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纯粹理性批判》全书复习

2023-08-22 12:00 作者:青芥芥芥芥  | 我要投稿

【写在前面:本“复习提纲”基于超星课程《康德专题研究》(b站链接:康德专题研究——邓晓芒 华中科技大学)。本课程以讲解《纯粹理性批判》为主,中间穿插了很多康德之后的哲学概念(主要是黑格尔)对康德哲学加以理解,最后为迈向《实践理性批判》与《判断力批判》铺平了道路。

其实市面上已有此课程的书籍《<纯粹理性批判>讲演录》,不同之处在于市面书籍仅仅是讲课的录音转文字,而本专栏文章是我听视频课时的笔记,融入了很多我个人初学哲学时的浅见。总体而言邓老师的《纯批》讲演通俗易懂,很容易对康德哲学的框架有一个总体性的把握,对于训练批判反思能力十分有帮助,十分适合德国观念论的入门。

本“复习提纲”不仅是借由《纯批》对康德哲学体系的初步把握的复习,还是进入康德《实批》与《判批》的理论基础,也是进入费希特、黑格尔、谢林哲学最基本、最基础的出发点。其中的一些具体概念我会附上专栏链接协助理解方便我忘了之后回过头复习。当然其中必定有许多浅薄、偏移、甚至是错误的理解,课程本身也没有全面地讲完《纯批》中所有的内容,不过这些缺失可以在康德之后的观念论学习中弥补。


    本课程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扫清康德《纯批》的每一个角落,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掌握《纯批》中的数个要点借以初步进入康德哲学的框架。


康德哲学综述

一、导言

  这里的导言包括《纯批》中的导言与序言部分。

1、思想背景——前反思时代形而上学的困境

    在康德的时代,形而上学发展到顶峰,盛极而衰,形而上学出现了停滞,走入了独断论和怀疑论的绝境,这使得形而上学者陷入了失语。独断论的代表是斯宾诺莎,如果讨论的双方相信独断论就可以交流,如果不接受独断论就没得聊,这使得哲学没什么意思了,缺乏了说服人的态度。怀疑论的代表是休谟,他将自然科学、形而上学全部完全地加以怀疑,推翻了因果性、必然性,那么哲学就不必要了,我们过日子就变成了摸着石头过河。

     康德做的就是把陷入绝境的形而上学拯救出来。他做的就是把独断论和怀疑论的认识论基础——唯理论和经验论加以调和,批判继承双方合理的地方。同时康德还吸收了以牛顿为代表的自然科学背景与以法国大革命为代表的时代背景。

2、“哥白尼式的革命”

     康德探讨了数学与自然科学是何以成功的,并加以反思,从而得出自然界不是不动的事物,不是人的观念应该符合自然界,而是自然应该符合人的观念,人应该是自然界的教师,人应该为自然界立法。因此这就是康德在哲学领域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这是理解康德哲学的根本性的入口。康德之后的德国古典哲学将人的能动性彻底发扬起来了。

3、纯粹理性批判的总问题

《纯批》导言(1)

《纯批》导言(2)

《纯批》导言(3)

《纯批》导言(4)

     总问题——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先天的”、“综合的”、“综合判断”、“何以可能”这些概念的详细阐述在导言中都已经论述过了。“何以可能”又可以扩展为四大问题:数学如何可能,自然科学如何可能,形而上学作为一种自然倾向如何可能,未来的科学形而上学如何可能。这四大问题囊括了《纯批》的所有部分。而先验感性论、先验分析论、先验辩证论、先验方法论分别回答了这四个问题,它们合起来回答了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

4、贯穿《纯批》的几个关键词

     先天、先验、超验、内在。要记住它们的德文原文。如果要研究现代的胡塞尔、海德格尔、德里达等人,这些词是离不开的。同时要养成看见中文的哲学词就查询其西语原词的习惯,因为一找到原词大概就能猜到这个概念的来龙去脉了。

【先天】与【先验】《纯批》导言(1)

     先验是先天的一种,先验是与有关对象的知识联系在一起的,而先天是不一定关乎对象知识的。

【先验】与【超验】

     超验是超出经验的,与经验完全脱离关系,而先验必须运用于经验。

先验感性论(1)

【超验】与【内在】

     二者是相对的反义词。超验的就是在经验范围之外的,内在的就是在经验范围之内的。

先验逻辑导言(1)

【感性、知性、理性】

     这是人的认识能力的三个层次。知性与理性有时候归为一类。感性是低级认识能力,知性与理性属于高级认识能力。

【感性】

    直观的接受能力。

【知性】与【理性】

    先天自发的能力,就是制定规范、提出概念、形成判断和推理。


    这些区分是具备康德特色的,康德之前并没有将这些概念明确定位下来。


二、先验感性论(时空论)

先验感性论(1)

先验感性论(2)

    感性的先天要素就是时空。

先验感性论(3)

先验感性论(4)

1、直观形式和质料

【时间与空间】

    时间与空间是直观的纯粹形式。所有感性直观共同的形式就是时间与空间。

【质料】

    质料就是五官的感觉。质料是自在之物在时空之中刺激我们的感官形成的。

2、数学之条件,直观与概念的区分

    时间与空间作为先天直观形式构成了数学得以可能的先天条件。

    康德贡献就是将数学与概念分离开来。数学源于人的直观到的先天形式,与内容无关。数学是直观能力,不是理性思维能力。

    直观中的各个部分没有等级关系,都在全体之中;概念的各个部分有等级关系。

3、先验的观念性与经验的实在性

    先验的观念性与经验的实在性是一体两面,它们所反对的是先验的实在性(独断论)和经验的观念性(怀疑论)。

【先验的观念性】

    先验所确定的只是观念的存在,而不是客观实在的存在。

【经验的实在性】

    凡事实在性都是经验的实在性。具体体现为先验提供了观念的结构,而在观念的结构内填入经验材料才能形成知识。

    这反驳了经验派的经验的观念性,经验材料固然是观念的表象,但是这一表象纳入先验的观念框架之中,就具备了普遍必然性,经验就不再是经验派认为的想象中的虚无缥缈的东西。为经验立下这样的法规,就使得经验具备了实在性。

【客观性】

    康德把客观性规定为普遍必然性。普遍必然性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现象与自在之物】

    由此康德区分出了现象和自在之物。一切自然科学的实在性是现象的实在性,自在之物的实在性是人不可把握的,人只能思维自在之物而不能认识自在之物。自在之物的特性就是绝对的实在性,尽管我们无法认识到绝对的实在性,但是绝对的实在性可以引导我们去往绝对的实在性方面行动。


三、先验逻辑、先验分析论

先验逻辑导言(1)

    解决的是纯粹自然科学何以可能的问题。

1、先验逻辑与形式逻辑的区别与联系

先验逻辑导言(2)

先验逻辑导言(3)

先验逻辑导言(4)

    亚里士多德以来的逻辑都是形式逻辑,但是康德首先提出来先验逻辑。

【形式逻辑】范畴论(2)

    不考虑认识论的普遍逻辑。

【先验逻辑】

    把逻辑提升到认识论的逻辑,逻辑就是认识论,认识论就是逻辑。先验逻辑将逻辑、认识论、本体论初步统一,认识论就是现象界的本体论。先验逻辑是后来辩证逻辑的前身。

【形式逻辑与先验逻辑的联系】

    先验逻辑是从形式逻辑中引出的。先验逻辑的范畴是从形式逻辑的判断中引申出来的。先验逻辑的范畴与对象相关,形式逻辑的判断无视对象。康德的立场还没有完全脱离形式逻辑。

2、知性与直观的关系

    先验逻辑的范畴原理只能运用于感性直观之上,而不能够单独运用,单独运用就是没有运用。知性与感性直观二者相互依赖。概念无直观则空,直观无思维则盲。

    从中可以看出康德对理性派与经验派的调和。

【感性直观】先验感性论(2)

    感性直观是人具备的直观。

【知性直观】

    康德提出了与感性直观相对的知性直观。知性直观体现出直观本身的能动性。康德认为人没有知性直观。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但是并非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任何经验的知识都有先天的成分。

3、范畴表(知性的纯粹概念表)

范畴论(1)

范畴论(2)

范畴论(3)

【范畴】

    范畴就是知性建立起来的最纯粹的概念。

【范畴表】

范畴论(3)

    范畴表按照形式逻辑的十二个判断分类形成了十二个范畴,分成四大类,每一类按照正反合的关系分成三个范畴。

    四大类:量、质、关系、模态

    康德将范畴表不仅运用于认识论上,还运用于先验辩证论、道德、自由学说、审美、崇高的契机等,范畴表是理解康德哲学构架的最重要的方法论的原则。康德认为考察的对象有且仅有从这四大方面来考察,范畴不能多也不能少。

4、先验演绎

先验演绎综述:概念分析:先验演绎(1)

第一版《纯批》演绎:

概念分析:先验演绎(2)

概念分析:先验演绎(3)

概念分析:先验演绎(4)

概念分析:先验演绎(5)

第二版《纯批》演绎:

概念分析:先验演绎(6)

概念分析:先验演绎(7)

概念分析:先验演绎(8)

【先验演绎(认识论的演绎)】

    范畴的目的不是作为抽象的规范,而是要将范畴运用于经验对象之上。先验演绎讨论的是范畴运用于经验对象之上的合法性。当时还有经验的演绎,代表是洛克,就是说人的认识之所以能运用于经验对象之上,是因为人的认识就是从经验中来的,人的认识只是对经验的反应。经验的演绎只能是被动的解释。

    康德认为不是这样的,他认为要追溯到知性的至高无上的原理——人的能动性。由此康德分别在第一版《纯批》中提出了主观演绎,在第二版《纯批》中提出了客观演绎。

【主观演绎】

第一版:

概念分析:先验演绎(2)

概念分析:先验演绎(3)

概念分析:先验演绎(4)

概念分析:先验演绎(5)

第二版:

概念分析:先验演绎(6)

概念分析:先验演绎(7)

    从经验中追溯其可能性的先天条件。自下而上的演绎。

【客观演绎】

第一版(后半):

概念分析:先验演绎(5)

第二版:

概念分析:先验演绎(8)

    从先验的自我意识出发,考察其如何运用于经验对象之上。自上而下的演绎。康德将先验自我意识的能动性解释为统觉的本源的综合统一。范畴运用于经验对象之上的合法性来源于主体的合法性。

【先验自我意识学说(统觉学说)】

第一版:

概念分析:先验演绎(5)

第二版:

概念分析:先验演绎(6)

    这是康德认识论的关键部分,是一个枢纽。知识就是强调先验统觉的能动性而建立起来的。脱离了主体的能动性,对象就是“摆在那里”的物自体。

5、图型法和原理体系

原理分析:图型法(1)

原理分析:图型法(2)

原理分析:图型法(3)

原理分析:图型法(4)

【图型】

    范畴与经验材料分别来源于知性和感性直观,图型就是结合知性与感性直观的中介。图型就是时间的先验规定。时间连接了感性直观,先验规定连接了知性。先验规定依靠先验的想象力起作用。

【图型法】

    图型法就是先验的想象力的作用。

【纯粹知性的原理体系】

原理分析:纯粹知性的原理体系(1)

原理分析:纯粹知性的原理体系(2)

原理分析:纯粹知性的原理体系(3)

    原理体系就是由图型建立起来的人为自然界立的法规:直观的公理、知觉的预测、经验的类比、一切经验思维的公设。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实体性因果性,这两者是一切自然科学的支柱。


四、先验辩证论

先验逻辑导言(4)

   探讨康德之前所有的形而上学为何失败。

1、先验辩证论的意义

    先验辩证论回答一切先验幻相产生的缘由,揭露幻相的逻辑,是逻辑中的消极面。先验辩证论无法提供形而上学的科学知识。先验分析论考察知性的能力,先验辩证论考察理性的能力。

向先验辩证论过渡(1)

向先验辩证论过渡(2)

【推理】

    经验范围内的推理是积极的作用,能协助人的知识逐渐完善;理性的推理极容易产生幻相。

【推理的链条】

    不断追溯(三段论)推理的大前提就形成了推理的链条,是从有条件者追溯无条件者的过程。推理的链条是无限的,因为在现实中无法追溯到无条件者。完备的推理链条就是达到了无条件者的推理。完备的推理链条是无法达到的,但是它同样具备范导性的作用,使得人的知识不至于停留在某个阶段。

【理念】

    理念就是作为无条件者的目标。理念就是一面旗帜。理念具有不可到达的超验性,理念世界是不变的,现实世界的任何东西都是对理念的模仿。理念不能做超验的运用,一旦理念做超验的运用就形成了先验的幻相。

2、三种先验幻相

向先验辩证论过渡(2)

    三种幻相对应于实体性因果性协同性三种关系判断,具体表现为理性心理学的幻相、理性宇宙论的幻相、理性神学的幻相。

3、理性心理学与谬误推理

对理性心理学的批判(1)

对理性心理学的批判(2)

对理性心理学的批判(3)

【理性心理学】

    理性心理学借用的理念是灵魂实体。康德认为我们不能把灵魂实体当作知识来认识,不能把灵魂当真,并从中考察出许多“灵魂的属性”。这就产生出了谬误推理。

【谬误推理】

对理性心理学的批判(1)

    谬误推理就是(逻辑意义上的)对于主词和主体的概念混淆。主词是形式逻辑上的,而主体是本体论含义上的。

    谬误推理在理性心理学中具体表现为四种证明(康德同样按范畴表提出):灵魂是实体,灵魂是单纯的,灵魂是人格,灵魂能与身体进行交互(灵魂的观念性)。康德都对其进行了反驳。

    康德在《纯批》最后的先验方法论重建了作为未来的科学形而上学的理性心理学,这与以往的错误的理性心理学大不相同。

4、理性宇宙论与二律背反

对先验宇宙论的批判(1)

对先验宇宙论的批判(2)

对先验宇宙论的批判(3)

【理性宇宙论】

    理性宇宙论就是对宇宙、世界整体的规定。从中产生了四个二律背反。

【二律背反】

对先验宇宙论的批判(1)

    双方各自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为正确的两个命题之间的矛盾冲突,二者必有一真。

    理性宇宙论的二律背反实质上都是在理性王国内的推理,都是撇开了一切经验的判断,所以二者并没有任何根据,这也是二律背反始终争论不休的原因。

其中引申出四组二律背反:

(1)世界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2)世界是单纯的(不可分的)还是复杂的(无限可分的)。

(3)世界有自由还是没有自由(世界有无因果必然性)。

(4)世界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康德指出所谓的二律背反其实是误解,两个命题之间不存在矛盾。康德认为区分现象和物自体就能解决二律背反。

    第一个和第二个二律背反中,双方都是错的,它们都试图立足于物自体界解决现象界的事物。

    第三个和第四个二律背反中,(在某种意义上)双方都是对的,都不能证实也都不能证伪。例如,自由在现象界没有,但是在物自体界可设想是有的,我们不妨假定存在自由。例如,现象界的一切都是偶然的,物自体界的必然是可设想是有的,所以我们不妨假定存在必然。这两个二律背反是无法被证伪的,都是悬设。

    第四个二律背反——关于偶然与必然的二律背反已经向理性神学过渡了。

5、理性神学与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批判

对理性神学的批判(1)

对理性神学的批判(2)

对理性神学的批判(3)

【理性神学】

    理性神学对上帝存在的种种证明。康德将以往所有的上帝存在证明划分为本体论证明、宇宙论证明、自然目的论证明。我们要关注的是本体论证明;宇宙论证明最后归结到本体论证明;自然目的论证明最后要跳跃到宇宙论证明,所以最终还是回到了本体论证明。

【本体论证明的批判】

对理性神学的批判(2)

    本体论证明就是存在论证明,是从中世纪的安瑟伦开始的。假设上帝不是客观存在(dasein),而上帝概念包含着无所不在,如果无所不在的概念不是客观存在的,这与上帝的无所不在的概念相冲突,所以在形式逻辑上“上帝不是客观存在”就是自相矛盾的命题。既然我们有“上帝”这一概念,所以上帝必然客观存在。

    康德认为本体论证明是不成立的。康德对“上帝”这一概念发出了疑问,并不是所有人头脑中都有上帝这一概念的。上帝概念本身就有一个“有没有”的问题。

    康德特别提出“sein”的问题——是与存在的区分。如果将存在视作系词的使用,命题“上帝存在”就变为了话没说完的“上帝是”,“上帝是存在的”就是“上帝是是的”,这无法说明问题;如果将存在视作实在的谓词,那么“存在”就必须变为“客观存在”,那么上帝的客观存在(dasein)需要借助时间与空间,就必须把上帝的证明纳入经验世界的证明,然而没有任何经验材料能证明这一点。二者都是不合法的。


    尽管以上的所有先验幻相都是错的,但是这些都是人的自然倾向使然,所以康德认为要悬置这些知识(先验幻相),为信仰留下地盘。


五、先验方法论

先验方法论:纯粹理性的训练

    先验方法论解决的是未来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如何可能的问题。

1、纯粹理性的训练

先验方法论:纯粹理性的训练

【训练】

    纯粹理性的训练就是对纯粹理性这一方法加以规训,就是讨论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应对理性派:首先就要把数学和哲学分割开来,以往理性派的形而上学是模仿数学的。数学是以直观为前提的,哲学是以概念为前提的。

    应对经验派:纯粹理性要吸收怀疑论。怀疑论虽然是不对的,但是它作为一种训练是有用的,它可以用来破除独断。怀疑论可以提醒人们理性的限度,防止人在理性的独断论上一路狂奔。

2、纯粹理性的法规

先验方法论:纯粹理性的法规

【法规】

    纯粹理性法规不是认识论的法规,纯粹知性的法规就是范畴,纯粹理性的法规是应用于实践领域的。严格而言,狭义的纯粹理性没有法规,只有范导。这些法规就是实践理性的悬设:至善、目的、最高道德的完善等。

3、纯粹理性的建筑术

先验方法论:纯粹理性的建筑术

【建筑术】

    纯粹理性的建筑术就是康德对未来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的总大纲。未来形而上学可分为自然形而上学和道德形而上学。康德对于前者列了个大纲,而详细做了建立道德形而上学的工作。自然形而上学是现象界的存在论,是现象界的形而上学包括科学知识、心理学等;道德形而上学是物自体的本体论,是本体论的形而上学。知性的法规不能运用于自在之物,而理性的法规可以运用于人的实践行动。人的道德行动是不能用自然科学或者数学的知识去规定的。道德形而上学,作为行动的本体论,作为人的道德行动的准则,是属于自由的。自由是超出现象界的,自由不能用现象界法规来规定的。在《实批》中康德就以自由作为起点。

4、纯粹理性的历史

先验方法论:纯粹理性的历史

【历史】

    康德是第一个用历史角度来思考哲学问题的哲学家。他根据历史中各个学派的争执提出了未来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需要解决的三大问题:一切理性知识的对象问题、一切理性知识的起源问题、纯粹理性认识的方法问题。


    自由概念是康德整个哲学的拱心石。康德的批判哲学有两个最主要的话题:自然必然性问题、自由问题。康德的自然是有必然性的自然,康德的自由是有道德的自由。



《纯粹理性批判》全书复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