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轨交记录|航天科工超高速磁悬浮电磁推进试验线攻关团队纪实

2022-08-07 15:55 作者:符-号-说  | 我要投稿

默默无闻不该被遗忘,

甘于奉献不该被埋没!

以拙笔记录万千萤火,

盼来者汇成熠熠星河!

            ——符-号-说

本期,我们一起走近航天科工超高速磁悬浮电磁推进试验线攻关团队!

团队合影

前言

那是2017年的最后一天,即将到来的元旦节将大街装点得喜庆万分,但张艳清却无心在意。就在刚刚,一份写着对试验线建设构想的方案获得了专家的肯定,她沉浸在澎湃的心绪中,知道这意味着试验线即将从头脑中的idea走向现实,而大家离那个向往中的目标又更近了一步。

这条在后来建成的长405米的磁悬浮电磁推进试验线,让磁电总体部的30余名技术骨干紧紧团结在一起。2019年,他们正式以“超高速磁悬浮电磁推进试验线攻关团队”(简称“试验线团队”)的名字成为一支披荆斩棘的生力军,并在2021年11月4日成功创造了悬浮航行试验速度的新纪录,筑造了一条承载某项目核心技术的关键线、生命线。

在和团队成员面对面的过程中,我们收获了很多故事,当问到对这几年的感想时,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词——“成长”。

这个关键词,贯穿了个人,团队,以及这条“生命线”的几年时光。

超高速磁悬浮电磁推进试验线合影

2021年11月4日,中国航天科工三院在某试验基地进行了超高速磁悬浮电磁推进试验,试验中航行器悬浮姿态稳定,变流系统控制精确,航行轨迹曲线与理论仿真一致性好,试验速度达到623公里/小时,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有效验证了悬浮推进系统设计的正确性和各系统工作的协调性,为超高速低真空管道磁浮交通系统全尺寸试验线建设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航天科工三院磁电总体

自强·破茧者

“一毕业就承担了这么重要的工作,当时没有想过失不失败,只知道这个任务一定要完成好。”

刚出校园的青年,满身锐气,一往无前投身试验基地的工作中;此前对超导尚无深刻了解的工程师们,也在短暂的适应后,就迅速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提出了新思路。遇到困难就分析、复盘、学习,面对这个国内研究仍存在大幅空白的领域,团队成员们展现出了相当积极的态度。

无论中文还是英文,是文献或是专家论述,只要有借鉴、学习的可能,他们就去读。

一个可能帮助工作推进的软件,甚至只是一个微小的操作流程,他们都去学。

调研、对比、分析、交流……经过反复地论证迭代,试验线团队创造性地提出了设计解决方案。脚踏实地,心向未来,在他们手下,成功开始逐渐有了形状。

这个年轻的团队用三年多的时间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技术指标国际领先,部分产品也填补了国内空白,犹如青涩的少年,已经破茧成蝶。

“项目和工程都是实打实的,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这是实践者共同的认知,也是自强者最好的磨刀石。

“我们团队这些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从学校里走出来,进入到这样一个有挑战性的工作中,经历的是从书本到实操的跨度,这不是简单能迈过去的。”

“实践中的艰辛和内化过程,终究是要靠自己在钻研中慢慢体会,纸上谈兵是行不通的。”团队在回顾这段经历时感慨万千。

同行·孤勇者

试验线旁,青草又从初初萌芽长到一人高——这样的场景,马逊已经完整看过了几回。他带领的变流小分队负责变流设备安装与调试,是在试验线上进场最早、离场最晚的一群人。

风最冷冽的时候,日头最晒的时候,从试验前期准备到试验结束后收尾检查的每个节点他们都在。变流设备零部件多,安装繁琐,软件调试任务重,不过几天,人就晒黑了三四度。

试验线的夏天很热,迎着日头走一段,那温度仿佛能把人晒化;冬天也很冷,寒冬里一阵风过,裹着两件羽绒服也总觉得不够暖和。一百多次试验里,数不清多少回是凌晨收工。而试验线的夜晚也总是更难捱一些,蚊虫和寒冷随着季节轮回交替上线,无孔不入地挑战着神经,冬日里成员们披着军大衣在路边搓手跺脚,时不时蹲下好让外衣把全身都罩住,盼望着天气若是能早点暖和起来就好了。

2018年初开始对场地勘探,8月份完成方案设计,10月底完成技术设计,当年12月便正式开工建设。开工前,总体及线路专业主动作为,优化施工工艺,将原先需要2个月的吊装施工压缩为20天,确保了施工节点。在试验线进行轨道梁架设的期间,线路专业直插一线昼夜施工,24小时从不停歇。

轨道梁负责人刘骁对此感触颇深,他说,每当看着天又亮起来,身体虽然疲惫,却始终相信,那些为梦想拼搏的日子定然不会被辜负。

2019年8月,试验线完成土建施工,经过设备安装和系统测试,于10月15日正式上线试验。总体、磁体、航行器、测试等专业的试验线团队成员不约而同地放弃了国庆假期,全员下厂,完成了各类设备的总装工作。

早早定好要在国庆期间举办婚礼的周伟,为了保障磁体生产顺利进行,婚礼的前一晚才回到老家,礼成第二天便又启程回京,有人问起,便开玩笑地说自己是去“抽空结了个婚”。

妻子遗憾才新婚就要别离,周伟却要考虑总装和试验的紧迫,庆贺声犹在耳边,新郎已再次踏上征程。

“一辈子就一次的婚礼,不能好好陪她,我知道她难免失落,但依然选择支持和理解我。”提及家人的理解,他感慨万分。

众人齐心协力,第一套磁体的励磁试验顺利完成。那是真正象征着从0到1的一次试验,也是代表着对技术路线重要肯定的一次试验。

2021年初,原有的技术路线不足以支撑冲击更高时速,为完成目标,试验线开始进行全线全段改造。当时的团队面临着三大难题:设计周期短,制造周期短,安装和调试周期短。为了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团队众人决定分头行动,并行开展各项工作。

张志华回忆道,当时他同电磁组的夏委去厂家集中办公,平均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仅用三天时间就完成了产品从结构、安装到调试方案的迭代设计;新的电机有几千根电缆,一万多个接头,一个接头出绝缘问题就会直接关乎试验的成功。为了保证跑车试验成功,8个人24小时三班倒,10天内对1万多个接头进行了绝缘处理和测试,保障了电机静态通流试验一次成功。

“这个系统的技术种类和方方面面需要各专业紧密配合,团队里的每个人都要把后背交托给队友,哪个环节也不能掉链子,一个短板也不能有。大家本来自五湖四海,因为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团队的成长和这个项目的成长是密不可分的。”

信念·梦想家

三年多的时间里,试验线因承载梦想而存在,团队中的每个人也都成了造梦的人。

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群梦想家,那一定是“信念”。

面对质疑和舆论,他们选择相信坚持的技术路线终有实现的可能。积极向上被当作每个人的工作信条,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不过是“遇到问题就停下来解决问题,解决完再继续往前冲”罢了。

在超高速磁悬浮电磁推进试验线启动联调动员会上,磁电总体部主任毛凯鼓励团队成员,要充分认清试验线对于构建核心能力的重要意义,秉承航天精神,保持昂扬斗志,精心组织实施,小心分步验证,不辱使命,不负重托,确保试验安全圆满,为早日实现“飞车梦”而不懈奋斗。

作为团队中的技术带头人,也是总体部副主任的张艳清,常常和团队成员一起在试验线上熬到半夜两三点,早上天刚蒙蒙亮,又起身继续投入工作。

同志们形容她是“精神支柱”一样的存在,这场名为科研的征程,“别人望去是茫茫大海,她却像能看到远处海岛上的山尖,有她在,心里就踏实。”

谭浩记得很清楚,最后一次试验的前一晚,张艳清把所有人召集起来,在黑板上一条条写下注意事项,一项项反复叮嘱。那种感觉,让他恍惚回到高考前的“最后一课”。

“对这条试验线,我们每个人都有很深的感情,多年以后,如果有机会故地重游,再去现场走一走,也一定像回到家一样。”谭浩说,这里有他人生中最深的烙印,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其实有时候我在想,我们今天在做的何尝不是在推动这个行业发展。它从一个概念变成了一项真正可落地实现的工程,从大家都不看好,发展到有很多人认可,这是我们奋斗的最大意义。”

磁电总体部从创立之初,就致力于开展某项目研究,这是磁电人的初心,也是使命。该项目所涵盖的先进制造、电力电子、信息技术、先进材料、通信控制等产业方向,与三院装备技术体系一脉相承的同时,也对牵引三院民用产业领域“生根发芽”大有助益。

在这一领域,目前有系统工程能力的公司企业尚且不多,产业仍是一片“蓝海”市场。但随着更多组织机构的重视与参与,该产业从“蓝海”向“红海”转变的发展窗口期很短,抓住时机,发挥首倡者优势就尤为重要。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虽然开辟一条新的道路注定坎坷,但我们始终坚信这是一条能通向成功的道路。”张志华说。

试验线之所以被称为磁电总体部的“生命线”,不仅仅因为它是某项目验证核心技术的试验线,也因为它是回应质疑、证明磁悬浮与电磁推进关键技术的有效载体。而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关键技术实现快速突破、产业布局初显成效、人才队伍初具规模,投注在试验线上的一切心血已到收获之时,成为磁电总体部已发展为国内在磁悬浮与电磁推进技术领域的核心力量,并圆满实现第一阶段发展目标的强力明证。

事实上,这并不是总体部第一条试验线,在搭建这条400米的试验线之前,三院最初曾搭建过一条12米试验线,那时的团队只有六七人。而2021年5月,在几百公里外的山西大同,一条长2公里的全尺寸试验线启动建设。

人在成长,团队在成长,而这条总体部“生命线”也在成长,并即将依托新的载体乘风破浪。谭浩说,这三条线也象征着磁电总体部发展的上升曲线——强劲,陡峭,步步跃升,充满挑战。

2021年11月4日,团队在基地进行了超高速磁悬浮电磁推进试验,试验中航行器悬浮姿态稳定,变流系统控制精确,航行轨迹曲线与理论仿真一致性好,试验速度达到623公里/小时,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有效验证了悬浮推进系统设计的正确性和各系统工作的协调性,为超高速低真空管道磁浮交通系统全尺寸试验线建设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那一天试验开始前,胡道宇打开手机摄像头爬上了旁边的小山丘,已是黄昏时分,所有人屏息以待,静谧中时间仿佛也慢了下来。

一道虚影从远处划过,终点被挡住了,但他从这短暂的安静中感知到试验成功了,20米外的中控室里传来一阵欢呼,大家纷纷冲出来合影留念,他录下了所有人在试验线旁激动雀跃的样子,一群人,脸上在笑,却都挂着泪。

他们把青春岁月里最热血的时光投注在这场科研之旅中,集合众多梦想家的智慧与理性,冲破速度和意识的桎梏,穿过茫茫云雾,终于在浩瀚穹宇遇到了一缕光。

虽然还有些微弱,但已经是即将到来的新科技纪元对冲向它的勇者给出的,最直接的回响。

后记

在这400米的距离中,梦想的重量,唯有造梦者能背负,不囿于年龄,亦无关乎背景,唯有一片丹心,向阳而生。

那是坐在电脑前编辑着数万行的代码,分析着海量试验数据,颈椎逐渐僵硬却最终解决了技术难题的他。

是狠狠心离开幼小的孩子,在瓢泼雨夜为了消灭安全隐患,领着几个工人将外场全线设备用挡雨塑料一寸寸盖好,鞋子湿透沾满泥浆的她。

是加班加点昼夜不停抢进度,面对设备部件多、安装繁琐、软件调试任务重,圆满完成一次次变流设备安装与调试的他们。

他们是责任、信念、奉献的集合,也是普通如万千你我,心却在跳动中出离火热的火种。

来源:航天科工磁电总体部

轨交记录|航天科工超高速磁悬浮电磁推进试验线攻关团队纪实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