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来介绍一下《如果历史是一群喵:宋辽金夏篇》的角色历史名人啦

2023-11-02 18:35 作者:屑民已趋势  | 我要投稿

赵匡胤(乌龙饰)

宋太祖赵匡胤

(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 ),涿郡人  (一说保州  ),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 。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赵匡胤在后汉时投奔枢密使郭威,致身行伍,并于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随征北汉、南唐,战功卓著。柴荣病重时,升为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最高统帅。显德七年(960年),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同年,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或北宋。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针对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问题,通过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调整文武关系 ,又在进行统一战争的同时,改革官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自其开始的逐渐成型的重文轻武、偏重防内政策,对宋朝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有所影响 。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后定谥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  今有诗作《咏初日》传世。

PS:你就是太胖了(详情请看画像) 赵光义(年糕饰) 宋太宗赵光义(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宋朝第二位皇帝(976年-997年在位),后周检校司徒赵弘殷(后追封宋宣祖)与杜氏(昭宪太后)第三子,宋太祖赵匡胤之弟。本名“匡义”,宋朝开国后因避其兄赵匡胤名讳而改名“光义”,即位后又改名“炅”。  赵炅在后周时荫补入仕,官至殿前祗候、供奉官都知。宋朝开国后,拜殿前都虞候。建隆二年(961年)七月以后长期出任开封尹。开宝六年(973年),受封晋王,位居宰相之上。开宝九年(976年)十月,赵匡胤突然驾崩,赵炅匆忙登位。他即位后,继续推进其兄未竟的统一事业,迫使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和吴越王钱俶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随后乘胜攻辽,试图夺取燕云地区,却兵败高梁河,自己也中箭受伤,仓皇逃走。雍熙三年(986年)再度发兵北伐,亦被辽击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此外,他对定难军(党项)、静海军(交趾)等唐末以来割据的边疆藩镇的用兵亦未能成功。他奉行守内虚外政策,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建崇文院,编纂《太平御览》等书,并大规模扩大科举取士,加强“重文”风气。他采取治国驭将方针,明显地走上了“崇文抑武”的道路,并最终构成为宋朝“祖宗家法”的重要内容。

至道三年(997年),赵炅驾崩,谥号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后加谥“至仁应运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永熙陵。

PS:驴车漂移,光义在行! 萧绰(汤圆饰) 萧绰(953年6月18日   —1009年12月29日   ),小字燕燕 ,契丹族,辽朝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 保宁元年(公元969年),辽景宗耶律贤继位后,选为贵妃,五月册立为皇后  。保宁三年(971年),生辽圣宗耶律隆绪  。辽景宗在位期间,萧绰即参决军国大事  。乾亨四年(982年),耶律贤去世,耶律隆绪继位,尊萧绰为皇太后,萧绰开始27年的临朝摄政生涯  。统和元年(983年),耶律隆绪率群臣给萧绰上尊号“承天皇太后” 。统和四年(986年),击退宋朝军队对辽南京析津府(今北京)的进攻 。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萧绰以索要关南地为名与耶律隆绪共同亲征伐宋,同宋朝达成了澶渊之盟。  统和二十四年(1006年),耶律隆绪率群臣给萧绰上尊号睿德神略应运启化承天皇太后  。

统和二十七年(1009年),萧绰归政于耶律隆绪。同年十二月,病逝于行宫,享年五十七岁,谥圣神宣献皇后   。次年,葬乾陵。重熙二十一年(1052年),谥睿智(一说睿知) 。

萧绰明达治道,知人善任。重用韩德让、耶律斜轸、耶律休哥等汉族和契丹族大臣,锐意改革,奖励开垦,减免赋税,发展生产,整顿军队,使契丹从中衰逐步达于鼎盛。她以契丹诸京为基地,东降女真,西攻党项、回鹘,北攻铁骊,南攻宋,扩展了统治地域,对契丹的兴盛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李继迁(油条饰) 李继迁(963年-1004年),本姓拓跋氏曾改名赵保吉。银州(今陕西米脂县西北)人。防御使李光俨之子。中国西夏王朝的奠基者。 李继迁初任定难军都知蕃落使。982年,因反对李继捧献地归宋,奔地斤泽,集结党项部众,以复土抗宋相号召,声势日盛。985年,袭据银州,自称定难军留后,向辽称臣。辽授其为定难军节度使,以宗室女封公主许嫁,封夏国王。宋朝命李继捧回镇夏州,赐姓名赵保忠。

995年,李继迁引辽兵攻宋府州,又袭清远军,并向西北重镇灵州发动攻势,皆胜之。997年,宋真宗立,李继迁遣使求和,宋授其为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夏银绥宥静等州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1002年,攻占灵州,改名西平府。次年,其率军西征,占领西凉府。因受诈降的吐蕃族大首领潘罗支的突袭,负重伤而死。

李元昊(煎饼饰) 李元昊(1003年-1048年),小字嵬理,后更名曩霄,庙号景宗,  银州(今陕西米脂县)党项族人, 西夏太宗李德明长子。西夏王朝开国皇帝。 李元昊26岁奉父命领兵攻破甘州(今甘肃张掖)回鹘,被立为皇太子。后辽封其为夏国王。次年,废弃唐、宋所赐李、赵姓氏及拓跋旧姓,改姓嵬名,自称兀卒(青天子)。1034年,建年号开运,下秃发令,主持创制西夏文。次年,领兵攻打吐蕃唃厮啰部,镇压散居肃(今甘肃酒泉)、瓜(今甘肃瓜州东南)、沙(今甘肃敦煌西)三州的回鹘叛部。

1037年,设立夏、汉学院,建立番学(党项学)。1038年,更名曩霄,建国号大夏,自称皇帝,进表宋朝,未果,随即发生战争。1044年,李元昊进誓表。同年,辽兴宗亲率大军西征,为景宗所败。从此夏、宋、辽三方鼎峙的局势形成。1048年,宁令哥入宫行刺,李元昊受伤而死。

PS:泥小子,竟然是被儿子砍了鼻子..... 赵祯(水饺饰) 宋仁宗赵祯(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 早年历封庆国公、寿春郡王、升王,官中书令。

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为皇太子,乾兴元年(1022年)即位,时年十三岁。他在位初期,由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垂帘听政,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才开始亲政。在位中期爆发第一次“宋夏战争”,经三年交战后,双方签订“庆历和议”。其间,辽朝趁机以重兵压境,逼迫宋廷增输岁币,史称“庆历增币”。伴随着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三冗”危机更加突出;在废除郭皇后事件中,困扰北宋的党争问题开始出现。严重的边患,沉重的赋税,加重了农民负担,使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庆历三年(1043年),赵祯任用参知政事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企图整顿吏治,以缓解统治危机。因反对势力庞大,改革旋即中止。嘉祐八年(1063年)在东京福宁殿崩逝,享年五十四岁。在位四十二年,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全谥为“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濬]哲明孝皇帝”,庙号仁宗,葬永昭陵。赵祯知人善用,在其统治时期,北宋经济繁荣,第一次兴学运动出现,科举制度不断改革,宋学勃兴,科学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宋史》赞曰:“《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史家将其统治时期概括为“仁宗盛治”。赵祯善书法,尤擅飞白书。有《御制集》一百卷。

PS:千古仁君,死了辽国皇帝给他奔丧是啥概念(原来你也是老六) 王安石(花卷饰) 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 -1086年5月21日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中进士,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宋仁宗末年,曾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但未被采纳。宋神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继续阐述变法主张,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年),升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陆续制定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次年拜相,大力推行改革,并积极促成熙河开边。变法初期,神宗对王安石言听计从。然而在新法实施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导致反对者声势颇大,且变法派内部也出现分裂。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被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因君臣间在变法上的分歧而罢相,出判江宁。累封为荆国公。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138]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141]  ;其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 有《临川集》等著作存世。今人辑有《王安石全集》。

PS:听说王安石是靖康之耻的罪魁祸首,是真的吗? 司马光(豆花饰)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出生于光州光山(今河南省光山县)。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时期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后代。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完颜阿骨打(瓜子饰) 完颜阿骨打(1068年8月1日-1123年9月19日),汉名完颜旻,女真完颜部(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人,金朝开国皇帝(1115年 - 1123年在位),军事统帅,完颜部联盟长完颜劾里钵(金世祖)次子。

  完颜阿骨打自幼力大无比,精于弓矢。辽天庆三年(1113年)继其兄完颜乌雅束为生女真诸部都勃极烈。他逐步统一邻近部落,扩充实力。辽天庆四年(1114年),集合各部在来流河誓师反辽,连败辽军于宁江州、出河店,兵力满万。收国元年(1115年),建国“大金”,年号“收国”,定都会宁府,加号大圣皇帝。后取辽黄龙府,击溃辽天祚帝于护步达冈。次年击灭渤海人高永昌军。为争取辽统治下渤海和女真人支持,提出“女直、渤海本同一家”,派人招谕系辽籍女真人。为增强军力,在氏族制基础上创建猛安谋克组织。天辅三年(1119年),命完颜希尹创制女真文字。随后相继攻取辽五京,并与宋朝达成“海上之盟”。天辅七年(1123年),阿骨打西逐天祚帝,在返回上京的途中病逝。谥号武元皇帝,庙号太祖,葬于睿陵。累谥“应乾兴运昭德定功睿神庄孝仁明大圣武元皇帝”。完颜阿骨打胆大意坚,应变善断,“算无遗策,兵无留行”。 在灭辽战争中,稳定高丽,结交西夏,联合北宋,始终把矛头对辽,并能安抚降附,分化瓦解辽军,堪称杰出的军事统帅。他统一了女真众多部落,并带领其完成反辽、建国两件事业,使女真族的历史进入一个新时期。 PS: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游牧民族最强领导者就是你了! 赵佶(拉面饰)

宋徽宗赵佶

(1082年11月2日~1135年6月4日) ,宋朝第八位皇帝(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在位),书画家。宋神宗赵顼第十一子  、宋哲宗赵煦之弟,母为钦慈皇后陈氏。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宋哲宗驾崩,由于哲宗无子,于是向太后立赵佶为帝,次年改年号“建中靖国”。宋徽宗即位后启用新法,但是宋徽宗重用的蔡京等打着绍述新法的旗号,无恶不作,政治形势一落千丈。过分追求奢侈生活,在南方采办“花石纲”,在汴京修建“艮岳”。宋徽宗尊信道教,大建宫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 [74]  重和元年(1118年),置道官二十六等、道职八等。宣和三年(1121年),令三京置女道录、副道录各一员,始立道学制度。在宋徽宗集团的腐朽统治下,内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宋江起义和方腊起义先后爆发,北宋统治危机四伏。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兵临城下,受李纲之言,禅让给太子赵桓,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与钦宗赵桓被金人掳去。金天会十三年(1135年)死于五国城,时年五十四岁。  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三月,棺椁被迎回南宋,葬于绍兴永佑陵。

赵佶发展了宫廷绘画,广集画家,创造了宣和画院,培养王希孟等一批杰出画家,其组织编撰的《宣和书谐》《宣和画谱》和《宣和博古图》,更是美术史研究中的珍贵史籍。其自创书法字体,被后世称为“瘦金体”。 赵佶的艺术造诣也很高,代表作有《芙蓉锦鸡图》《红蓼白鹅图》《池塘秋晚图》等。

PS:泥小子生那么多孩子是干嘛的,谁都没你多 “瘦金体”了解一下? 赵桓(麻花饰) 宋钦宗赵桓(1100年~1161年),原名赵亶,宋朝著名词人,宋朝第九位皇帝。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封爵京兆郡王。大观二年(1108年),封爵定王。政和五年(1115年),被立为皇太子。宣和七年(1125年),赵桓受宋徽宗禅让登基,改元靖康。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打北宋,军民要求抵抗,赵桓虽然被迫起用抗战派李纲抗击金兵,但仍不断向金屈辱求和,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以及河北、河东。不久,金兵攻破汴京。次年(1127年),赵桓与其父宋徽宗同被俘北去,北宋灭亡。后死于五国城。

PS:.......不想说别的 到这里就结束了,下次更新就是我最喜欢的完颜阿骨打啦 虽然我不是大会员,但是我可以到软件上搜,哈哈 本期角色介绍就在这里告一段落!下次更新南宋金元篇的

我来介绍一下《如果历史是一群喵:宋辽金夏篇》的角色历史名人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