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通用航空飞机的主力——运-12
运-12型运输机是中航工业哈飞公司在运11的基础上研制的双发涡桨轻型通用运输机,有运-12标准型、运12-I、运12-II、运12-VI等型号,其最新改进型为运12F。
说到运-12就不得不说到它的老前辈——运11,运-11(代号:Y-11,英文:Harbin Y-11)运输机,是中国航空工业研制的一种轻型双活塞发动机轻型运输机。1974年中国哈尔滨飞机制造厂(简称:哈飞)提出设想,1975年12月30日首飞成功。运-11运输机低速性能好,座舱宽,视野好,起降要求低,使用维护方便。在中国国务院批准下,哈飞组建了运-11飞机农业航空服务队。
运12最早叫运11T型,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运-11地质勘探型飞机期在地质矿产部航空物探总队进行初步试用后,地矿部航空物探总队认为,该飞机的商载过小难以满足使用要求,1979年提出希望哈尔滨飞机制造厂再设计一种类似于该队前不久从加拿大引进的DHC-6“双水獭”这种起飞重量5000公斤左右的地质勘探专用小型飞机。但对于新飞机的动力采用活塞发动机还是涡桨发动机的问题,在方案技术论证时出现了不小分歧。尽管活塞发动机的耗油率比涡桨发动机要低,使用经济性也要好一些,在国内研制的难度也小一些。而涡桨发动机具有重量轻、迎风面积小、维修寿命长、振动和噪音比较小的优点,但成本较高且国内尚不能研制。哈尔滨飞机制造厂经过权衡考虑认为涡桨发动机更符合将来的技术发展趋势,最终还是确定研制涡桨飞机。但由于新涡桨飞机的研制当时没有能够列人航空工业部的新机立项研制计划,因此得不到航空工业部下拨的研制经费。地矿部为了能尽快获得可用的地质勘探用小型飞机,决定自行拨出100万元作为新机研制经费。而哈尔滨飞机制造厂的轰-5轰炸机和直-5直升机这两种主要产品当时由于性能落后而相继停产,水轰-5水上飞机的研制也停滞不前,工厂今后的飞机生产将陷入后续无机的困境。看到小型涡桨飞机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于是哈尔滨飞机制造厂在没有航空工业部下拨经费的情况下决定设法自筹资金和地质矿产部以运-11飞机改进发展项目的名义来研制新的小型涡桨运输机,并将其称为运-11T型。
运-11T仍然沿用运-11飞机双发、带斜撑杆上单翼、单垂尾的总体布局,但在其基础上机体尺寸进行了放大,机长增加到14.86米,翼展17.23米,机高5.57米。机翼采用了当时新研制出来的相对厚度为17%的高升阻比翼型,这种翼型的升力大、阻力小、失速特性好,在各种飞行条件下都有良好的操纵品质,从而有效地提高了飞机的飞行性能。机翼面积和尾翼面积也相应增大,相对厚度较大的机翼也使内部整体油箱的容积显著增大,最大载油量增加到1230公斤,从而使飞机的最大航程增大到1280公里。垂直和水平尾翼均为全金属结构,方向舵和升降舵也由运-11飞机的布蒙皮改为了金属蒙皮,各舵面均安装了调整片,由安装在舵面前缘的电动机构操纵,使飞机具有更好的操纵性。全金属半硬壳结构的机身由驾驶舱、货舱、前后行李舱及尾段组成,机身截面形状为圆角矩形,内部比较宽敞。机头外形较运-11飞机更为流线,驾驶舱安装有两块较大的航空有机玻璃风挡和左右侧窗,风挡上装有电动风挡雨刷,舱内并列放置两个可前后、上下调整的座椅,驾驶员的观察视野比较开阔。机身中段为非气密的客货舱,长度为4.82米、最大宽度1.6米、最大高度1.7米,容积12.9立方米。货舱的两侧壁略微向外凸出呈鼓形,相对运-11飞机原先采用的矩形平直蒙皮的刚度大为提高,并可有效防止蒙皮产生鼓动疲劳。货舱两侧各有四个0.45米x 0.6米大小的方形航空有机玻璃舷窗,大面积的透明舷窗使货舱里的光线明亮而减少压抑感。货舱的右侧设有两个尺寸为0.68 x 0.68米的应急出口,左侧也设有一个同样尺寸的应急出口。货舱后部的舱门由前后两部分组成,人员登机时只用后半部分的小舱门、向外开启,并设有简易扶梯供乘客上下飞机时使用。装载货物时可再将舱门的前半部分向内打开,扩展的舱门尺寸可方便大件货物的装卸。为了尽可能减轻机体结构重量,机身和机翼的蒙皮与长析之间的连接广泛采用了胶接工艺取代传统的铆接工艺,机头罩、前行李舱、机尾罩和机翼撑杆的整流罩等非受力构件也都采用了质轻而强度高的玻璃钢材料。由于当时国内无法提供所需的小型涡桨发动机,因此选用了两台加拿大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的PT6A-10型涡桨发动机替代了原运-11飞机上的活塞发动机,单台功率增大为475轴马力,使飞机具备了单发起降能力。PT6A-10型发动机的翻修寿命达到3500小时,远远高于活塞-6甲型发动机,从而保证了飞机有较高的使用出勤率。配套螺旋桨为美国哈泽尔公司生产的可变距、可顺桨和反桨的三叶金属螺旋桨,所具有的反桨功能可以显著缩短飞机的着陆滑跑距离,在重量和飞行速度较运-11飞机大为提高的情况下着陆滑跑距离仍增加不大,仅有280米。舱内乘坐环境也较运-11飞机明显改善,机上安装了通风加温系统,可从发动机引出热空气给驾驶舱的风挡和驾驶员脚部加温,而驾驶舱和货舱采用自然通风,也可以选装加温和强制通风装置。驾驶舱内安装有各种飞行和发动机指示仪表以及CT-1甚高频无线电台、JDT-2高频无线电台、JT-5A机内通话器、WL-7无线电罗盘、WG-4无线电高度表、XS-6信标接收机等较齐全的通讯导航设备,还可根据任务需要选装气象雷达和自动驾驶仪等。保证飞机可以在目视飞行规则或仪表飞行规则以及非结冰气象条件下安全飞行。
经过设计方案论证、风洞吹风试验和多轮性能强度计算后,运-11T型飞机在1979年底确定了总体设计方,1980年10月完成了全机的设计图纸。在设计过程中发现原来选用的发动机功率偏小,为了保证飞机的飞行性能和单发起降能力,决定改用普拉特·惠特尼公司功率为500轴马力的PT6A- I 1型涡桨发动机。1981年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完成了试制所需工艺装备的[15][14]设计和制造,首批投料试制三架原型机。试制过程中先后攻克了整体肋及壁板、整体油箱、蒙皮长析胶接工艺、玻璃钢及蜂窝结构制造等关键工艺技术,1982年3月完成了用于静力试验的01号原型机的总装,同年6月底顺利通过了全机静力试验和其他系统地面模拟试验。到7月完成了用于试飞的02号原型机的总装,1982年7月14日02号原型机首飞成功。运-11T飞机的试制成功也改变了航空工业部的看法,1983年1月31日航空工业部正式批准运-11T型飞机立项研制,并拨出经费支持其后续的鉴定试飞和改进。由于运-11T飞机从结构布局到总体性能均优于运-11飞机,因此航空工业部为其赋予了新的机型编号,命名为运输十二型飞机,简称运-12飞机,并正式列人航空工业部的研制规划。1984年5月,运-12首飞成功,1985年,运-12飞机取得了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第一个民用飞机型号合格证,1986年又取得该局颁发的第一个生产许可证,标志着运-12正式开始投入批量生产。
中国飞龙通用航空有限责任公司目前运营着100多架运-12型飞机。2017年,我国民间探险家张昕宇、梁红驾驶着从中国飞龙通用航空有限责任公司购买的B-3804号运-12型飞机,完成了中国人及国产飞机的首次环球飞行,返回北京后张昕宇和梁红将已经更名为“北京号”的B-3804号运12飞机及其有关资料及备件无偿捐赠给中国航空博物馆,中国海监装备了一定数量的运12型飞机用于空中维权巡航。此外,中国空军也装备了运12型飞机用于替代老旧的运5轻型运输机进行空降兵日常跳伞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