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诗词做法(注:转载)

2021-08-25 12:35 作者:Bauschhd  | 我要投稿

 第一章 诗的历史与种类

第一节 基本知识

在我看来,诗(广义的诗,包含词、曲。)之称为诗在于两点:

一、音律上的合美。这个合美大体由押韵与乐律体现出来。对律诗来说合乐律就是有平仄要求;对乐府和词来说就是要符合曲谱。

二、格式上的优雅。诗对句数及每句的字数都有规定,一首诗写出来后首先看到的外表的齐整。优雅还体现在,诗里常用对仗,常有对仗联,常用四字习词成语。

下面就介绍下关于韵、平仄、对仗方面的知识:

一、押韵

汉字发音需要音和声。音是说发什么音,如“大”发da音。声是说字的声调,如“大”就是四声,即去声。

现代字的发音由声母,韵母拼读[1]。如“大”,d是声母[2],a是韵母。个别字直接由韵母拼读,如“阿”发a音。韵母可以是单元音,也可以是复韵母,如“家jia”、“白bai”“关guan”等就是复韵母。复韵母的主要元音叫韵腹,如“家a”、“白a”“关a”。除有韵腹之外,或有韵头[3],或有韵尾,或两者都有,如“家”只有韵头i,“白”只有韵尾i,“关”既有韵头u也有韵尾n。诗句尾的字如果韵腹和韵尾相同或接近,就能和韵,形成呼回应合的美感。

字的声调在古时有四声,分别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每个声调又分阴、阳两类[4]。发展到现在的普通话,已经没有入声[5],只有阴平声一声、阳平声二声、上声三声、去声四声了。对于古音,平声是平,上声、去声、入声是仄。对于普通话,就是阴平声、阳平声是平,上声、去声是仄。平仄体现了声调的高低。诗要求符合一定的平仄律式,就使得吟诗时有歌曲般高低起伏的乐感。

下面看一首诗。

冬日咏怀                                   紫木青石斋

坐读多日欲振神shen,登山有时步行深。shen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两仞苍山拥残碧,一脉寒水润凋田。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醒风熙日君子意,舒云远路诗客心。xin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归家自是昏点灯,奋笔疾书续旧文。wen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诗有些是按曲谱做的,这就对其声调有严格的限制。有些或因曲谱失佚,或是根本就没曲谱,但依旧对音律有要求,如上例的给出的平仄要求[6],这样吟诗时就有了声调的错落萦旋。附录三专门介绍了诗的平仄要求。

诗尾的那个字是一个韵脚[7],押韵就是要将和“韵脚”那个字的韵母谐音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一般是句尾。押韵也叫“合辙”。隔句或隔几句——甚至一句内多处——用韵构成了韵律。韵律使诗吟诵起来有呼和回应的美感。押韵不同于要求韵母完全相同,可以看到例诗中“心”也算-en韵,因为in可以视为i+en。从古至今,除个别的,诗一般是平仄分押的。关于诗韵的更多知识放到了附录一中。

此外,例诗四联,每联两句,每句七言。由上至下分别是首联、颈联、腹联、尾联[8]。诗的这一格式要求,使得书写出来整齐美观。

例诗里颈联、腹联对仗,但对仗不工。此外,首联的“有时”小对“多日”,尾联用了习语“疾书奋笔”,这都是诗的工巧的表现。对仗在附录二里详细讨论。

第二节 诗的历史与种类

在唐人看来,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直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诗。这些诗不受后来律诗格律,即押平声韵、对仗等的严格束缚。把它们和后来仿作的,都称为古体诗。

乐府产生于汉代,本来是配音乐的,所以称为"乐府"或"乐府诗"。诗名尾字常常是"曲"、"辞"、"歌"、"行"等。到了唐代以后,虽然乐谱基本佚失,但仍称摹拟这种诗体而写成的诗为"乐府"。

隋唐时代,由于乐府曲谱散佚,新乐谱逐渐形成,乐府日渐衰微,出现了配合新乐的近体诗。叫近体是为了有别于古体。像王维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调》,都是近体诗的形式。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要求四联八句,每句五字的称五律,每句七言是七律;首、腹、尾联联尾字同韵,一句句尾字也可押韵;腹联必须对仗;此外有平仄格律要求,如前诗例。

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或排律。排是说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长律多为五言,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

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即二联四句。绝句根据格律情况可分为古绝、律绝。

除了常见的五言、七言外,还有所谓杂言诗。杂言指的是长短句杂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杂言诗一般不别立一类,而只依习惯归入七古。甚至篇中完全没有七字句,只要是长短句,就归入七古。

新乐曲谱日益繁盛,产生了配合不同新乐曲谱的文人歌词,这就是"词"。词大概产生于盛唐。

 

第二章 如何写诗

《红楼梦》里有一段是“黛玉教香菱作诗”,虽是教七律,但曹雪芹作律的思想也适用于一切诗词曲文。

黛玉道:“什麽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首联颈联腹联尾联,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9],平聲的對仄聲,虚的對實的,實的對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虚實不對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舊詩偷空兒看一兩首,又有對的極工的,又有不對的。又聽見説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詩上竟有二四六上錯了的,所以天天的疑惑。如今聽你一説,原來這些格調規矩竟是末事,只要詞句新奇爲上。”黛玉道:“正是這個道理。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作不以詞害意。”

香菱笑道:“我只愛陸放翁的詩‘重簾不捲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説的真切有趣。”黛玉道:“斷不可看這樣的詩。你仍因不知詩,所以見了這淺近的就念,一入了這個格局,再學不出來的。你只聽我説,你若真心要學,我這裡有王摩詰王维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後再讀一二百首老杜杜甫的七言律,再李青蓮李白的七言絶句讀一二百首。肚子裡先有了這三個人作了底子,再把陶渊明,应玚,谢谢灵运,阮阮籍,庾庾信,鲍鲍照等人的一看,你又是這樣一個極聰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詩翁了。”

曹雪芹的观点可谓深得精要。作诗切忌堆砌词藻,一定要有表达的思想。如果四联分别起到“起、承、转、合”的作用,是很容易实现表达主旨的。

王维、杜甫、李白分别被誉为诗佛、诗圣、诗仙。王维诗重在字朴意古,杜甫工于遣词用语,而李白长在音律谐美。雪芹的一串书单堪称恰论。

下面是曹雪芹做的一首诗,按他说的“起承转合”体会一下。试着只按押韵、对仗的要求自作一首诗。

中秋对月有怀                              曹雪芹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附录一 韵

为了给字注音,自东汉末年就有人编撰韵书。

第一部集大成的韵书是隋代陆法言写的《切韵》,这也是以后一切韵书的鼻祖。收一万二千一百五十八字(封演《闻见记》)。分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陈彭年、邱雍等人奉诏根据前代韵书修订成《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共206韵,二万六千一百九十四字。可视为对《切韵》的增广。今天的学者可以依据《广韵》确知中古语音的声母、韵母及声调的基本情况。学者还以《广韵》为桥梁,上推古音(两汉以前的语音)、下证今音(现当代语音)。

至宋代,语音变化较大,于是皇帝下令由丁度等人重修这两部韵书。于景祐四年(1037年)当年完成了《礼部韵略》,两年后于仁宗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完成了《集韵》。

《切韵》在唐代初年就被定为官韵,由主管考试的礼部颁行。《礼部韵略》专门为方便科举考试,由礼部颁行的,所以叫这个名字。

宋淳祐壬子年(1252年),江北平水人刘渊在其所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中,把《广韵》中同用韵合并,得107韵。因其是平水人,故称《平水韵》。后金人王文郁在其《平水新刊韵略》中进一步归并为106韵,其中平声30韵。真正能反映唐宋诗人用韵的反而是《平水韵》。

元代字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元代周德清写了《中原音韵》,反映了当时的实际语音,是“北音”韵书的创始,也是研究“近代普通话”语音的重要资料。《中原音韵》分韵19部。

明清以来,又出现了“十三辙十九韵[10]”。辙指韵,如押韵又称“合辙”。“十三辙十九韵”是说韵在大类上分为十三部,有些部又可细分几个小部,小部一共有十九个。如清嘉庆年间江苏吴县人戈载所撰的《词林正韵》分平、上、去三声为十四部,入声为五部,一共是十九个韵部。

附录二 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 对偶又是甚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实际上,名词对可以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简称"工对"。这里"美"与"朝"都是专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是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干文言》)《诗经》说:

昔我往矣,扬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

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像《诗经》那样随便的。这个规则是: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11]。因此,像上面所举《易经》和《诗经》是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上面所举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纔是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所举的一副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立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12].就修辞方面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13],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头"对"嘴","脚"对"皮",都是名词对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依照律诗的对仗概括起来,词大约可以分为下列的九类:

  1、名词 2、形容词 3、数词(数目字)4、颜色词 5、方位词6、动词 7、副词 8、虚词 9、代词[14]。

  同类的词相为对仗。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四点:(a )数目自成一类,"孤""半"等字也算是数目。(b )颜色自成一类。(c )方位自成一类,主要是"东""西""南""北"等字。这三类词很少 跟别的词相对。(d )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

  连绵字只能跟连绵字相对。连绵字当中又再分为名词连绵字(鸳 鸯、鹦鹉等)。不同词性的连绵字一般还是不能相对。

  专名只能与专名相对,最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

  名词还可以细分为以下的一些小类:

  1、天文2、时令3、地理4、宫室5、服饰6、器用7、植物8、动物9、人伦10、人事11、形体[15]。

(七)对仗的讲究

  律诗的对仗,有许多讲究,现在拣重要的谈一谈。

  (1)工对凡同类的词相对,叫做工对。名词既然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更是工对。有些名词虽不同小类,但是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诗酒、花鸟等,也算工对。反义词也算工对。例如李白《塞下曲》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就是工对。

  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算是工对。像杜甫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与河是地理,草与木是植物,对得已经工整了,于是地理对植物也算工整了。

  在一个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例如毛主席 《送瘟神》(其二):"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红"对"青","着意"对"随心","翻作"对"化为","天连"对"地动","五岭"对"三河","银"对"铁","落"对"摇",都非常工整;而"雨"对"山","浪"对"桥","锄"对"臂",名词对名词,也还是工整的。

  超过了这个限度,那不是工整,而是纤巧。一般地说,宋诗的对仗比唐诗纤巧;但是,宋诗的艺术水平反而比较低。

  同义词相对,似工而实拙。《文心雕龙》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16]"同义词比一般正对自然更"劣"。像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缘"与"为"就是同义词。因为它们是虚词(介词),不是实词,所以不算缺点。再说,在一首诗中,偶然用一对同义词也不要紧,多用就不妥当了。出句与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上同义),叫做"合掌",更是诗家的大忌。

  (2)宽对形式服从于内容,诗人不应该为了追求工对而损害了思想内容。同一诗人,在这一首诗中用工对,在另一首诗用宽对,那完全是看具体情况来决定的。

  宽对和工对之间有邻对,即邻近的事类相对。例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同义词对连绵字,等等。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天"对"塞"是天文对地理;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以"路"对"堂"是地理对宫室。这类情况是很多的。

  稍为更宽一点,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这是最普通的情况。

  又更宽一点,那就是半对半不对了。首联的对仗本来可用可不用,所以首联半对半不对自然是可以的。陈子昂的"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李白的"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就是这种情况。如果首句入韵,半对半不对的情况就更多一些。颔联的对仗本来就不像颈联那样严格,所以半对半不对也是比较常见的。杜甫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就是这种情况。现在再举毛主席的诗为证:

  赠柳亚子先生   毛泽东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17]。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3)借对一个词有两个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这叫借对。例如杜甫《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行李"的"李"并不是桃李的"李",但是诗人借用桃李的"李"的意义来与"茅"字作对仗。又如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目字"七十"。

  有时候,不是借意义,而是借声音。借音多见于颜色对,如借"篮"为"蓝",借"皇"为"黄",借"沧"为"苍",借"珠"为"朱",借"清"为"青"等。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以"清"对"白",又《赴青城县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以"沧"对"白",就是这种情况.

  (4)流水对对仗,一般是平行的两句话,它们各有独立性。但是,也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话,其实十个字或十四个字只是一个整体,出句独立起来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这叫流水对。现在从上文所引过的诗篇中摘出下面的一些例子: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白居易)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总之,律诗的对仗不像平仄那样严格,诗人在运用对仗是有更大的自由。艺术修养高的诗人常常能够成功地运用工整的对仗,来做到 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而不是损害思想内容。遇必要时,也能够摆脱对仗的束缚来充分表现自己的意境。无原则刈非蠖哉痰南饲桑蔷?是庸俗的作风了。

 

附录二 平仄

下面先看下五律的平仄格律。仄就是不平的意思。

首联因为要“起”,虽很难对仗,但如果对上了,那自是更好。若是成对,考虑到联尾字因律诗要求押平韵,首联的格式无非是甲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和乙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两种[18],基本上是两个字一个节奏。

先介绍两个概念——对和粘。

对,就是对立,是使一联(格律诗每两句构成一联)的上下句平仄相互对立。如首联里“平”对“仄”,“仄”对“平”,“对”使得联句音调高低交错。

粘,也就是复制粘贴,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具体粘法后面介绍。

上面已经提到首联甲式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三句作为出句就该和二句的对句“粘”,即“平平仄仄平”。但句尾是平的话,四句句尾要对“平”就得是“仄”了,没法押平韵,这是我们把句尾字和倒数第三字的平仄对调一下,这就变成了“平平平仄仄”。这是三句的平仄格式。

四句对句与三句出句相“对”,即“仄仄仄平平”。五句粘四句,并对调句尾字和倒数第三字的平仄,为“仄仄平平仄”,六句“对”,为“平平仄仄平”。七句“粘”六句,对调倒数第三字和句尾字的平仄,为“平平平仄仄”。八句“对”,为“仄仄仄平平”。

练习一下,看看首联乙式起的五律该是什么平仄格律。

我们把甲、乙两式完整写一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可以看到乙式就是甲式的一个调整,即把甲式的首联变颈联,颈联变首联。甲乙二式都只要写两联即可,后面两联和前面两联是一样的。

再考虑下首句尾用平韵的变式情况。甲式首联的对句格式是“平平仄仄平”,首联出句该是“仄仄平平仄”,我们还是对调倒数第三字和句尾字的平仄,那么出句的格式就是“仄仄仄平平”。练习下,看看乙变式的出句该是什么平仄格式。

下面是甲变式和乙变式的具体格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里腹联格式就不再是首联格式的重复了。但乙变式依旧可视为甲变式的一个调整,特别是只看腹、尾两联时。

上面是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

对应五言甲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七言甲式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对应五言乙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七言乙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类似的,对调倒数第三字和句尾字的平仄,可写出七言甲变式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七言乙变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自己试写一下,看看对不对。

试写出七律的甲式、甲变式、乙式、乙变式的平仄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起仄收式七绝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①句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②句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③句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④句式)

     七绝有了,七律和七排只要照方拈药,粘对下去就可以了。

     如此,七绝和七律的标准格式便为:

  七绝:

  a)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①②③④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b)平起平收,首句入韵:④②③④(只是把a格式的首句换成了④句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c)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③④①②(相当于把a格式的前两句与后两句调换位置)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d)仄起平收,首句入韵:②④①②(只是把c格式的首句换成了②句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

  a)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①②③④①②③④(相当于两首a格式七绝的叠加)

  b)平起平收,首句入韵:④②③④①②③④(只是把a格式的首句换成了④句式)

  c)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③④①②③④①②(相当于两首c格式七绝的叠加)

  d)仄起平收,首句入韵:②④①②③④①②(只是把c格式的首句换成了②句式)

     七言格律诗的格式有了,要知道五言格律诗的格式就很简单了,只须把七言格律诗各个格式中每个句子的首二字去掉,就是五绝、五律和五排的格式了。五言格律诗的格式,就不在此罗列了。

     以上是格律诗的标准格式,实际上古人的作品中完全吻合这些格式的并不多,那又是为什么呢?这就牵扯到声韵位置的重要性问题了(与拗救也有关,后面单独说)。

     一般来说,在声律表现上,后面比前面重要,前松后紧,前轻后重,具体来说就是:

     1)同一联中后句比前句重要,后句比前句要求严格。

  2)一个句子以连续两音为一节,尾字单独为一节,则同一个句子中后面的字节比前面的重要,每句的最后一字最重要,要求也最严格,平仄不可更换。然后是倒数第二音节(五言第3、4字,七言第5、6字),偶尔可以变化,若特拗句式“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等。依次类推。

     3)一个句子中,除句子的尾字因为单独构成一个音阶外,其他的字,偶位上的字比奇位上的字重要、严格。除尾字外,偶位上的字是构成节奏的关键。

  4)同一个双字构成的音节中,后一个字比前一个字重要,要求严格。因为双音字节,重音主要落在后一个字上。

     鉴于以上3、4两条,前人总结出一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这个口诀,也就是说五言句子逢一、三位置上,七言句子逢一、三、五位置上的字(五言的“五”位置上的字是不能更换的)平仄可以不论,而五言二、四位置上、七言二、四、六位置上的字,其平仄必须明确、严格,不可含糊。

     如此,除每句的尾字外,逢单位置上的字,其平仄就有了变通,这也是格律诗的严格之下的一种自由。这个口诀对于初学格律的人来说,是有一定作用的,因为它简单明了。

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 ;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失粘的情形非常罕见。至于失对,就更是诗人们所留心避免的了。

(四)孤平的避忌

注意:犯孤平指的是平脚的句子;仄脚的句子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如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媢家》:"我宿五松下"只算拗句,不算孤平。又指的是"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至于像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八月湖水平",那也是另一种拗句,不是孤平。

(五)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六)拗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下面的三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

  (a)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本句自救。

  (b)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这是对句相救。

  (c)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和(a)(b)的严格性稍有不同。

  诗人们在运用(a)的同时,常常在出句用(b)或(c)。

(七)所谓"一三五不论"

  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 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第三、 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它分析问题是页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这个影响很大。既然它是不全面的,就不能不予以适当的批评。

  先说"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论;同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论。以上讲的是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在一定情况下不能不论。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

  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是不对的。

  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 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 并不一定"分明"。又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 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 "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1] 与现代注音不同,东汉末已流行“反切”注音法。这是用两个字来给被注字注音,即取前字的声纽(大致相当声母加韵头),取后字的韵(大致是韵腹加韵尾)和声调,来一起拼读。后虽经不断发展改进,仍为拼音替代。对“反切”没研究,欢迎指正。

[2] 声母有:唇音b、p、m(前三为双唇音)、f(为唇齿音),舌尖前音z、c、s,舌尖中音d、t、n、l,舌尖后音zh、ch、sh、r,舌面音j、q、x,舌根音g、k、h。

[3] 或叫介音。

[4] 是否可以这么分,我并没有很大的把握,因为我对古音律几乎毫无所知。欢迎指正。

[5] 这一变化主要发生在元代。

[6] 带圈表示没达到圈内字的平仄要求。

[7] 句尾用韵,所以叫韵脚。

[8] 另有颔联的说法。颔,指下巴。依据上下关系可确定具体指哪一联。如,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就分别是一、二、三、四联。

[9] 这里黛玉要求的高了一些,律诗只要求腹联用对。再就是首联、腹联、尾联押韵,一句句尾可押可不押。起、合二联,一个要起意,一个要点意,较难实现对仗。

[10] 这一段应该有很大的问题,欢迎指正。

[11] 至少是同一位置上不能重复。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句第二字和对句第二字都是"我"字,那就是同一位置上的重复。

[12] 字外有圆圈的,表示可平可仄。

[13] "根底"原作"根柢",是平行结构。写作"根底"仍是平行结构。我们说是名词带方位词,是因为这里确是利用了"底"也可以作方位词这一事实来构成对仗的。

[14] 代词"之""其"归入虚词

[15] 这十一类还不是完备的。

[16]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

[17] "三十一年"和"落花时节",在整个意思上还是对仗。特别是"年"和"节",本来是时令对。

[18] 如果一句尾用了仄声,显然就不能押平韵了。五律的第一句,多数是不押韵的;七律的第一句,多数是押韵的。第一句的韵脚也可不严,用邻韵也行。


诗词做法(注:转载)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