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一本书——《大国的兴衰(上)》:极不稳定的多极均势(1880~1914)
(一)数据处理
第二次工业革命重新变革了工业、通信、交通、军事技术。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既没有在英国独自发展,也没有被一国相对垄断。可以说,第二次工业革命打造了新一批强国,也相对的削弱了一些传统强国,这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由英国遥遥领先的较为和平的世界格局不可避免地要被打破。“两个世界帝国”还是“三个世界帝国”或者四个五个的讨论逐渐热烈,不管怎么说,不可能是一个世界帝国了。
首先对书里提供的数据进行整理,将书里的有关数据全部转化成在统计国家中相关数据加总后所占的比重。之所以这样处理,以人均工业化水平为例,1880年~1913年,日本人均工业化水平(以基年相比)从9增加到了20。但数据处理后的相关比例从4.02%只增加到4.14%,这种微弱的增长可以更直观地表示出,这几十年里,日本只是跟上了时代总的发展,或者稍快一点,而德国的人均工业化水平(以基年相比)从25增加到了85,表面看仍没有达到基年水平(1900年的英国),但数据处理后的相关比例从11.16%增加到17.60%,很直观地看出德国的在这方面的发展速度是相当领先时代的。



(二)主要国家介绍
书中关于上述主要国家的介绍,多数都可以通过上述表格反映出来。
首先是英国。从各国经济和工业发展状况来看,英国老牌世界霸主的地位受到严峻挑战,英国已经不是一个傲视全球,可以超然度外的国家了。而为了维持传统地位,英国花费了大量精力和资源去扩充海军,即便战舰总吨位的占比仍在下降,但仍然保持遥遥领先的地位,来维持英国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在全球建立的日不落帝国。
其次是德国和美国。这两个国家紧紧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迅速发展。美国在许多方面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而德国由于处于欧洲,对欧洲其他国家的影响更大。
再次是日本和意大利。这两个国家虽然也是新兴国家,但实力远称不上一流强国。如果说日本还可以远离欧洲安心发展,意大利那薄弱的工业基础、大批的文盲、狭长的海岸线和脆弱的防御,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然后是法国和俄国。这两个持续衰弱的国家中,法国比俄国有着更多的传统优势积累,即便衰落了,仍然在欧洲整体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俄国落后的农业国基础,相比之下只有庞大的人口数量算是一项优势了,而人口优势不可避免地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下降。如果说工业革命之前,俄国庞大的人口数量还能使其充当欧洲宪兵的地位,在1914年的战场上,只能显得守旧落后。
最后是奥地利。这个由哈布斯堡家族建立的横跨数百年的国家,整体表现甚至不如俄国。如果说意大利担心的是在战场上的溃败,奥地利皇帝则无时无刻需要费尽心思对帝国缝缝补补,避免其随时可能发生的彻底崩溃。

(三)联盟形势
现在结合一战前的欧洲地图与上述表格,梳理一战前各国之间的联盟形势。
和平时期的长期联盟在本章之前的历史时期很少出现,而在本章的历史时期变得普遍。首先是德国,德国迅猛的发展使其成为旧体系最强的挑战者。美国的迅猛发展,也激起美国增加其国际影响力的动机,但毕竟远在大洋彼岸,美国对欧洲列强的压力远不如德国的直接,美国的政治家在外交事务上也常表现地摇摆不定。相比之下,德国政治家们总是毫不掩饰其强烈的扩张欲望,不仅是对扩张殖民地的渴望,还包括在欧洲本土扩大影响力的冲动。德国的这种冲动首先会使法国和俄国感到不安,而俄国对塞尔维亚的支持和其历史悠久的扩张政策推动德国和奥地利形成同盟。法国与俄国相对地也组成同盟。德国同时安抚不安的新兴国家意大利,通过上述数据,德意奥同盟与法俄同盟的陆海军人数约为3:4,战舰总吨位比为4:3,表面来看,似乎新的均势又开始形成了。
然而这一均势注定不会给欧洲带来稳定,一方面,法国对占领洛林地区念念不忘,俄国向西扩张的念头也不会因为德国的崛起便不战自退,德国的政治家宣称要效防拿破仑,奥地利皇帝没有容忍任何企图分裂国家的民族主义言论。更重要的是,英国还没有加入进来。欧洲大陆范围的战斗,衰落的英国无法置之度外,而英国无论加入某一方,都会瞬间打破均势。
英国在选择阵营之前,先处理了一些欧洲之外的麻烦事。通过和日本以及美国的交好,英国摆脱或者缓解了在美洲以及亚洲的麻烦。英国曾有政治家考虑过与德国结盟的可能,然而咄咄逼人的德国,不仅恫吓俄国,还恫吓了英国,最终把英国赶到了法俄联盟中,英国和法国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了过去了殖民地问题后,实际上还未开战均势已经被打破了。
英法结盟后,英国的舰队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入地中海,与法国的舰队联合起来,意味着意大利狭长脆弱的海岸线将直面欧洲大国超一半的战舰力量。因此战前,意大利便积极与英法交好,开始远离三国同盟。
留给德国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奥地利的缝缝补补也终将有崩塌的一天。之后的事情便很熟悉,斐迪南大公遇刺,奥地利被迫向塞尔维亚出兵,随后俄国援助塞尔维亚,随后德国发动施利芬计划,随后法国出兵占领洛林,英国也被卷入进来。
“圣诞节前结束战斗”成为人类战争史上著名的话题。然而两大同盟的出现,注定这场战争不可能迅速结束。一些国家曾经快要支撑不住的时候,盟友便会提供援助。此外,军事技术的改革也延缓了战斗进程。士兵进入战壕,很难被赶走。速射机枪和大炮不可能用来打运动战。水雷和潜艇让战舰小心翼翼。一切军事技术发明都为了增加己方优势,但又被对方迅速引用。不管怎么说,在各国像多米诺骨牌卷入战争后,注定陷入了史无前例的泥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