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那么多咏风的诗,王勃的这一首绝对值得点赞收藏

2023-04-25 11:53 作者:无水无田  | 我要投稿

❂   初唐四杰之王勃   06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01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无法超越的巅峰。


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唐朝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


佛教汉时传入华夏,在两晋南北朝时刮起过一阵学佛、研佛的狂飙。在统治阶级的引领下,掀起了一股子自上而下的佛学东渐。从鸠摩罗什的译经大举,到东晋末年的佛识辩论,再到如火如荼的庙宇建设,讲究因果轮回的佛学似乎更适应这一片东方的沃土。到了大唐时代,佛的意识早已如儒、道一样融入到了炎黄子孙的血脉里。


李唐号称自己是老子的后裔,是以有唐一代道家的求仙问道始终是社会风尚,但这并不影响佛教的昌盛。



太宗朝时玄奘偷渡到印度学习佛教经典,十余年后回国,皇帝以国礼相待,并根据他的意愿专门建造佛寺用以存放他带回来的佛经,还为他组织大规模的译场用以传经布道。在他的长远影响下,除了已有的天台、三论两宗以外,慈恩、律宗等宗派相继成立;玄宗朝时,出于政治活动的需要,密宗形成;安史之乱之后,禅家的南宗机缘巧合在北方生根发展,逐渐形成了别开生面的禅宗。


因着统治阶级的重视,唐代的译经基本上由国家主持,译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在李唐一代翻译的佛典,总数达到三百七十二部、二千一百五十九卷。


万物相因相生,佛教的兴盛也导致了寺院经济的大发展,当时的寺庙不仅拥有数量可观的寺田,得益于免除税赋的优待政策,寺田也日渐成为大地主们逃避国家税收的绝佳途径。长此以往,最终局面严重到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因而才有了武宗朝的会昌毁佛之大浩劫,当时佛教典籍的湮灭散失情况十分严重,特别是《华严》《法华经》等的章疏,大半都在此时散失,以致影响到天台、贤首等宗派日趋衰弱。



02



唐一代,佛教对诗歌的影响也深远。


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柳宗元等一代大家,都佛缘深厚。不仅如此,终唐一世,还出现了王梵志、寒山、拾得、皎然、释贯休等著名的诗僧。他们的诗作质朴天然、自然洒脱,于自然景物中流露出盎然生机。


王勃的佛学造诣也颇深,他不仅撰写了不少的寺院碑文,诗作里也不乏深含佛理禅机的作品。


许多诗人都写过《咏风》诗,初唐的虞世南、宰相李峤、中晚唐张祜甚至北宋王安石都有同题作品: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李峤

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虞世南

向峰回雁影,出峡送猿声。——张祜

风初无一言,试以问云将。——王安石


但个人认为王勃的这一首写得最好,便是因为这首名不见经传的作品融漾着一股天然质朴的禅趣。


《咏风》

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秋日的凉风让这一片林壑清朗,清风吹散了山涧的烟云,吹淡了山林间的雾霭。山风来去自如,它不为谁停也不为谁留,看似无意实则有情。你看,当红日西下,大地山川一片寂静之时,它又自松林间而起,响起松涛阵阵。


宋玉的《风赋》有语:“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下而加焉”。是啊,自然的存在从不为谁改变,但自然的存在又为所有人而来。王勃在松风阵阵的那一刻,领悟到了有我无我的辩机。那一瞬的宁静与淡然,你能说它不是禅的真意么?



03



许多唐人的诗作里都有一种侘寂美学,那是天、地、人各自相安的和谐境地。


这样的融洽自得初唐王勃的诗里有,盛唐王维的诗里也有,但稍稍体会两者还有些许不同。同样是质朴天然,王勃要深情一些,在深林,在月下,在花前,诗人始终有一种主人翁的姿态。他时时刻刻参与到自然中去,全身心地享受自然带给他的愉悦体验。


王维则彻头彻尾是一个旁观者,他冷眼看待自然中的一切,不带任何感情的色彩。究其原因,是因为他被这个世界伤得太深,是以自此以后不敢轻易付出。吝啬是因为曾经的慷慨,虚无是因为曾经的圆满。


王勃则不然,他的生命里始终有一种安闲从容。


我们再来看王勃的一首《春园》,这应当是一首宴饮诗作。意思是傍晚的庭院美景依旧,山泉叮咚,满园花柳。生命短暂当不能辜负这满园春色,就让我们举起酒杯,留住这永恒的美好。


《春园》

山泉两处晚,花柳一园春。

还持千日醉,共作百年人。



04



可惜的是,王勃的生命戛然而止,他生命的起点和终点永远停留于二十余岁的花样年华。


蒋勋先生说二十五岁的世界里很少有不美好的东西。


王勃一生短暂,但他留给这个世界的,除了那些雅致天然、神采飞扬的诗赋作品,更有价值的是融汇其中的生命意识:自信,自由,自我,以及永不言弃。


在初唐这场文坛变革中,四杰完成自我的方式各不相同。卢照邻在短暂的高飞之后选择栖身于悬崖,在生命不能承受肉体的苦痛之时,纵身一跃,决绝中带着无限眷恋;骆宾王则高举反叛的旗帜,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献祭给了心中的道义;杨炯的人生貌似最为温和,他在时代的洪流中将自己历练得面目模糊,却依然不防被一个急浪推入万劫不复的漩涡。


惟有王勃,无论风雨怎样如晦,他始终高翔于蓝天白云之间。就像传说中的那只不死鸟,始终以自由自在为生命的第一要义。


用羽翅丈量天地的维度,至死方休。


【参考文献】

《唐诗流变论要》作者:葛晓音 商务印书馆 2017年

《唐诗杂论》作者:闻一多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9年

《蒋勋说唐诗》作者:蒋勋 中信出版社 2012年

《词学十讲》作者:龙榆生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8年

《乐府大地之歌》 九州出版社 2019年

《初唐乐府诗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年

《叶嘉莹说初盛唐诗》 作者:叶嘉莹 中华书局 2018年

《王勃文铣》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7年




那么多咏风的诗,王勃的这一首绝对值得点赞收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