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如书,而他们偏爱这一句
世事如书,而他们偏爱这一句
作者:岁岁
壹
龙应台在《目送》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前生多少次的回眸,才能换来一次擦肩而过。需要有多幸运,才能换来母女一场的缘分?
父母之于孩子,是温暖的庇护所和避风港。从儿时的牙牙学语到年少时的能说会道,子女在不断长大的时候尊重了明媚如风的自己,遇见了合适的爱情。
然而,那条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羁绊也随岁月慢慢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冰冷的语音通话。
电影《我爱你》中梁朝伟饰演的谢定山一家人就是如此。一家人好不容易聚上一次,儿子却因为某一通上司的电话直接离席,儿媳妇喷着消毒液杀菌,满嘴的“孩子要上补习课”,嫌弃之意不言而喻。女儿不断地要钱避免被丈夫打。最后,谢定山与妻子做的陶瓷被落在了原地,做好的一桌子饭菜也无人问津。
电影也许存在夸张意味,却无一处不透露出父母的辛酸。身为父母,他们不轻易口头上表达爱子女,却在行为上始终体现他们对那个曾经一点点大的人的记挂。
盼望着,盼望着,孩子大了。握紧的手在孩子的人生路上不断地松开,就这样他们望着孩子在那一条属于他自己的路上越走越远,却再也迈不出曾经矫健的步伐。
常回家看看吧,去看一看深爱的人。听一听满含爱意的嘱咐,道一道最近遇到的趣事。
贰
曾经中国有则公益广告“FAMILY”。小时候“F”爸爸(father)是家里的顶梁柱,为家里遮风挡雨。温柔贤惠的“M”妈妈(mom)相夫教子,撑起家中的大伞。渐渐地“I"我(I)长大了,少不更事的我总想摆脱爸爸的束缚,屡次顶撞唠叨的妈妈。长大的“I”渐渐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发现“F”爸爸的背早已驼的不成样子,“M”妈妈的身体也早已经臃肿。
对此,网友还称“Family”就是“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的首字母,家的真谛就是我爱父母。
前一阵子,同事小A的母亲患了绝症。她焦急地请假回去守候在母亲身旁。她的母亲见状只是抚摸着她的头,朝她和蔼地笑着。小A望向她,发丝已把乌黑变成了雪,满脸的皱纹象征着她已年过半百,处处都是岁月的痕迹。
“妈……”小A张口,好久不见使她难以找到合适的话题。
“小A呀,妈妈老了,但是妈妈老了也不拖累你,妈妈呀,不想做你的累赘。”小A这才意识到她这半辈子为了自己与丈夫的生活忙前忙后,却从未主动关心过已年过半百的母亲。
她想起了多年前妈妈包的饺子味是那么地熟悉,前阵子寄过来的辣酱吃起来她觉得高兴,她想起了小时候她害怕时母亲轻轻地抚摸她的额头告诉她“不要怕”。她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母给她的爱,却舍不得打个电话给她年迈的母亲。
原来父母对子女的爱跟子女对父母的爱从来都不平等。父母对子女的爱总是更深重,更纯粹。而子女却在成长的路上把重心放在了其子女的身上,忘了与父母联系。
等到父母所有的痕迹消失在风里时,那个爱你的人已然冰冷,再无声息。
莫道“子欲养而亲不待”,去看看父母吧,趁着还为时不晚。不要让冷漠成为锋利的利刃,刺痛未亡人的心。
叁
歌手赵雷有这样一首歌,叫做《我记得》。如果有空的话,不妨去听听吧。
“我带着比身体重的行李”(胎盘)
“游入尼罗河底”(羊水)
“经过几道闪电”(手术刀)
“看到一堆光圈”(手术室的灯)
“不确定是不是这里”
母亲将我们带到世界,我们从此降临。在父母的引导下,我们由此生长,成为温柔坚定的月亮。
朋友小红的父亲是个农民,大半辈子把自己埋在了黄土里,背朝天,像熟透了的稻穗。
小红怀孕的时候,总是想吃家里自己种的果蔬,她总是惦记这清甜可口的滋味,瓜果也随了他们主人那般爱干净。可是城里离乡下太远了,仅有的一条小道也容不下庞大的轿车。
“乖乖,别把车弄脏了哟。”
原来是小红的父亲趁着天还没亮就把一大蛇皮袋西瓜和生菜背在背上,在母亲“让小红多吃点,家里管够”的叮嘱中借着微光踏上了泥泞路,他不觉泥巴飞溅在他的脚上,只身踏上通往城里的第一趟公交车。
等到了小红家时,却拧巴着怕弄脏小红家的地板,放下果蔬打了声招呼就走了。
世上永远有一部写不完的书,那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当岁月翻到下一篇,也不影响他们爱你。
即使你的生活鸡毛遍野,却总有人像麦田的守望者护着你,他们会时常担心你的安危,在你看不见的角落琢磨着该不该给你打个电话,生怕打扰了你正常的生活轨迹。
世事如书,而他们偏爱你这一句。在热烈又灿烂的今天,明天。仅此,纯真,真挚。
END
-岁碎念- 一些随笔,一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