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抬棺观后感(1) ——对“生死”的分析
最近一段黑人抬棺的视频爆红网络,其怪异的动作、奇特的画风、魔性的音乐,让不少人哈哈一笑。

看到黑人抬棺,不禁让我想到了道家的一位大宗师——庄子。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萁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茫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处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之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妻子去世,庄子鼓盆而歌之,与黑人抬棺倒有几分相似,都是对死亡的淡然、乐观,并不恐惧死亡。

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都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词。一个孩子无意说了一个“死”字,孩子的父母会赶紧说道“呸呸呸,瞎说什么呢”,这似乎是在为孩子驱走坏运。

人为何会对“死”怀有一种恐惧感?
生的依恋
生,是一个很美好的词,拥有美味的佳肴,舒适的大床,美好的爱情,温馨的家庭,这一切都让人对生有着深深的依恋,他们不愿失去这些美好的东西。而死,则会失去这一切,人们不愿失去,甚至恐惧,虽然结果谁也无法改变。
未知的恐惧
死后,到底是怎样的世界?从来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在古代野史传记里,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给死后的世界画上了不同的面孔,十八层地狱,十殿阎罗,刀山油锅,黑白无常,牛头马面,这些画面无形中给死增添一些神秘、恐惧的色彩。
佛教说人死后有轮回转世,基督教说人死后会回到上帝的怀抱,道教更有长生不老之说。
死,谁也不清楚;清楚的,又无法告诉未知的人。
这种未知的恐惧,就演变成了中国传统的“以悲为主”的丧礼模式。
其实总是把人家的文化拿来作为一种笑话,本身就是一个笑话;文化本来就是因地而异的,之所以那样做,背后肯定有他们自己的一套思想价值观,我们又凭什么在没有了解透彻的情况下,去笑他们呢?还是说我们本来就对他们,充满了歧视,连了解的功夫都不屑去下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前中国又不是没有被歧视过。我只想说,作为一个被歧视过了,崛起了,有一套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国家的大多数人民,
为什么现实一套,网络又搞另一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