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车+火炮=自行火炮:RSO自行火炮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进攻苏联,在苏联境内由于路段泥泞导致德军运输车队效率下降。1942年提出了“能够跟上歩兵师的速度,在泥泞时也能够正常的行驶,而且要尽量减少如橡胶等战略物资的使用,达成低成本、高量产性的车辆”这样的具体提案。于是一车上净是精简的机构,1942年11月RSO01开始量产。
当然,并不是介绍这辆RSO牵引车,而是用它拼起来的一种……自行火炮。

1943年,为了扩充东线军队机动力量,一封计划书被呈交给了希特勒,这封计划书上的建议并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甚至都不会太占用德国国内其他的装甲车辆生产,这个改装甚至于说像是把一挺重机枪固定在一辆皮卡上就如此简单。
一门75mm火炮搬到斯太尔公司的RSO牵引车上,不只是限于75炮,还有105、150都可以搬到车上使用,如果车体出了问题可以将大炮卸下拖曳使用。
不过RSO车辆负重低,车厢不是铁而是木质,就是小口径的75炮都要因为车辆那脆弱的承受能力受到射击限制,至于105、150……这车可能会底朝天,当然,大口径炮的重量它就已经吃不住更别提还要承受后坐力。
德国军方对这俩充满了廉价改装气息的自行火炮进行了测试,事实证明,不行,装载75炮的型号比起装载更大口径的可行性更大,但是威力却又小。被认为与其把大炮费力装载到车上还不如继续拖曳行动,因此除去斯太尔公司造好的几辆用来测试用的原型车没有后续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