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七修类稿》明 郎瑛 (十一)

2023-07-24 18:38 作者:三步一颠  | 我要投稿

1 永乐年间的一个中秋,皇上设宴邀请大臣赏月,当时刚好月亮被云遮掩,皇上就叫学士解缙赋诗。 解缙随口以词牌《风落梅》说了一阕,词说“嫦娥面,今亦圆;下云簾,不着臣见;拚今宵倚栏不去眠,看谁过广寒宫殿。” 皇上大为惊骇,再下命令让解缙赋长篇,于是解缙写成长短句进献。歌说“吾闻广寒八万三千修月斧,暗处生明缺处补;不知七宝何以修合成,孤光洞彻乾坤万万古;三秋正中夜当午,佳期不擬嫦娥误;酒杯狼籍烛无辉,天上人间隔风雨;玉女莫乘鸾,仙人休伐树;天柱不可登,虹桥在何处?帝阍悠悠叫无路,吾欲斩蜍蛙,磔其兔;坐令天宇绝纤尘,世上青霄灿如故;黄金为节玉为辂,缥缈鸾车爛无数;水晶簾外河汉桥,冰壶影里笙歌度;云旗尽下飞玄武,青鸟銜书报王母;但期岁岁奉宸游,来看霓裳羽衣舞。” 皇上非常欢喜,与解缙一起喝酒到半夜,这时月亮又回复明亮,皇上大笑说“你这大才子真可谓有夺天的手段啊!”一方面皇上认为解缙是天才,另一方面歌词中有“坐令天宇绝纤尘”的句子。现在我将它收集在此,是因为坊间有很多伪作。 2 本朝有个叫罗璟的江右人,靠自习考中举人登科,他不知什么是诗。后来,他去考庶吉士,考官出试题《秋宫怨》,罗璟答不出来,罗璟忙请教同考的人,同考人告诉他如何起韵脚,如何结联对句等等。 听后罗璟即作一诗说“独倚栏杆强笑歌,香肌消瘦怯春罗;羞将旧恨题红叶,添得新愁上翠蛾。雨过玉堦秋色静,月明青琐夜凉多;平生不识春风面,天地无情奈老何。”考官一听,说“以后你也能写诗了。”果然如考官所说,罗璟之后也能写诗了。这事说明,写诗的也有天才。 3 我曾经见一个势利小人,因而应景一瓶子上的花,写了一绝句讥讽说“白白红红室满春,只将颜色媚时人;不知根蒂元无几,独借瓶甖枉弄神。” 昨天读郭元振诗集中,他有《咏云》绝句说“聚散虚空去重还,野人闲处倚筇看;不知身是无根物,蔽月遮星作万端。”我认为这诗,估计郭元振是在讥讽武氏,所以与我写瓶花的立意相同。 4 诏、敕、制、诰,都是那些王所说的话,就好象书籍有典、谟、训、诰、誓命之类的。 这些称呼在上古三代时并没有,一直到秦朝李斯才将议命称为制,命令称为诏,到汉高祖有太子敕,汉武帝又有责杨仆敕,诰虽然是来自于商汤的诰,其实是布告四方知晓,与诏同一个意思。 但那时圣人的经不同世俗的文辞,所以《辨礼》说从春秋流传下来的文章是式,也就是现在的告身之诰。四体在唐朝以后,多称四六,其实人们不知是称制、诰,称四、六虽然可以,但称诏、敕的必须直言,皆必须有典雅温润般的高贵,说理不能乖僻,说话不能取巧。 5 策,有两个意义,在汉朝如《治安》《贤良》,在宋朝就是大臣议事、民政,类似于本朝的奏疏。所以《说文》说“谋的意思,有问有答称为对策。”就如现在的科场,吕东莱将它分为二类。《辨体》只记载制策,没说对策,恐怕是没说全。 至于册立皇后、太子,晋宋有九锡文册,因为册策在古时是通用的,古代是在竹简上写字,都用册字,这样的文字是上级对下级所说的话。 6 表,表白的意思,将自己的心情表白在外,汉朝称为散文,唐朝以后称为四、六,真西山说“表中眼目,全在破题。又忌大露,文章要简洁精致。” 7 《文章缘起》说“露布(传递军事情报的帛制旗子)的开始在贾洪为马超征伐曹操时。” 我考校,是在汉朝桓帝时,当时发生地震,余震不断,李云在露布上写字,传递给副三府,注解上说“不封口”,那么在汉朝时就已经有了,只是到了魏朝以后,才专门被用在军事上。 露布本来的意思是“露于耳目,布之四海。”如果魏军赢了战役,他们希望天下人都知道这个消息,于是将消息写在帛上并悬挂在漆杆上,称为露布。 《文心雕龙》又称为露板,是本着这个称呼巧用里面的意义。 8 檄,激的意思,开始于张仪为檄楚相,文章辞意明显、很粗暴地指责对方的罪恶,来宣扬自己很威武,论天时人和,能激起看客的忠义,让他们义愤填膺,这是用在军事上的。 9 箴、铭、颂、赞,都是韵语,但意义上各有不同。箴,是在规戒文章用的,比如箴能治疗疾病。铭,的警句。赞,是称扬赞美。颂,是形容功德。前三都是开始于上古三代,只有赞是开始于汉朝班固,《辨体》里说得非常详细。 10 文,是希望让所说事看起来赡丽能宏扬于市场,所以必须要雍容起伏。 11 记者,纪的意思。《禹贡》说是顾命(临终遗言),认为是要记下祖宗的临终之言。《戴记》《学记》《文选》没有这样的记载,这说法和后世的说法不同。所以韩 柳被认为是开始,因为他们记录日月人事,然后在后面稍加议论,与志的意思差不多。…这文章老长,以下省略。 12 木樨花,《本草》以及各种书都说“白色的蕊,花是黄色,味香。” 谢无逸说“白雪凝酥点嫩黄”。 武陵说“夜揉黄雪作秋光”。 从这两句可以知道,这花从晋朝以来就是长这么个样子。 《小尔雅》又说“是丹桂”,为什么这么说呢?后来我读了《四明旧志》里有记载大红樨,于是我将这记载讲给他人知道,我又听说钱塘学那儿曾经也有一本《四明旧志》。 现在我读《话腴》中记载,说宋高庙时,象山史他家的木樨有天忽然变成红色,急忙献皇宫花园,高庙将这花画在扇面上,然后作诗给他侍臣,诗说“秋入幽岩桂影团,香深霏霏照林丹;应随王母瑶池宴,染得朝霞下广寒。”但是这诗在史志是记载为“月宫移得日宫栽,引得轻红入面来;好向烟霄承雨露,丹心一点为君开。”看这首的词意,又象是当时大臣所咏的,可能是史志在收集时收讹了。有说“可能这事四方在传,史志将一传再传拿来当真了。”或者当时杭州就是这么在流传也说不定。在颜鲁公集中有《谢人青桂花》诗,这就更加怪异了。 13 铁胆金甲,《山房随笔》记载,陆秀夫为张世杰吊丧时写诗说‘曾闻海上铁斗胆,犹见云中金甲神。’可惜世上未见这诗的全篇。”作者又对此二句注解说“因为在焚烧张世杰尸体时,世杰的遗胆大如斗而且没有被焚化掉。忽然,天上云中现出个金甲神人说‘此人与我关系不小,他死后我才恢复本来容貌。’”写这书的人也真是的,他不知道陆秀夫死得比张世杰还早吗?也不考究这是什么诗?随着自己的想像就记载下来了,真是胡闹。 14 妾薄命,元丰间,曾巩向朝廷推荐说陈师道(原文后山,即后山居士陈师道)是个有道德的人才,希望朝廷以布衣的身份召他入史馆,可惜任命还未下来,曾巩就死了,陈师道感念曾巩的知己之恩,从此不入别人门下,他作了《妾薄命》二首诗来比喻自己,一首说“主家十二楼,一身当三千;古来妾薄命,事主不尽年;起舞为主寿,相送南阳阡;忍着主衣裳,为人作春妍;有声当徹天,有泪当徹泉;死者恐无知,妾身长自怜。”另一首说“叶落风不起,山深花自红;捐世不待老,惠妾无其终;一死尚可忍,百岁何当穷;天地岂不宽,妾身无所容;死者如有知,杀身以相从;向来歌舞地,夜雨鸣寒蛰。” 这二篇让人看后觉得二人感情之深是以倍来论的,而且可从陈师道的话中知道他们的心,充满真诚而雅致,所以写诗话的人,大多将这二首诗放在开头。 我个人认为从第一首的“死者恐无知,妾身长自怜。”以及后一首的“死者如有知,杀身以相从。”来分析,这四句还是能看出二人的相知之情不是人们所传的那么样,诗应该是属于那种吊念朋友(原文 挂剑之情)的性质的吧?既然是“相知”,诗中又何必老是传达“你知道吗?”这样的意思呢?我看陈师道也就是感念曾巩的推荐之恩,而说这些话出来,哪有到什么二人感情是以倍来论的地步。后山的诗,世上也只有苏东坡 黄山谷能了解了。 15 宋朝有人提到严子陵(东汉严光)的诗说“一着羊裘便有心,羊裘岂是钓鱼人;当时只着蓑衣去,江水茫芒何处寻。”箨冠徐延之伯龄认为人字不能作韵,于是将它改成“一着羊裘用意深,羊裘岂是钓鱼心。”这一改,用韵虽然用得不错,可意境不如人家。 16 贾似道从政时,一天他到湖山居住,有个从四川来的僧人,总是在周围徘徊。 贾似道就问僧人说“你这是干什么?” 僧人回答说“我,一个会作诗的僧人。” 贾似道指着湖中的渔翁,叫他作一首诗来。 僧人问“以什么作韵?” 贾似道说“天字为韵”。 僧人随口说“篮里无鱼少酒钱,酒家门外系渔船;几回卻脱蓑衣当,又恐明朝是雨天。” 这诗在《草木子》中有记载,可惜并没有说明僧人作此诗的用意。我于是将这首诗又录了一遍,并补充僧人作此诗的用意。 僧人徘徊在贾似道周围,是因为这位高僧故意如此引贾似道好奇好有所作为,而且这首诗并非讽刺贾似道的诗。来看第一句是说朝廷无人。第二句是比喻自己能力很强,被弃不用。第三四句是说自己想从政但又担心被利用。现在很多人将这首诗用来描述人遇到窘迫心态,不再去注意此诗所蕴借的深意,因此这诗才得以脍炙人口,《草木子》也有很多好诗,但因怕犯国家忌讳,一直不再出版。 17 谢无忌有首咏蝶诗说“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又说“飞随柳絮有时见,舞入梨花无处寻。”真是将蝴蝶的形态形容尽了,于是坊间便称他为“谢蝴蝶”。 后来我了解到谢无忌是窃李商隐的“芦花惟有白,柳絮可能温。”再变化而成的,谢无忌的句子虽然工整但没味道,李商隐的咏蝶是绝唱,以后别再说什么李商隐的句子不是炼出来的了。 18 “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採;夷夏虽有殊,气味终不改。”这诗在高适的诗集中。《唐诗纪事》将它录到高力士诗作中,人们认为这个收录是错误的,因为高力士并没有诗作,是因为同样姓高而误录的。 其实他们不知道高力士曾经被贬到永州,五溪是他居住的地方,何况段柯古的书有讲高力士的事迹,也讲了高力士的诗作《咏荠》。 高适只来往于山、陕、四川,从没有到过湖、湘之间,所以这是高力士写的诗,不用再怀疑了。反而是达夫在收集诗时,因为同姓高,是他传讹的。

《七修类稿》明 郎瑛 (十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