奥斯曼土耳其。1809年名将巴格拉提昂接管指挥权,一度渡过多瑙河蹂躏多布罗加。1810年尼古莱·卡曼斯基又一次渡过多瑙河,同土耳其军队展开拉锯战。不久米哈伊尔·库图佐夫接管俄军指挥权,他制定一次大胆的诱敌战术,以期尽快解决战事来抽调主力北上防备拿破仑。6月22日开始库图佐夫将俄军逐步向北撤回多瑙河南岸,做出要渡河北返的姿态,土耳其军果然中计追来,此时库图佐夫秘密派遣一支原在多瑙河以北的军队迂回渡过多瑙河,切断土军的退路。10月2日两军决战,土耳其军彻底崩溃,并于11月23日向库图佐夫投降。土耳其于1812年5月28日承认战败,签定《布加勒斯特条约》,割让比萨拉比亚。同年10月拿破仑一世入侵俄国,但是此时俄军已经撤回国内进行备战,因此当拿破仑得知土耳其败绩时十分遗憾。战争却因是1805年签订的关于俄国船只自由通过土耳其海峡的条约遭到破坏以及土耳其擅自更换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公国大公,俄国政府于1806年11~12月派米赫尔松将军的摩尔达维亚集团军(4万人、150门火炮)进驻土耳其傀儡控制的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多瑙河哥萨克军转到俄国方面。

(三)12月30日英国站到俄国一边,其舰队企图控制达达尼尔海峡两岸工事和埃及沿海,但未成功。自1807年2月开始谢尼亚文海军中将指挥的俄国分舰队,以捷涅多斯岛为基地,封锁达达尼尔海峡,并在达达尼尔海战(1807)和阿索斯海战(1807)中战胜土耳其舰队。在巴尔干和高加索两战区中俄军也多次击败土军,英俄反土联盟解体后的1807年8月俄国与土耳其签订停战协定,但在1809年春又战火重燃。在高加索战区中俄军与阿塞拜疆民军和格鲁吉亚民军协同作战,将土军逐出波季(1809)和苏呼米卡列(苏呼米)(1810),并攻占阿哈尔卡拉基要塞(1811)。普罗佐罗夫斯基元帅率俄军8万人(1809年8月起由巴格拉季昂将军指挥)在拥有140艘舰船的多瑙河区舰队的配合下强渡多瑙河,相继夺取伊萨克恰、图尔恰、巴巴达格、默钦、伊兹梅尔、布拉伊洛夫等要塞。1810年5月俄军在新任总司令卡缅斯基将军(同年2月任命)的指挥下占领帕扎尔吉克、锡利斯特拉和拉兹格勒诸要塞,在9月7~8日日巴蒂纳战役中土军(10万人)失败,9月鲁什丘克要塞和久尔久要塞的守军投降。1810年10月29日俄军发动突然袭击,攻占洛维奇(洛夫恰),但未能久留。1811年1月28日再次攻克该城,1811年初由于俄国面临拿破仑军入侵的威胁,多瑙河集团军之一部调往西部边境,俄军兵力几乎减少一半(4.6万人、218门火炮),由库图佐夫指挥(1811年3月起)。库图佐夫运用这部分兵力在7月4日鲁什丘克战役(1811)中和12月5日斯洛博齐亚战役中大破土军,迫使其投降,打赢这场战争。接,库图佐夫又巧妙地运用外交策略迫使土耳其在布加勒斯特和约(1812)上签字,和约确定比萨拉比亚和西格鲁吉亚并入俄国。1812年卫国战争前夕拿破仑失去土耳其这一盟友,经过1806~1812年的俄土战争后俄军在陆海军的战略协同作战方面以及在夺取要塞、包围敌人方面都取得新的经验,丰富俄国的军事学术。俄国目的是夺取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峡,主战场在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土耳其战败。根据1812年5月俄土《布加勒斯特和约》时俄国攫取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把边界推进到普鲁特河。
第八次俄土战争
(一)1828~1829年的俄士战争是欧洲列强瓜分兴起于亚洲西部、后向欧洲东南部和非洲北部地区扩张的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属地的斗争所引起的,当时奥斯曼帝国严重的国内政治危机由于希腊独立运动(1821~1829)而进一步加深。俄、英、法联合舰队为保卫希腊自治权而在纳瓦里诺海战(1827)中击败土埃联合舰队之后奥斯曼帝国苏丹获悉神圣同盟之间的矛盾加剧,便撕毁俄土两国以前缔结的所有协定,并在1827年12月宣布对俄进行“神圣战争”。1828年4月26日俄罗斯向土耳其宣战,俄罗斯将维特根施泰因元帅的集团军9.5万人调到多瑙河战区,迎战侯赛因帕夏的15万军队;将帕斯克维奇将军的军(2.5万人)调到高加索战区厂,迎战5万土耳其军。维特根施泰因集团军在1827年5月7日越过国境,经过一个月的战斗后占领多瑙河各公国,强渡多瑙河。1827年10月11日俄军从陆上和海上发起联合攻击,攻下瓦尔纳,帕斯克维奇军越过国境以后在1827年7月5日攻占卡尔斯要塞。1827年7~8月间高加索军各部队在地方民军的支援下占领阿尔达甘、阿哈尔齐赫、波季和巴亚泽特诸要塞,在1829年战局中双方战斗激烈,力争主动。6月11,季比奇将军指挥的俄军(1.8万人)在库列夫恰附近的战役中击溃兵力比自己多一倍的土耳其军,并在6月30日占领锡利斯特拉。7月季比奇率部1.7万人越过巴尔干地区,向阿德里安堡(埃迪尔内)挺进,8月20日该城守军投降。俄军继续向南发展进攻,伊斯坦布尔(君土坦丁堡)岌岌可危。在高加索中俄军在1827年7月9日攻占埃尔祖鲁姆,前出到特拉布宗。俄军在两战区获胜,主力逼近伊斯坦布尔,舰队封锁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并在黑海土耳其沿岸一带游弋,这些情况迫使土耳其政府在9月2(14)日签订《阿德里安堡和约》(1829)。1828~1829年的俄土战争对于改进军队的指挥工作和陆海协同动作的组织都发生影响,同时积累夺取要塞和进行野战的经验,战役的诸要素得到发展。经过多次俄土战争后俄罗斯保住南乌克兰、克里木、比萨拉比亚及高加索的部分领土,并在黑海沿岸牢固地树立自己的地位。俄罗斯利用希腊独立战争进一步南下,再次蹂躏摩尔多瓦、瓦拉几亚,后经保加利亚直逼君士坦丁堡。根据1829年9月俄土《亚得里亚堡条约》时俄罗斯获得多瑙河口及其附近岛屿和黑海东岸,土耳其承认格鲁吉亚、伊梅列季亚、明格列利亚并入俄罗斯。土耳其更加看清自身所暴露的严重问题,掀起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

(二)第八次俄土战争是指发生于1828年至1829年间俄国与土耳其之间的战争,1828—1829年的俄士战争是欧洲列强瓜分奥斯曼帝国的领地的斗争所引起的,当时奥斯曼帝国严重的国内危机由于希腊民族解放革命战争*1821—1829(而进一步加深。俄、英、法联合舰队为保卫希腊自治权而在纳瓦里诺海战(1827)中击败土埃联合舰队之后土耳其苏丹获悉同盟国之间的矛盾加剧,便撕毁俄土两国以前缔结的所有协定,并于1827年12月宣布对俄进行“神圣战争”。1828年4月26日俄国向土耳其宣战,俄国将维特根施泰因元帅的集团军9.5万人调到多瑙河战区,迎战侯赛因巴夏的15万军队;将帕斯克维奇将军的军(2.5万人)调到高加索战区,迎战5万土耳其军。维特根施泰因集团军于5月7日越过国境,经过一个月的战斗后占领多瑙河各公国,强渡多瑙河。10月11日俄军从陆上和海上发起联合攻击,攻下瓦尔纳,帕斯克维奇军越过国境之后于7月5日攻占卡尔斯要塞。7-8月间高加索军各部队在地方民军的支援下占领阿尔达甘、阿哈尔齐赫、波季和巴亚泽特诸要塞,在1829年战局中双方战斗激烈,力争主动。6月11日季比奇将军指挥的俄军(1.8万人)在库列夫恰附近的战役中击溃兵力比自己多一倍的土耳其军,并于6月30日占领锡利斯特拉。7月季比奇率部1.7万人越过巴尔干地区,向阿德里安堡(埃迪尔内)挺进,8月20日该城守军投降。俄军继续向南发展进攻,伊斯坦布尔(君土坦丁堡)岌岌可危。在高加索中俄军于7月9日攻占埃尔祖鲁姆,前出到特拉布宗。俄军在两战区获胜,主力逼近伊斯坦布尔,舰队封锁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并在黑海奥斯曼帝国沿岸一带游弋,这些情况迫使土耳其政府于9月2日签订阿德里安堡和约(1829)。1828—1829年的俄土战争对于改进军队的指挥工作和陆海协同动作的组织都发生影响,同时积累夺取要塞和进行野战的经验,战役的诸要素得到发展。经过多次俄土战争后沙皇俄国保住其在南乌克兰、克里木、比萨拉比亚及高加索的部分领土,并在黑海沿岸牢固地树立自己的地位。俄国利用希腊独立战争进一步南下,再次蹂躏摩尔多瓦、瓦拉几亚,后经保加利亚直逼君士坦丁堡。根据1829年9月俄土《亚得里亚堡条约》时俄国获得多瑙河口及其附近岛屿和黑海东岸,土耳其承认格鲁吉亚、伊梅列季亚、明格列利亚并入俄国。奥斯曼帝国更加看清自身所暴露的严重问题,掀起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
第十次俄土战争
(一)第九次俄土战争即克里木战争,1853年俄罗斯借口“圣地”问题,发动的对土战争。起初俄罗斯以压倒性优势战胜土耳其,但随后英、法两国参战后迅速改变战争格局,最终土耳其联合英法两国共同击败俄罗斯。根据1856年《巴黎和约》时俄罗斯把比萨拉比亚南部归还摩尔多瓦,实行黑海中立化,禁止外国舰队通过海峡。第十次俄土战争指1877-1878年俄土争夺势力范围的战争,1877年4月24日俄罗斯帝国向奥斯曼帝国宣战。俄军占领希普卡山口并攻克普列文,接着双方展开拉锯战。11月俄军在高加索攻占卡尔斯要塞,并包围埃尔祖鲁姆。1878年1月30日俄军在斯科别列夫统率下兵临奥斯曼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城下,3月3日双方在圣斯特凡诺正式签订条约,承认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独立,保加利亚成为俄罗斯管辖下的自治国家。第十次俄土战争指1877-1878年俄土争夺势力范围的战争。1877年4月24日俄国向奥斯曼帝国宣战,俄军占领希普卡山口并攻克普列文,接着双方展开拉锯战。11月俄军在高加索攻占卡尔斯要塞,并包围埃尔祖鲁姆。1878年3月3日双方在圣斯特凡诺正式签订条约,承认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独立,保加利亚则成为俄国管辖下的自治国家。奥斯曼帝国曾经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不可一世的大帝国,但到19世纪下半叶已经衰落,为了挽救帝国,以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和米德哈特帕夏为首的有识之士展开一系列救亡运动,进行民主改革,1875年底奥斯曼帝国内外形势迅速恶化,小亚细亚的北部和中部地区发生大饥荒,财政濒临崩溃,列强干涉的阴影笼罩全国,在这种形势下国内政治斗争炽热化。1876年5月30日阿卜杜·阿齐兹被推翻,另立穆拉德五世为苏丹。8月31日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接替精神错乱的穆拉德为苏丹。成立立宪君主政体,但民族矛盾在民主的旗号下蔓延,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和保加利亚相继爆发起义,并很快波及到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这两个土耳其的藩属国。土耳其对起义进行残酷的镇压,但却未能控制局势的变化,它在巴尔干的统治开始动摇起来。面对这种局势时欧洲列强中的俄、奥、英三国表示自己的特别关注,尤其是俄罗斯认为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使自己在巴尔干地区既丢面子,又丧失威信和影响,它需要寻找一个机会重新回到巴尔干,恢复原有的一切。更为重要的是俄罗斯想通过控制巴尔干进而控制由地中海进入黑海的咽喉博斯普鲁斯海峡,以便打通它谋求已久的在西南方面的唯一出海口,因此它对土耳其局势的恶化幸灾乐祸,并积极地加以介入。

(二)沙皇政府打着“拯救土耳其帝国压迫下的基督徒”和“保护斯拉夫兄弟”的旗号,先是通过外交途径向土耳其政府施加压力,但效果并不显著,它所提出的集体保护斯拉夫人的建议遭到受奥匈帝国支持的英国的反对。随后又倡议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和保加利亚实行自治,亦遭土耳其的拒绝。土耳其恃仗着英国在背后的支持,力图在战场上彻底打败起义者和于1876年6月30日对土宣战的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当战场上的形势明显地有利于土耳其政府时沙皇便于1877年4月24日正式对土宣战,5月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黑山均宣布加入俄方,共同对土耳其作战。战争开始前夕俄国有48个步兵师共72万人、3000门炮,组成16个军,根据陆军大臣德米特里·阿列克谢耶维奇·米柳京制定的作战计划,在前线展开9个军,其中2个军10万人组成高加索集团军,由皇弟米哈伊尔·尼古拉那维奇大公指挥,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奥谢季亚等地的民团加入高加索集团军,取守势。集中7个军30万人在多瑙河前线,俄国将军尼古拉·格里戈里耶维奇·斯托列托夫指挥的保加利亚民团也加入多瑙河集团军,预计当面土军因为分兵镇压保加利亚人,在战场上不能超过15万。俄军可以凭借2倍的数量优势快速突破巴尔干山脉,赶在西方反应之前攻破伊斯坦布尔,决定战局。多瑙河集团军的指挥官是皇弟老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大公,但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和整个宫廷和他在一起,实际上指挥作战的是参谋长米柳京。奥斯曼帝国经过军事改革后全军有40.6万人、858门炮,其中28万集中在欧洲,阿卜杜勒·克里姆·纳迪尔巴夏指挥;12.6万在亚洲,由艾罕默德·穆赫塔尔·帕夏指挥。土耳其土耳其的黑海舰队有22艘装甲舰、82艘非装甲舰,763门舰炮,官兵有1.5万人,质量上比新建的俄国黑海舰队有优势,司令是一个皈依伊斯兰教的英国人霍巴特帕夏,奉命封锁黑海。考虑到陆军兵员不足以进攻,决心依托多瑙河四角地带和巴尔干山脉进行纵深防御,等待西方国家援助。俄军在军事组织、部队训练、指挥人员的素质以及部队士气诸方面均较土军占优势,但在武器装备的质量上却不如土军,因土军武器来自英德美三国。宣战之后俄多瑙河集团军各部队即开始向进攻出发地域———多瑙河运动,但由于铁路运输落后和河水泛滥,拖延渡河时间,到6月22日俄军多瑙河下游部队才在加拉茨和布赖洛夫强渡多瑙河。6月27日至7月2日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德拉戈米罗夫将军指挥的步兵第14师以及跟随其后的集团军主力在吉姆尼察地区也相继渡过该河,多瑙河集团军从西斯托沃地区的登陆场兵分三路展开进攻:西路部队进攻尼科波尔和普列夫纳;东路部队进攻鲁舒克;先头部队进攻巴尔干山口,约有7万人留在战场接近路作为预备队。

(三)约瑟夫·弗拉基米罗维奇·古尔科将军的1.5万人的先头部队急速推进,于7月7日攻占保加利亚古都图尔诺沃城,并于7月14日越过巴尔干山脉迅速占领希普卡山口,从而打开通向博斯普鲁斯海峡和君士坦丁堡的通道。由于俄军兵力配置不当和指挥失误,致使战期延迟。西路部队占领尼科波尔之后未能赶在由维丁出发的奥斯曼·努里帕夏的土军抵达之前占领普列夫纳,因此俄多瑙河集团军的交通线受敌威胁。在军中的沙皇安全被提高的首要位置,由于不想重演色当悲剧,俄军大部被迫停顿下来围攻普列文要塞,俄军速战速决的作战计划完全被打乱。俄先头部队占领埃斯基—扎格拉城之后遭到从门的内哥罗开来的苏里曼·帕夏指挥的土军的反击,于是撤向希普卡。不久新组建的南路部队来到这里,该部约有1/3是保加利亚民团。8月土军新任司令穆罕默德·阿里·帕夏(一个皈依伊斯兰教的德国人)率部在巴尔干开始反击,苏里曼·帕夏的部队企图在8月间夺取普希卡山口,但由于普希卡俄军英勇防御而未能得逞。土军对俄东路部队发动的进攻亦被击退,俄军对普列文进行3次强攻,遭到惨重失败,光第二次失败就损失1/4的士兵。米柳京承认:“这样打下去,我们庞大的陆军会在极短的时间被打光。”沙皇作战决心严重动摇,认为俄军陷入极端不利,甚至危险的境地。多瑙河集团军总司令老尼古拉大公向罗马尼亚卡罗尔一世求援,4万罗军作为俄国的同盟军参战,随着俄国10万援兵的开到,构筑70公里堑壕,进行长达2个月的包围战,只有当土军弹尽粮绝之后才迫使该城3万守军于12月10日投降。随着普列文的陷落,战争发生转折,俄军在兵力兵器等方面都取得对土军2:1以上的优势。沙皇亲自决策,令俄军立即冒严寒向巴尔干山以南发起攻击。俄多瑙河集团军沿着150公里宽的正面多路突击,而土军因为兵力不足又不许撤退,遂被俄军进攻的狂潮吞没。塞尔维亚于12月13日加入反土战争,并将军队调到尼什城。古尔科将军的西路部队由保加利亚居民和游击队员积极协助,在严冬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越过巴尔干山脉,在索非亚方向击溃土军4.2万人,并于1878年1月4日占领索非亚。费奥多尔·费奥多罗维奇·拉杰茨基将军指挥的俄中路部队于1878年1月8~9日在舍诺沃战役中包围并俘虏魏塞尔-帕夏军队3万人,高加索集团军原来预计当面敌军是自己的两倍,预计进行防守作战。后来发现土军比自己人还少,就发动进攻作战,于4~5月间占领巴亚济特和阿尔达罕两要塞,并封锁卡尔斯。但是该集团军遭到艾罕默德·穆赫塔尔·帕夏军队有生力量的反击,三个进攻的支队被土军各个击破两支,于6月退至边境,转入防御。10月间俄将米哈伊尔·塔里埃洛维奇·洛里斯·梅利科夫在高加索阿夫利亚尔-阿拉贾战役中击溃土军,11月17日夜俄军强攻占领卡尔斯要塞,并向埃尔祖鲁姆发起攻击。在高加索中俄军封锁埃尔祖鲁姆,并占领巴统。

(四)俄军的胜利引起英国和奥匈帝国统治集团的恐慌,英国本杰明·迪斯雷利政府向马尔马拉海派出一支英国皇家海军分舰队,摆出一副不惜决裂的态势,这迫使俄国放弃向君士坦丁堡进军的计划。1月31日交战双方签订停战协定,1878年3月3日签订《圣斯特法诺条约》,该条约是由俄国外长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戈尔恰科夫和沙皇等人事先炮制的,对于土耳其来说完全是一个城下之盟,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该条约规定:土耳其承认门的内哥罗、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三国完全独立;承认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获得自治,但仍留在土耳其版图内;成立大保加利亚国,并允许俄国势力在保加利亚的存在;将萨拉比亚西南部归还给俄国,将卡尔斯、巴统统阿尔达汉和巴亚齐特并入俄国版图;修改博斯普鲁斯海峡通行规则,允许俄罗斯等黑海沿岸国家的军舰通行。《圣斯特法诺和约》的签订引起英、奥等国的强烈不满,他们联合对俄施加压力,要求它吐出已经吞下肚的果实。德国首相奥托·冯·俾斯麦站出来进行调解,声称要做个诚实中间人,由于力量对比对俄国的极端不利,俄国被迫与列强重定《柏林条约》,对《圣斯特法诺和约》进行重大的修正:大保加利亚变成小保加利亚;博斯普鲁斯海峡仍然不对俄国军舰开放。俄罗斯在巴尔干的影响受到遏制,它向地中海方向发展海军力量的企图再次落空,它只是收回克里米亚战争中割让出去的领土。《柏林条约》还规定土耳其将塞浦路斯划割给英国,而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则改归奥匈帝国统治,它实质上是部分地瓜分土耳其,但却远没有解决许多极其重要的巴尔干冲突问题。正是它所做的许多决定,以后成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起重要推动作用的各种冲突的起点。俄土战争中出现大兵团,部队装备有膛线的枪炮,并利用铁路和战地电报通讯,因此武装斗争的规模扩大。其特点也有所变化,参加这次战争的有100余万人,两个战区的战斗行动均在宽大正面和大纵深展开,彼此紧密联系着,其特点是紧张激烈、持续时间长。19世纪初历次战争中产生的战役诸要素在这次战争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部队指挥上司令部的作用增大了。战术方面俄土战争显示枪炮火力以及各兵种协同行动对夺取战役胜利的重要性,向新的战斗队形“散兵线转化”的必要性以及使部队学会利用地形的必要性也越来越明显。这次战争的经验还表明必须用射程更远的火炮和能够发射重磅爆破弹的曲射火炮以及各种工程器材装备部队,并训练部队掌握野战工程学,战区的特点促使产生克服水障碍和翻越山脉以及在这种条件下组织指挥部队的新方法。奥斯曼土耳其对巴尔干各民族几个世纪的侵略扩张,而俄罗斯一直是以“斯拉夫民族的救星”和“东正教的领袖”名义进行对土耳其的战争的。奥斯曼土耳其在长达300年的征服和统治中对东欧巴尔干各民族(主要是斯拉夫民族以及东正教信仰)进行残酷的压迫,因此多多少少说土耳其不能说是“牺牲品”,而俄罗斯对土地的病态需求则不过是这后面的卑鄙隐藏动机罢了。
第十一次俄土战争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传统上被认为是第十一次俄土战争,俄罗斯和英、法结盟,谋取君士坦丁堡,但先是英法联军在加里波利惨败,损失50万。1917年俄罗斯又因为战争而崩溃,所辖的属地仅剩在亚洲西部地区的奥斯曼帝国趁机打下整个高加索,甚至进军南俄草原。这次算奥斯曼帝国获胜,但距离自身离灭亡也没有多少日子。加里波利之战又称达达尼尔战役,在土耳其此战称为恰纳卡莱之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土耳其加里波利半岛进行的一场战役。它始于一个英国法国联盟的海军行动,目的是强行闯入达达尼尔海峡,打通博斯普鲁斯海峡,然后占领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在此次登陆战中协约国方面先后有50万士兵远渡重洋来到加里波利半岛,近十一个月的战斗后协约国军队44072战死、97037负伤。这场战役是一战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至当时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在1914年的马恩河战役之后协约国和同盟国在法国北方和比利时一角的战线上陷入僵持状态,法国大臣推荐采取“外围战略”的办法打破僵局。1914年11月英国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提出凭借英国海军的实力打开达达尼尔海峡登陆,然后在加里波利登陆,直取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把土耳其逐出战争,又能减轻俄罗斯高加索山战线的压力。得到君士坦丁堡控制的金角海就可直通黑海,支援血战的俄国军队。并且希望借此开辟南线,攻打奥匈帝国。此设想在战略上固然相当高明,但实行起来却搞得一团糟。1915年1月2日英国政府接受尼古拉二世的请求,决定在达达尼尔海峡展开一条新战线,这场战役是一战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至当时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英法两国投入战役的共计有62艘战舰以及大量辅助船只,并指定英国皇家海军地中海舰队司令萨克维尔·卡登上将负责指挥这次战役。舰队从2月19日开始炮轰达达尼尔海峡,1915年3月18日16艘军舰企图强行闯入狭窄的海峡通道,4艘军舰触发水雷,舰只慌忙撤退。

(二)在陆地上土耳其军队在遭受突然袭击的情况下纷纷丢弃阵地向内陆退却,英国突击部队在没有遇到抵抗的情况下率先冲上海岸,至此德国军事顾问奥托·冯·赞德尔斯已洞悉对方计划中的加里波利登陆战,火速调动军队至战区。土耳其军队掘壕坚守,依据半岛复杂的地形建立强大的防御体系,又在该地集结炮兵部队。在英法军队准备扩大战果时隐蔽在阵地中的土耳其士兵一起开火,把正在攀登悬崖的英军也打了个措手不及。1915年3月3日联军的首轮登陆行动宣告失败,卡登上将也被当作伤员送回英国。盟军发现单纯依靠海军无法夺取海峡之后判断一定要以陆军占领加里波利才可得到达达尼尔海峡控制权,协约国在埃及和希腊群岛仓促中集结一支远征军,7.8万名来自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度和法国的士兵陆续抵达战区,其主力由当时在埃及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军队组成,即“澳新军团”,英国兵部大臣赫瑞修·基钦纳命有“诗人将军”之称的英国陆军上将伊恩·汉密尔顿负责指挥这次战役。与其对阵的是由冯·赞德尔斯率领的土耳其新编第五集团军,有8.4万人。当协约国远征军抵达时兵力已被对方超过,土军居高临下,火力又占压倒优势。根据计划时英军和澳新军团在同一天分别从两个不同登陆点上岸,英国军队从海丽丝岬登陆,在英国登陆之前澳新军团先在更北面靠近伽巴帖培的海滩登陆。1915年4月25日夜在掩护舰队实施炮火准备后协约国部队同时展开登陆行动,由于澳新军团士兵大多没有接受过夜间登陆训练,再加上对半岛地形一无所知,错误地登陆在目标以北的一个无名小湾(今澳新军团湾),同一天英国和印度部队在海丽丝岬遭到土耳其猛烈火力攻击。法军在海峡对面的达达尼尔亚洲一边登陆,但在第二天撤退并加入英军。虽然建立滩头阵地,但登陆军根本就无法把部队有效展开,实际上陷入不稳固的、难以防守的立足点。土耳其军队在穆斯塔法·凯末尔上校的指挥下随即进行猛烈的还击,经过一夜的混战后双方死伤惨重,已登陆的1.6万名澳新军团士兵在土耳其军队炮火的压制下被困在临时掩体中动弹不得,接下来的几天内双方陷入僵持的局面。1915年5月1日土耳其军队大举反攻协约国部队最南面的一个登陆场,在战斗中英国战列舰歌利亚号、凯旋号和威严号相继被击沉,结果英国撤离大批舰只,这样一来登陆部队便失去海军的支援,也失去火力优势。

(三)1915年5月6日至8日协约军向克里希亚进攻,死伤惨重,最终失败。19日土耳其沿着整个澳新军团前线发起反攻,士兵在一连串自杀式冲锋中战死。澳新军团无法占领预定的山头目标,他们被困守在一条从海滩到前沿不过400米的单薄的阵地上。随着夏季的来临,上坡上遍地尸体,带来痢疾、腹泻和肠热等疾病,半岛上的澳新军团士兵因气候不适导致非战斗减员持续增加。但协约国为了赢得此次行动的胜利又调配3个师的英军前往半岛,与此同时冯·赞德尔斯也在拼命集结土耳其军队,准备迎接新一轮的进攻。1915年8月6日新一轮的登陆战在澳新军团登陆场西北面的苏弗拉湾拉开,配合这个计划的两场战斗在独松和尼克山谷展开,这次行动由英国陆军资深将领弗雷德里克·斯托普福德将军指挥。由于土耳其人在苏弗拉湾的防守比较薄弱,英军在登陆时未遇到太多抵抗,可惜的是部队上岸后未能及时扩大登陆场、巩固滩头阵地和向内陆推进占领制高点,宝贵的战机再次被错过。冯·赞德尔斯紧急从其他防线抽调近2万土耳其军队抵达苏弗拉湾,抢先在萨里巴依尔山脊设置一道临时防线,凯末尔亲自领土军成功遏制协约国军队前进的步伐,9月战事又开始陷入僵局。1915年9月汉密尔顿被召回并被解除指挥权,察尔斯·门罗将军接替他,但协约国军队的伤亡人数仍与日俱增。初冬寒冷,许多兵士患病,严重冻伤迅速在部队中蔓延,超过1.6万人冻伤,有人甚至冻死。1915年11月23日国防大臣基钦纳视察战场后不得不下令按阶段撤退,9万军人秘密撤离加里波利,而土耳其人完全没有发觉。整个战役中撤退是最成功的行动,伤亡不到10人,《福斯报》军事记者发出的通讯写道:“只要战争不息,苏弗拉湾和澳新军的撤退,在所有战略家眼中成为前所未有的杰作。”1916年1月9日当最后一名澳新军团士兵离开海滩后这次一战中最大的登陆战也就正式宣告彻底失败,史学家分析此次作战中计划疏漏、指挥不当、配合不力导致伤亡惨重,其中失败很大原因归咎于指挥者的优柔寡断。伤亡:协约国:44072战死,97037负伤;英国:21255战死,52230负伤;法国:1万战死,1.7万负伤。澳大利亚:8709战死,19441负伤。新西兰:2701战死,4852负伤。印度:1358战死,3421负伤。加拿大:49战死,63负伤。奥斯曼帝国:10692战死,14617负伤。
历史影响
(一)由于“十月革命”,俄罗斯帝国境内成立苏维埃政权,随即爆发红军与白军的内战。英、法、美等国派军队干涉,帮助白军,土耳其也加入干涉国团队。但那时候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自身难保,基本上沦为协约国的殖民地,帝国只能用自己控制的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大咽喉为干涉军提供后勤服务。1920年凯末尔领导的军队击败就要瓜分土耳其残存领土的协约国军队,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并成为临时政府的首脑。1921年苏联与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政府签署《苏土友好条约》,1922年11月1日土耳其的苏丹制被废除,最后一任苏丹穆罕默德六世离开土耳其,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俄土战争结果:俄罗斯扩大疆域,南部边界伸展到黑海,西部边界推进到普鲁特河,东部边界越过高加索山脉。俄军的惨胜引起英国和处在中欧地区的资本主义强国奥匈帝国(1867~1918)的恐慌,尽管俄罗斯已经付出高达10多万的伤亡,军用物资也已经出现严重缺口。英国本杰明·迪斯雷利政府向马尔马拉海派出一支英国皇家海军分舰队,摆出一副不惜决裂的态势,这迫使俄罗斯放弃向君士坦丁堡进军的计划。1878年1月31日交战双方签订停战协定,1878年3月3日签订《圣斯特法诺条约》。该条约是由俄罗斯外长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戈尔恰科夫和沙皇等人事先炮制的,对于土耳其来说完全是一个城下之盟,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该条约规定:土耳其承认门的内哥罗、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三国完全独立;承认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获得自治,但仍留在土耳其版图内;成立大保加利亚国,并允许俄罗斯势力在保加利亚的存在;将萨拉比亚西南部归还给俄罗斯,将卡尔斯、巴统统阿尔达汉和巴亚齐特并入俄罗斯版图;修改博斯普鲁斯海峡通行规则,允许俄罗斯等黑海沿岸国家的军舰通行。

(二)《圣斯特法诺和约》的签订引起英、奥等国的强烈不满,他们联合对俄施加压力,要求它吐出已经吞下肚的果实。德国首相奥托·冯·俾斯麦站出来进行调解,声称要做个诚实中间人,由于力量对比对俄罗斯的极端不利,俄罗斯被迫与其他列强重定《柏林条约》,对《圣斯特法诺和约》进行重大的修正:大保加利亚变成小保加利亚;博斯普鲁斯海峡仍然不对俄国军舰开放。俄罗斯在巴尔干的影响受到遏制,它向地中海方向发展海军力量的企图再次落空,它只是收回克里米亚战争中割让出去的领土。它实质上是部分地瓜分奥斯曼帝国在欧洲东南部的属地,但却远没有解决许多极其重要的巴尔干半岛的冲突问题。正是它所做的许多决定,以后成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起重要推动作用的各种冲突的起点。俄土战争中出现大兵团,部队装备有膛线的枪炮,并利用铁路和战地电报通讯,因此武装斗争的规模扩大,其特点也有所变化。参加这次战争的有100余万人,两个战区的战斗行动都在宽大正面和大纵深展开,彼此紧密联系着,其特点是紧张激烈、持续时间长。19世纪初历次战争中产生的战役诸要素在这次战争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部队指挥上司令部的作用增大了。战术方面俄土战争显示枪炮火力以及各兵种协同行动对夺取战役胜利的重要性,向新的战斗队形“散兵线”转化的必要性以及使部队学会利用地形的必要性也越来越明显。这次战争的经验还表明必须用射程更远的火炮和能够发射重磅爆破弹的曲射火炮以及各种工程器材装备部队,并训练部队掌握野战工程学,战区的特点促使产生克服水障碍和翻越山脉以及在这种条件下组织指挥部队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