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解读 | 水光注射氨甲环酸联合强脉冲光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

一型玫瑰(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首发于面颊部,少数首发于鼻部或口周。主要症状是中央面部的潮红和持续性红斑,且情绪激动、环境温度变化或日晒等均可能明显加重潮红。

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
目前,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并没有完整可靠的治疗方案。临床医生所能提供的也只是根据症状的轻重来尽可能缓解潮红,通常有外用抗生素药、口服抗生素药、激光或强脉冲光等,但长期外用或口服药物,患者担心副作用一般很难坚持,其中低能量强脉冲光治疗临床运用较为广泛。
但也有临床研究证明,水光注射氨甲环酸联合IPL治疗,更优于单一的强脉冲光治疗效果。关于这方面的临床研究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一、研究方法
1、案例对比:
本研究收集了2018年10月-2020年1月58例女性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年龄25~38岁,遵循随机双盲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
治疗组30例,平均年龄(30.7±3.8)岁,双颊部25例,泛发型5例,病程(7.8±2.8)个月;对照组28例,平均年龄(31.5±3.9)岁,双颊部20例,泛发型8例,病程(6.4±3.0)个月,两组患者年龄、病程、分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2、设备及药物:
飞顿二号激光/光子工作站,采用其中570~950 nm IPL治疗手具;德玛莎多功能水光注射仪;氨甲环酸注射液;复方利多卡因乳膏。
3、治疗方法:
治疗前照VISIA,签署知情同意书,清洁面部皮肤。
治疗组先行IPL治疗,使用570~950nm治疗手具,能量密度为8~10 J/cm2,脉宽15 ms,治疗1遍,光斑重叠10%,终点反应以皮肤微红即可;30 min后面部外敷复方利多卡因乳膏20 min,常规面部消毒,水光注射氨甲环酸深度0.8~1.0 mm,每次治疗面积重叠50%,无需重复。1个月后重复如上治疗,连续3次;
对照组单独使用IPL治疗,使用570~950 nm治疗手具,能量密度为8~10 J/cm2,脉宽15 ms,治疗1遍,光斑重叠10%,终点反应以皮肤微红即可。1个月后重复如上治疗,连续3次。
二、结果分析
1、两组治疗前后红斑面积差异、红斑指数及VISIA红斑指数变化:
治疗前,两组患者红斑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治疗组红斑面积较治疗前明显缩小[(76.18±31.56)mm² VS.(41.79±20.33)mm 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0.95,P <0.001),对照组红斑面积也有缩小[(79.84±31.53)mm² VS . ( 7 4 . 5 0± 3 1 . 0 7 ) mm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6.29,P<0.001),但治疗组的红斑面积减小比对照组更加明显[(41.79±20.33)mm² VS .(74.50±31.07) mm²,t=4.74,P<0.001],见图1;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红斑面积差异[(34.39±16.91)mm²VS . (5.34±4.57)mm²],治疗组前后红斑面积的变化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 =8,P<0.001),见图2。

2、不良反应:
IPL治疗过程中除一过性潮红外,未见水肿、水疱和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水光注射皮肤反应为局部皮肤发红、轻度肿胀、皮下少许针尖大小瘀点,术后补水修复可在1周内缓解。两组治疗后无1例患者出现继发性瘢痕或其他严重不良反应。
三、总结
氨甲环酸在皮肤科主要用于黄褐斑的治疗,但有研究表明氨甲环酸可以降低玫瑰痤疮患者TNFα和IL-6的水平,可以降低患者Th1、Th17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水平,可以降低患者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及VEGF的表达,同时氨甲环酸还能抑制血管生成中起关键作用的一种酶—纤溶酶。
本研究中,IPL联合4%氨甲环酸水光注射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后,在红斑面积、红斑指数、VISIA红斑指数的改善度上都优于单独使用IPL治疗。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①IPL和4%氨甲环酸对于下调玫瑰痤疮患者(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炎症相关的细胞因子有协同作用,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更强;
②氨甲环酸还可以下调血管生成因子VEGF及纤溶酶的活性可以从根本上抑制血管的生成,促进皮肤屏障功能修复;
③IPL刺激真皮的重塑可以减少血管的被动扩张。
总之,水光注射氨甲环酸联合IPL治疗,疗效较单一IPL治疗明显提高,且不良反应相对轻微、安全性强,临床上可做为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备选方案之一,后期仍需进一步长期观察治疗后的复发情况。
如果想学习各种问题性肌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可参与MCU全联王牌课程《光电美容操作规范化精英班》的学习,上海、广州、北京、重庆四地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