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大明唯一的圣人,文武双全的一代宗师!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在某块土地上,教人读书习字,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家制定了行为规范和礼仪道德标准,稳定了这片土地的精神体系和社会秩序的价值基础。
这群人的名字叫儒家。自从一个耳朵有两轮耳廓、名叫董仲舒的家伙,搞了一本名叫“美女”的融资计划书献给皇帝,居然没有扑街,居然获得了天使投资以后,这片土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就这群人的嗓门最大。
给这片土地带来积极意义的同时,也不是每个人都会给他们全五分好评。被人诟病的比如:思想行为教条刻板的冬烘,脱离实际的乡愿,压抑人性的牌坊等等。
随后的岁月里,也出这群人中现了很多改良者。其中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其后由北宋程颢开端。直到明代中期,一个叫王守仁的人,成为集大成者。
神奇的人总有神奇的传说。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他原来叫王云,生长在一个官宦人家,父亲就是个状元。出生的之前奶奶明明梦见了神仙,偏偏他5岁还不会说话。后来一个高僧还为之开光失败,幸亏他爹灵机一动帮他改名为守仁,他就会说话了。
小王从小就喜欢和人探讨人生,而且不分时间不分对象不分场合。一次在课堂,他问老师,你觉得世界上第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老师觉得应该给小朋友们制定一个正确“小目标”,于是就答“读书当大官”。老师看见他不以为然的样子,就反问他,他说,我读书就是为了当圣人。老师探了下他的额头,发现这家伙没发烧。从此,无论小王做出啥事情,再也没敢用尺子打他。
十多岁的时候,皇帝被蒙古人抓去了,大明朝到处有人造反。小王苦学兵法,搞出了一个强国强兵的可行性方案。看他爹也没有和他探讨的欲望,就寄给了皇帝,想和皇帝进行一次友好而广泛的交流,可惜没得到任何回应。
17岁结婚那天,等新娘子的花轿到达时,小王居然不见了,全村人集体出动。原来他和一个道士聊了几句,发现对方是一个很适合探讨人生的对象,于是两人就心灵和宇宙的奥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第一次科举考试落榜了,小伙伴们都很伤心,但是小王揪着小伙伴们忙着和他们探讨一个他认为很重要的事情,小王认为,大家不应该为落榜而羞耻,应该为动了“落榜可耻”这种念头而羞耻。

34岁的时候,他得罪了权势滔天的大太监刘公公,被贬到贵州一个叫龙场的小地方当招待所所长,他绝对没有想到,一百多年以后,有个叫李自成陕西同事会成为大明朝的掘墓人。
在路上略施小计,装死骗过刘公公的追杀之后,在龙场这个破破烂烂的招待所里,王守仁大彻大悟,心灵得到极大的升华,提炼出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的心学核心思想,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从此,他的人生一路开挂,取得了超凡的成就。
老王特别善于将心理学运用到学问以及政治军事领域。心学总容易让人和禅学联系到一起,其实两者是有区别的,前者是积极入世,后者是消极遁世。前者是有为的士不可不弘毅,后者是无为的顿悟。
老王用兵诡异、独断,素有“狡诈专兵”之名。在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中,他决定使用伪造公文的计策实施离间。有同僚对此计不以为然,问他,有用吗?老王反问,先不说是否有用,只说朱宸濠疑不疑?同僚答,多少总会疑一些。老王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
老王经常说,养心往往比强调技巧更有效。他举例子说,当时和朱宸濠对战时,处于劣势,我向手下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手下无动于衷,我说了四次,他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他不是没技能,是心性不足。
决战时,老王攻心为上的用兵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两军胶着混战,老王指使小分队用大喇叭高喊“宁王被抓啦”。结果敌方军心动摇,阵脚大乱,宁王最后只能在自己苍白无力的“我还在,我还在”的叫唤声中,被败退下来的乱军淹没。

老王能文能武,不单只是一个合格的统帅。有人曾想刁难于他,认为他一介清瘦书生,最多也是动动脑动动嘴,于是请他射箭,不料老王张弓搭箭,连续几个红心,让周围瞠目结舌。
大神的离去也是充满了神秘色彩的。老王病重辞官,坐船返回,路上做了一个美梦,醒来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收拾干净,静坐了一夜。
第二天凌晨,他叫弟子进来,说:“不赶了,来不及了,我走了。”弟子哭问:“老师有何遗言?”老王笑了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老王一生桃李满天下,官至尚书、两广总督,死后追赠新建侯,谥文成。他是集思,文,军三家于一身的大家,是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是后世曾国藩、梁启超、蒋介石、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共同的心灵导师,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