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赵炜:自负的白圭

2023-09-15 11:52 作者:青海人民出版社  | 我要投稿

        白圭(前370~前300年),战国时期人,名丹,字圭。据文献记载,白圭既是水利专家,又是经营天才,有“商祖”之誉。

        在水利方面,由于他的卓越才能,不仅有效解除了都城大梁(今开封)的水患,还极大地改善了交通和农业生产条件,为魏国的快速崛起作出了贡献。白圭也因此有了自负的资本,称其治水的本领比大禹还要高超。《孟子·告子》中说:“丹之治水也,愈于禹。”韩非子对白圭的修堤技术也大加称赞,说他技术精细,连大堤上的蚂蚁洞都不放过,“塞其穴”,以防止“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达到“无水难”(《韩非子·喻老》)。

        据史载,大梁的兴盛与魏惠王迁都与此有关,更与鸿沟水系的兴建有关。而鸿沟水系的水源与黄河关系密切,如何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解决好引水和用水,避免黄河涨落对渠系的影响,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大梁地处中原,是黄河洪灾直接影响的地区,如何有效避免灾害,黄河堤防的作用意义重大。白圭是这一时期魏国治水的重要人物,想来他的一些成就的取得,主要是在鸿沟水系和黄河堤防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上。

        在经营方面,白圭有着极高的商业天分,是战国时期首屈一指的大商人。他独具慧眼,首创了农副产品贸易和“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经营原则,强调商人要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有“智”“勇”“仁”“强”等良好的素质。只有那些能够通观全局、大处着眼,同时具备姜子牙谋略和孙子韬略的人,才可能在商界有所作为,成就事业,获取更多的财富。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对白圭的经商才能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天下言治,生祖白圭”。而白圭亦因其超前的经营理念和成功的商业实践,被后世的商家尊奉为祖师爷。

        治水属工程专业,经商为经济专业,也可能二者相差得太大了,又有人认为水利专家白圭和经商致富的白圭可能不是同一人。

        为有源头活水来。白圭的成功是有其坚实的社会基础。

        白圭的出生地为洛阳,自古商业发达。而洛阳人又善为商贾,谋求利润的最大化是洛阳人的传统。出生于此的白圭,由政转商,并在商界拥有一席之地,获得巨大成功,不能说与其先天的、良好的环境熏陶无关。当然,也不能无视战国时期商业的迅速发展和日益繁荣。一是诸侯各国富国强兵,积极变法改革,致力于增加财政收入,商业发展有了强大的政治基础;二是铁农具、牛耕的普及和水利设施的改善,使农副产品有了更多的剩余,贸易往来具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手工业的发展,已细分为采矿、冶炼、青铜制造、纺织、木器、漆器、制陶、盐业等多个门类,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多样化;四是货币的普遍使用,使贸易更加方便、快捷;五是鸿沟水系的开挖、漕运的兴起,方便了诸侯各国间的沟通、交流,促进了大梁、陶、临淄、郢等一批人口众多、商业繁荣的城市相继诞生。等等这些,都为白圭的财富聚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因如此,除白圭外,战国时期还涌现了范蠡、吕不韦两位在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富商大贾。范蠡,曾帮助越王勾践一雪会稽之耻,在弃政从商的十几年后就“三致千金”(《史记·货殖列传》)。吕不韦,则以一个大珠宝商的身份,登上政治舞台,在秦统一天下中大显身手。白圭能够在治水方面获取值得夸耀的功绩,也不例外。

        我国人工水利灌溉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大禹。传说大禹曾“尽力乎沟洫”(《论语·泰伯》),即利用水流由高向低流动的特点,开挖沟渠,引水灌溉农田。商汤命伊尹指导民众在地头凿井溉田,也是传说中的事。确有可考的人工水利灌溉,是在春秋后期,当时正由落后的凿井抱瓮而灌,向比较先进的桔槔打水浇灌的方式转变。“桔槔”,即“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为简单的灌溉机械设备。但相比“凿遂而入,井抱瓮而出灌”(《道德真经衍义手抄·卷十一》)的人力为主的方式,功效却提高了百倍。另外,这期间还诞生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水库工程——勺陂,为楚庄王(前613~前593年)的令尹孙叔敖所开凿。

        至战国时代,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各诸侯国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并兴建了一批水利工程。其中,最有名的有魏国的鸿沟水系和引漳灌邺工程,秦国蜀郡的都江堰工程和关中的郑国渠等。而黄河下游堤防此时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西汉时贾让就明确指出,堤防起自战国。

        堤防是用以防洪为主的挡水建筑物,要求必须符合一定的技术标准,才可能坚固、耐用,发挥出应用的作用。据《晏子春秋》记载,有一年齐景公视察临淄城东门的堤防。当他看到堤防高大陡峻,牛车和马车不能运土上堤,全凭修堤民工穿着单衣往上挑时,就问随行的晏婴(?~前500年),为什么不将堤防降低“6尺”呢?晏婴答道:据说早年的堤防,较现在低“6尺”,上涨的淄水曾经自广门入城。晏子认为要“重变古常”,即对待过去的常法要慎重,不宜轻言变更。可见当年淄水的防洪堤,其堤高远大于“6尺”,而堤顶高度的确定全凭历史经验。《尔雅》则将高大的堤防,专门称作“墳”。黄河是多泥沙河流,由于河床的淤积,大堤还应不断地加高。

        另外,在堤防横断面的设计上,也要注意对堤顶宽度和边坡的选择。这主要是为了方便施工,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堤防挡水后有足够的断面来降低大堤浸润线的高度,防止背坡面出现管涌。《管子·度地》中就提到,堤防要做成“大其下,小其上”的梯形。至于对堤防施工的质量控制,战国时代已认识到合理选择土堤施工季节和掌握土料适当含水量的重要性。而工程的管理维护在战国时期也已得到重视,并设置专门的机构和官员来负责。“司空”的职责就是“修堤梁,通沟浍,行水潦,安水臧,以时决塞”,做到“岁虽凶败水旱,使民有所耕艾”(《荀子·王制》)。白圭在堤防的施工或管理上,能够精细到对细小的蚁孔也不放过,是有先见之明的。当然,也应该是实践经验的结晶。单凭这一点,可以说,白圭有自负的本钱。

摘自《束与分的变奏:黄河治理简史》

青海人民出版社


赵炜:自负的白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