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盲目背书不会带给你复习踏实感。

2023-05-11 22:17 作者:秃头研究所新传考研  | 我要投稿


@秃头研究所Monsters(公众号)

◼️ 从小接受应试教育长大的我们,在面对未知学习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惯性思维:买书、看书,然后背书——因为「书本」会带给我们一种奇异的踏实感,好像只要我把书买回家了,就代表着我已经开始学习了;只要我开始试图背诵书本上的东西,就代表着我开始学懂了甚至可以考试了。


◼️ 这样的思维一直一直伴随着我们的学习和成长:小时候去摘抄《读者》上的好词好句,背一背就能写进作文里;初高中就开始摘抄《最小说》或者周杰伦、吴青峰的歌词,最好是能一字不拉地背下来写进情书里或者自己的日记里;学语文就是背古诗词与文言文;学理科就是背公式和背方程式;上大学也要背马哲、背经济史、背英语单词、背所有能背的;开始考研了就是背《传播学教程》,背《新闻学概论》,背论文里的语料,背公众号上摘抄的答题框架或者大佬的发言——对,我们总是非常确定,只要把这些书本上的、老师要求的、自己觉得不错的东西一字一句全部背下来,那就代表着我学会了,理解了,能考出好成绩了,甚至从来都没有人觉得这是不对的,是僵硬的。在我从小到大的学习中,无数位老师都曾经苦口婆心地说:看不明白学不会没关系,你先背下来,背着背着自然就会了。


◼️ 这样的学习和思维方式,从始至终贯穿着「文科学科」,以至于很多人都简单直白地认为文科也好,隶属于文科的新闻与传播考研也好,就是一个「背背书」就能学会的学科。不少院校分析、经验帖、择校帖、还有教学帖都在不遗余力的告诉你:新闻与传播考研有好多好多东西要背,你必须要好好背书,你甚至必须从现在开始背书。


◼️ 但我想告诉你:这是错误的。


◼️ 应试教育遗留下来的学习与背书方式、对文科学科的刻板印象、对新闻与传播的片面认知,所有关于「背书」即「学会」的想法,所有在不知道应该怎么学怎么理解时惯性式的死记硬背,都是「错误的」。且我们必须纠正这样的错误,因为真正有效的学习、真正与知识对话式的理解,真正用学术视野建构对世界的认知,从来都不是靠「背书」实现的。


👣

05/10/Wed.


看书没有获得感

复习充满不踏实感

@TuTouSuo™️ 


如果要说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不背书不行」,那大概还得从「背书」会带来的一些可能的「踏实感」开始说起——我们之所以会在文科/语言学习,特别是考研学习时不断地想背书,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文科学习本身不像理科学习,可以随时用写题、演算等方式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文科学科更偏向于「理解」和「写作」,但这两者既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也没有自我判断标准,因此背书-默写反而成为了那个「标准答案」,在不知道自己理解和写作是否正确的情况下,先把书本上的内容完整的背诵甚至默写下来,保持一致就是一种正确和检验。


第二,背诵可以带来一种「我正在学习」的踏实感。尤其是在新闻与传播学习的前期,我们的主要学习内容就是「阅读课本和理解课本」,在单纯的阅读、勾画课本、抄书笔记中,我们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的虚无中:我到底学进去没有?我好像看了很多的书但没记住什么东西?感觉每天都在学习但不知道为什么感觉很不踏实?诸如此类的困惑普遍的存在,而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只需要把书本里看的或者笔记里写的内容背诵下来,或者是试图把每天学习的内容用背诵的形式记在大脑中能在下一次复习时可以非常清晰的回忆起来,就会觉得复习时有效且踏实的——于是背诵就成了那个看起来最重要的,获得学习安全感的办法。


第三,我们非常清楚的知道,最终的考试是需要「背诵」的,无论是真题还是经验帖都提示过背诵的重要性——的确非常多的题目就是课本上背诵的原文,也的确学长学姐们都说过背书的重要性。况且新传考研中又有那么多那么多的知识点需要背诵,与其堆在后面一起背,还不如从现在就开始日积月累的背起来,这样既可以分担后续的学习压力,又可以始终保持领先状态,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这样三种背书心态的出发点都很合理,我们的确需要背诵、需要检验,也需要学习的踏实感——背书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现阶段存在的一些学习困惑——但问题在于当前的5-7月份是新传考研复习的起步阶段,一方面知识点还不全面和踏实,极有可能出现背了知识后才发现该知识还需要被大量补充甚至发现自己前期理解根本不到位的情况;另一方面,目前我们对于新传考研究竟考什么怎么考还很迷茫,并不能准确判断哪些需要背诵哪些不需要背诵,以至于很有可能会一股脑的背了些没有价值的内容,导致花了大量的时间,却做了无用功。


所以才说,背书可以,但「盲目的」背书,并不会带来复习踏实感。而我根据现阶段大家反映出来的一些背书情况,总结了一些典型的「盲目背书」的典型症状:


第一,试图把一本书上的重点全部背下来。在经过了一系列「划重点」课程后,自己有了很完整的教材重点笔记,并理所应当的认为新传考研就是考察这本书上的内容,于是试图把课本上所有圈划出来的专业概念、理论、背景、意义、功能都进行背诵。但实际情况是,第一当下新传学科的真题考察已经鲜少有纯粹的课本默写,绝大多数院校都需要进行额外的理解作答,单纯背书并无益于整体复习;第二就算真的需要进行课本默写,我们的记忆也是有时效性的,5月份的背书并不会对12月份的考试产生很大的帮助,还不如在临近考试的前三个月进行背书,效果更好。


第二,觉得自己不背完某本书或者某个学科的知识点就不应该进入下一本书的学习,以至于耽误了整体的参考书阅读进度。很多姐妹本着「学一本书就要学踏实一本书」的心态,不把传播学中需要背完的知识点背完,不把所谓的「踏实感」建构起来,就绝不进行新闻学的学习,或者即使开始了新闻学的复习,也会始终处于「自己传播学都还没学好」的焦虑中。但必须明确的是,新传考研本身就是多个学科齐头并进的学习,并且反复反复学习的过程,整个学科的学习从来都是按照「输入与输出」来划分,而不是按照「传播学、新闻学」的学科来划分的。如果一味的想把某个学科先学透彻,只会导致学习进度被整体拖慢。


第三,不确定到底要背什么内容又害怕自己背的不对,所以一会背课本一会背名词一会背机构公众号整理的各种背诵资料。不同的经验贴或者机构对「到底背什么」都会有不同的答案,以经验贴为例,有的说背「课本」,有的说背「专题」,有的说背「名词解释」,而当你看到这些不同的背书内容时也会陷入迷茫和担忧:我是不是背错东西了?我不会在耽误时间吧?同时我发现今年很多机构都在推送各种关于「背诵知识清单」等内容,这其实是往年9、10月份才会推送的内容,提前推送既可能是为了配合课程,也可能是察觉到了大家的背诵焦虑。但说实话,这类内容反而会徒增背诵焦虑,现阶段大家背诵就应该围绕「课本」,千万不要迷失在纷繁复杂的资料中。


第四,看到什么都想背,不仅背课本重点,还给自己安排了背诵论文语料、答题框架、公众号摘录等等内容。摘录资料是永远背不完的,作为文科的新传学习需要的也不仅仅是背诵,还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写作」和「表达」,因此除了基础概念、专业名词等可以帮助我们构建新闻与传播学科视角的写作与表达的基本内容之外,其他任何内容我们现在不需要背诵,以后也不一定需要大量背诵,千万不要做这类无用功,不如多去看几本书。


第五,看书一小时,背书两整天,复习节奏本身并不慢,活生生被背书拖累了整体进度。一提到背书大家都会想到艾宾浩斯记忆曲线,但记忆曲线的问题在于它会每天进行回顾和复习,一旦回顾和复习的效果不好,我们就可能陷入焦虑中进行重复背诵,不背好就不开始下一章节的学习。这样的结果就是明明半个月就能学完的传播学教程学了整整一个月,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在基础课本的学习上,耽误了后续的提高性课本(如范式与流派》)的阅读和学习。


以上是一些较为常见的背书误区,大家可以试着对号入座,有则改之,无则最好。当然,我们一直在反复强调,不要进行「盲目背书」,这也意味着适当的、合理的背书在现阶段也是可行的,以及除了背书以外,我们还有很多方式可以获得「学习踏实感」。


接下来我们就聊聊,如何获得真正的学习踏实感。



◼️


📄 获得踏实感:合理的背书

🕳️ / TuTouSuo / instrumentalism / 工具主义


既然不可以「盲目」背书,那么现阶段恰当的、正确的背书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第一,背什么和怎么背:可以背诵课本,但并不是背课本上的所有重点,而是只需要背诵「专业名词」和「专业理论」。以传播学为例,专业名词诸如「人际传播、人内传播、符号、象征符、大众传播」,专业理论如「主我客我理论、镜中我理论、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等。并且现阶段只需要背诵这些名词和理论的「概念、提出者、基本内容」即可,建议只背诵「关键词」,自己串联关键词叙述整个词的意思,重点在理解而不是真的做到一字不差的背诵。


第二,要背到什么程度:现在背书不需要默写,也不需要背诵的非常非常专业,初期学习主打一个「理解」。大家的基本判断标准是可以用自己的的话,把这个知识点讲解出来即可——可以用自己给自己上课的方式,把某个知识点完整的阐述一遍,阐述时除了上述提到的概念与内容之外,还可以自己配合着一些案例、社会热点举例。这种方式并不是真的为了背诵,而是为了判断自己的「理解程度」,同时在顺利讲解后,也会获得「踏实感」,是对自己学习的检验。


第三,除了基础的传播学、新闻学与网络传播等读本之外,其他的拓展书籍、论文怎么背?都不需要背,其他的拓展课本我们还是以「做笔记」为主,大家可以参考我之前写的相关推送,将拓展的、更细节的知识点补充到原有的抄书笔记和框架笔记中就可以了,不需要额外背诵。


第四,那到底什么时候开始背诵呢?真正的背诵时间应该是8月末,背诵的内容应该是「基础概念/理论」,即我们常说的名词解释,以及「专题笔记」。现阶段我们的抄书笔记和初步背书就是在背诵概念与理论,为后期的背诵打基础;而专题笔记则是在所有的课本全部学完之后开始的知识整合,一些课本上诸如「人际传播的特点、大众传播的目标」等重点,都是专题笔记的内容,暑期学习就是为了构建专题笔记,暑期专题笔记整理还之后,八月末就可以开始背诵专题笔记。


因此现阶段咱们主打一个稳重,千万不要着急。看书、理解、做笔记还是第一任务,理解和简单背诵就可以带来足够的踏实感,千万不要额外进行不必要的背诵。


◼️


📄 获得踏实感:计划与复盘

🕳️ / TuTouSuo / instrumentalism / 工具主义


除了理解和背诵能带来踏实感以外,制定学习计划和完成计划当然也是踏实感的重要来源——看着自己订下的目标一个一个完成,自然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具体的五月计划与制定计划的方法,大家可以先参考如下两篇推送:五月学习规划、如何制定计划与时间管理。


那这边想和大家在制定计划之外,额外多唠一个能让你感觉很踏实的点,即「复盘」。


常规的计划一般是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等等。而我习惯在周计划和月计划时进行复盘,即每周末会对这一周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分析自己有哪些没有完成的内容,又有哪些完成的还不错的板块,以此为依据来调整下一周的学习规划,保证计划始终有可行性,而不是每天都有没完成的,拖啊拖啊拖出焦虑症。


一般周复盘主要复盘两部分内容,分别是本周学习所有知识点的整体回忆和本周的学习瓶颈与不足。大家可以在周末的时候找一个小时,静下心来把你这周看过、学过的所有知识点全部写在白纸上,每写一个就自己回想一遍这个知识点还能想起多少内容,把感觉陌生的点标记下来再次温习,就可以比较清晰的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


月计划则是在每月末对这个月的学习整体情况下进行总结,并将这个月的完成情况放到自己总体的学习规划中进行对比,判断自己的进度是否到位,下个月是否需要加速,或者可以适当放松。月总结可以是一整天时间,用这一整天来总结这一个月里学过的所有知识点、关注过的所有热点、看过的所有论文等等——用复盘的方式明确的知道自己学了哪些内容,对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每一天、每一周、每一个月,即使不大量背书,你都会拥有足够的踏实感。


◼️


📄 获得踏实感:构建自我检测体系

🕳️ / TuTouSuo / instrumentalism / 工具主义


最后,复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自我检测」:检测自己的知识点掌握情况。


一般情况下,我们有两种自我检验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课本上的课后习题。很多人会忽略课后习题,觉得它们简单而无用,但无论是十年前出版的《传播学教程》还是新出版的《网络新媒体导论》,基本上所有的「教材」类的参考书都配了课后习题,且课后习题都是按照章节的叙述逻辑展开的,章节中的重点内容都在课后习题中。在学习完一个章节后作答课后习题,不仅可以梳理出整个章节的逻辑,也能掌握章节重点,更可以检测自己的理解程度,这才是「教材习题」存在的重要意义。


第二种检测方式,就是用已学的专业概念或者理论来分析「正在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比如最近的乘风破浪的姐姐背后,就存在着大众传媒的娱乐功能、社交媒体的议程设置等理论;再比如最近的巴厘岛凶案背后,也可以分析新闻媒体的环境监测职能,和特殊新闻报道时的新闻专业主义与新闻伦理等等。


当然,第二种检测方式会有些难度,我们无法独立判断自己的分析是否正确,因此大家可以广泛的结合着各个机构的热点分析,来批改、完善自己的热点分析。


*我觉得这里可以打个小广子(鞠躬),我们的全程班每周日都会举办圆桌讨论,对每一周的重要热点进行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分析,每个人都可以撰写、发言和分析~目标院校的学长学姐也会带你们进行更正和总结;


*当然,如果在学完一门学科后想要更到位和全面的检测,我们的春日班传播学、新闻学和网络传播结课后都会有相应的结课考试。是一张完整的试卷,包含了判断题、填空题和论述题三种题型,配合完整的答案与解析。可以有效的检测出这个阶段你的学习情况。目前春日班的传播学部分即将节课,本月15号即为传播学的结课考试嗷~


总之,无论是课后习题,还是自己的分析或者结课考试——定期、系统、有效的自我检测,才是在背诵和复盘之外,给予你「学习踏实感」最最最有效的方法。


今天的学习唠叨就到这边,不知道为什么一写学习内容就很啰嗦T T,总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起拒绝背书焦虑嗷~


🦋


* ᴳᴼᴼᴰ ᴺᴵᴳᴴᵀ *


☾˚‧º· ☾˚‧º·

「24届/春日基础班」

梳理重点内容

将理论落回生活


♡+♡=♡²

「2024/公开课/再建巴别塔」

FIRST THOUGHT

BEST THOUGHT

追逐独立,畅意自由

「2024/TuTouSuo/全程班」

将真空理想连接现实

以理想入世对抗荒谬世界


🐼🐡



盲目背书不会带给你复习踏实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