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情绪行为治疗||《当代心理治疗》阅读笔记5
理性情绪行为治疗(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REBT)是艾利斯(Albert Ellis)创立的一种人格理论和心理治疗方法。REBT认为,情绪结果主要产生于个体的信念系统,当这个信念系统遭受理智和行为的挑战而被有效阻断时,个体受非理性干扰的结果便会减轻。
一、基本主张
1. 人具有理性和非理性潜能
人生来就有自我建设(self-constructive)的理性潜能和自我挫败(self-defeating)的非理性潜能。自我建设的理性潜能指人有理性思维(理性判断、客观推理、灵活思考)和理性行为(解决问题、体贴他人、自我控制),可以通过理性的方式满足需求,增强幸福感。自我挫败的非理性潜能指人有非理性思维(极端化思维、“应该”思维、过度归因)和非理性行为(暴食、沉溺、攻击)的倾向,这会阻碍需求的满足。人的非理性潜能会受到文化和家庭的影响,如过分强调“应该”的文化、要求绝对服从的文化不利于培养理性思维,家庭的不合理规则会强化极端思维。
2. 人的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同时发生
人的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是同时发生的,互相影响的,它们不会按照顺序或线性地发生。人的感知会影响思维,思维也可以影响感知,同样情感可以影响思维和行为,思维和行为也可以影响情感。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但可以通过理性来检测和更改影响机制。
3. 无条件接纳自我、他人和生活
无条件接受自己、他人和生活中的不完美、不理想的部分。无论个体当前感受如何,过去是否有错误,都应被视为完整的、有价值的人。所有人都会犯错误、遇到挫折,但这不代表他本身就是个“坏人”或“无用之人”。不过,在接纳的同时,也尝试改变不良行为或思维模式。相对于当事人中心治疗而言,REBT的无条件接纳是一种理性且实际的态度。
4. 非理性信念是个体心理障碍的根源
REBT认为,个体的心理障碍涉及不切实际的、毫无逻辑的、自我挫败的思维方式。个人的自我挫败行为往往是不幸事件和相关信念的交互作用的结果。当事人之所以经常对不幸事件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主要是因为他们现有的一些教条的、非理性的、未经检验的信念。换而言之,他们的情绪困扰源于对诱发事件的非理性解读和过分泛化的信念。这些信念之所以成为心理障碍的基础,是因为它们是教条的、不切实际的,而且未经理性思考检验。它们导致个体对生活事件作出失衡和不适应的反应。个体之所以难以摆脱这些信念,是因为长期以来一直在通过自我思维或语言的方式加强它们,使它们成为习惯性思维模式的一部分。他们主动的自我宣传和自我建构使得那些信念仍然非常活跃。
二、与其他治疗体系的关系
1. 与心理动力治疗
两种方法都强调无意识心理过程在心理问题形成中的作用,并试图使无意识的心理内容进入意识层面,但REBT更加强调理性思维在治疗中的作用;两种方法都重视童年经历对人格形成和心理问题的影响,但REBT认为人的理性思维可以超越早期经历的影响,人可以选择更加理性和建设性的思维方式;心理动力治疗更加强调人格结构和冲突在心理问题的作用,REBT更加强调非理性信念的作用,REBT试图通过改变非理性信念来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动力治疗采用更加非指导性的治疗策略,REBT有较为明显的指导性成分,如教导理性思维技能和非理性信念的检验。
2. 与人本主义治疗
在人性假设上,人本主义治疗更加强调人的积极潜力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REBT认为人性既有理性也有非理性的一面,需要通过努力培养理性。在症状解释上,人本治疗更加关注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和个人的主观经验,REBT认为许多情绪问题的症结在于个人采取的非理性信念。在干预重点方面,人本主义治疗更加重视个人的主观体验和情感体验,提高个人的自我意识和选择自由度,REBT的主要目标是改变非理性想法。在咨询方式上,人本主义治疗则以非指导性的方式进行,咨询师在过程中扮演促进者的角色,REBT咨询师往往采取较为主动且具有指导性的方式。在价值倾向上,人本主义治疗整体上更加中立,强调个人的主观选择,REBT比较明显地坚持理性与非理性的区分与理性的优先性。
三、心理治疗的理念
REBT理论认为,当个体要求他们的愿望被满足、获得成功和得到认可、他人公平对待自己、世界更舒适时,神经症就会出现。REBT帮助个体减少要求,鼓励当事人实现绝对化要求最小化和容忍度最大化的目标。
在认知上,REBT努力让当事人认识到,放弃完美主义倾向能帮助他们过上更快乐的生活。REBT教当事人识别自己的“应该”“应当”“必须”等信念,从非理性(绝对化)信念中分离出理性信念,从而让当事人更理性地思考,让自己建构起来(自寻烦恼)的问题消失。
在情绪上,REBT采用角色扮演、幽默、无条件接纳、强有力驳斥等方法干预绝对化信念。幽默可以帮助个体放松心情,减轻紧张情绪,并以更加开放和灵活的态度来对待问题。通过将问题转化为一种幽默的角度,个体可以更容易地看到自己信念的不合理之处,从而减少情绪上的困扰。通过无条件接纳,个体可以减少对于自己情绪的否定和抵抗,从而更加开放地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情绪。这种接纳的态度有助于减少绝对化信念对情绪的负面影响,并促进个体的情绪健康和心理成长。通过提供合理和证据支持的反驳观点,个体可以开始重新评估和重新构建自己的信念系统,从而减少不合理信念对情绪的干扰。
在行为干预上,REBT通过一些冒险任务,如向自己喜欢的人发出邀请、故意在某些事情上失败、想象自己处在失败的情境中,削弱表现完美的绝对化要求。REBT还会采用操作性条件作用强化当事人,改变不良行为或非理性思维,如在暴饮暴食时谴责自己。
综上,REBT认为虽然人有能力通过观察、推理和想象改善自己的体验或超越自我的,按人也同样会通过忽略现实、滥用推理、创造绝对化要求创造情绪困扰。大多时候人们对糟糕的事件A作出“它不应该存在”的理解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因而REBT鼓励人们将“它不应该存在”转变为“我不喜欢它”,并朝着“应该怎样改善现状”出发行动。REBT鼓励人们努力改变能够改变的事情,接纳自身、他人以及无法改变的事物。
来源:《当代心理治疗》(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