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带你真正认识郑和下西洋

2023-07-13 16:44 作者:上次给了啊  | 我要投稿

《郑和不是“下西洋”,是“全球巡航”》Q(2019年12月24日发),指出目前课本上讲的明朝“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实际上是唐朝“杨良瑶下西洋”图,而郑和是“全球巡航”,但其路线图被销毁了,这个“下西洋”的说法应该是后来篡改的。之后考虑到郑和航船吨位太大,非古代木帆船结构能够承载,必须是现代钢结构架构;又考虑到船队还需要完成繁杂的任务,必须准确控制船队的航行线路和航速,这非古代人力、利用自然风力所能够达到,必须配备机械动力;同时找到了明朝能够冶炼高级钢材和制造蒸汽机的线索,所以得出了《郑和舰队是“现代钢铁巨轮”,使用“蒸汽机”动力运行》Q 的结论。虽然明朝科技资料在明朝后期和清朝被销毁殆尽,但从流失海外的资料、民间遗漏逃过劫难 幸存的少量资料,和近年来出土的文物可以证明,明朝具备制造钢铁巨轮和蒸汽机的能力。 提纲: 一、吨位之大,承创力之大,其龙骨非木料能够承载 二、船队任务要求之高,非人力、自然风力作为动力可及 三、明朝能够制造蒸汽机的证据出现 四、明朝科技资料被毁殆尽 一、吨位之大,承创力之大,其龙骨非木料能够承载 郑和船队的吨位,经多方资料对比确认,最大的逾方吨。网文《郑和的宝船有多大?一艘能载2780人!》Q 说,根据文献记载,郑和船队 的船只分为五种不同的型号,即宝船、战船、坐船、马船和粮船,其中宝船最大,马船次之,粮船又次之,坐船又次之,战船最小。据考证,明初宝船的制造数量多,规模之大,而且能够短时间完成,令人难以想象。近代著名历史学家梁启超也说过:“郑和本传云,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容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 据《明史》Q《郑和传》Q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明史·兵志》Q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英国海军领航员孟席斯说,按照中国史书记载,郑和的中军帐帅船“巨宗”长44丈、宽18丈,长宽之比不到三比一,这样的尺寸和比例都史 无前例;而且按照该尺寸推算,“巨宗”排水量将逾万吨,而且已经接近目前西班牙或者泰国航空母舰的吨位了。 不仅如此。有网友指出,郑和船队还装备有武器,特别是大炮。加拿大东部路易斯堡是法国移民的重镇和当地重要港口。据说这里曾经出 土中国明朝大炮(不是欧洲人的,更不是所谓的“维京人”炮),但后来不知所终。 英国历史学家约翰·霍布森在《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Q中说:“尽管15世纪早期威尼斯战舰在欧洲是最先进的,但与同时期的中国战舰相比黯然失色。最大的威尼斯舰只长150英尺、宽20英尺,与长500英尺、宽180英尺的最大的中国舰只相比相形见绌。此外,‘威尼斯战舰是由弓箭手护卫,而中国的舰只则装备了火药武器、铜制和铁制大炮、投射器、火药和炮弹’。”(霍布森,《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Q,孙 建党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下面引霍布森语为同一出处) 且海上风浪无常,这会看似风平浪静,可能突然就海浪滔天,元朝10余万征日军队就葬身鱼腹。《非子:如何彻底证无古罗马一条支、大秦、拂地望再考及大唐“龙朔体系”(系列之三)》Q指出,16世纪西班牙“无敌舰队时依然没有解决舰船动力的问题,其覆灭的很大原因就是接连遭遇了大西洋的风暴”。试问:郑和船队这样的吨位,这样的装备,这样的水程,世界上什么木料能够做它的龙骨? 中国冶铁技术世界最早,公元前5世纪战国时期就进入了铁器时代。霍布森说,到一千年后的“公元5世纪时,中国人又发明了一种将铸铁和锻铁混合到一起炼钢的‘合熔’方法”。《河清:魂兮归来,重返中国!——<重返中国>丛书总序言》Q说,中国在宋代发生了一场工业奇迹和军事技术的革命。中国的钢铁产量,甚至印度的钢铁产量长期领先欧洲。霍布森说:“1788年英国的钢铁产量,仍低于中国在 1078年的水平。”但是,元朝还没有建造和驾驭大型钢铁舰船的能力,所以元军征日失败了。当然,也有另外一个原因,蒙古人把所统治的人分四等,把智商最高、创造力最强的汉族人划为最低等级,也影响了技术进步和创造力的发挥。到明朝,又是汉人掌权,技术又取得巨大进步。那么,15世纪时中国钢铁产量又达到什么样子呢?炼钢技术又达到什么水平呢?造船技术达到什么水平?虽然资料被销毁,但这时中国锻造的精钢应该能够保证建造万吨巨轮的龙骨了,这从最近一些研究发掘的资料中能够显示出来。既然如此,明朝就不可能用木料作万吨巨轮的龙骨了。而钢铁龙骨巨轮,就是现代巨轮。因为现代巨轮还是钢铁制造嘛。 霍布森说,公元5世纪时中国人发明的“合熔“炼钢方法,“实际上就是1863年(法国人)马丁和(英国人)西门子使用的炼钢工艺”“1845年时,(美国人威廉·)凯利曾把四名中国炼钢技师带回肯塔基,他从这些专家那里学习到了两千多年前中国就在使用的一些炼钢原理”。这就是说,西方是在19世纪中期才从中国人手里学会炼钢,而一战时西方建造的航母,吨位还很小,二战时才达到2万吨。实际上,应该这样理解:中国明朝制造万吨巨轮的技术,包括炼钢技术,西方经过600年的学习,到20世纪初,终于消化掌握了。 二、船队任务要求之高,非人力、自然风力作为动力可及 郑和航海的目的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Q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一说寻找建文帝,《明史·郑和传》Q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获取海外朝贡、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紧张等说法。 郑和航海规模庞大,实力雄厚,每次人数都在27000人以上。近一个世纪后西方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航海的人数,分别在90-150人之间。史载,1405年,明成祖朱棣命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前后七次。郑和船队二三百艘船只,二三万人众,本质上就是现代国家的航母编队,美国一个现代尼米兹级航母舰队才三千来人,郑和船队相当于美国差不多十个航母舰队,也就是美国目前全部服役的航母战斗群。郑和船队武装巡航,武器也先进,把日本倭寇、南海海盗全部扫平,保证了世界贸易顺畅,给明政府带来了丰厚的利润,“百姓充实,府藏衍溢”,国家也更为强大。有史料称郑和航海使“贫民致富”,而奢侈品“国用充足”。 根据中国海军专业人员多年研究,郑和船队由舟师、两栖部队、仪仗队三个序列编成。舟师就是现在的舰艇部队,分为前营、后营、中 营、左营、右营;两栖部队用于登陆行动;仪仗队担任近卫和对外交往时的礼仪,庄严威武。 根据有关资料,郑和航海的任务分五个部分:指挥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贸易部分、后勤保障部分和军事护航部分。指挥部分是船队的中枢,负责对航行、外交、贸易、作战等进行决策。郑和职务是钦差正使总兵太监,负责总决策。航海部分负责具体航海业务,包括修船、预测天气等。外交贸易部分负责外交礼仪、贸易、联络翻译等。后勤保障部分管理财务、后勤供应、起草文书、医务服务等。军事护航部分负责航行安全和军事行动。船队编制完善、组织严密,确保了航海行动的成功。实际上,还应该有一个地理测量部分,或者这个部分安 排在后勤保障里边。 自1405年至1421年,郑和船队共进行了5次远航。孟席斯说,郑和船队在第四次巡航时,已抵达过东非海岸的最南端。1421年至1423年的 第六次远航,郑和船队完成了发现美洲和环球航行的伟大壮举,并绘制了完整的世界地图。 某些研究认为,郑和的船队第六次远航于永乐十九年二月初二(1421年3月5日)开始不久,朝内发生重大变故,于是郑和很快又神秘地于永乐十九年九月(1421年11月)“中道取回”了。孟席斯认为,回航的并非全部船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从体制上一直有“大宗”、“分宗”之别,就是说在整个船队是多分支船队,出访沿途各国也并非全船队并发齐至,许多访问都是由分支船队单独完成的。在郑和“中道取回”后,其余的人继续着探访,第六次远航要一直持续到1423年10月。此间由洪保、周满、周闻和杨庆分别率领的4支大型“分宗”进行了真正的探险。下面是孟席斯提供的路线 洪保船队航线:从中国出发,经印度洋,绕过好望角到达非洲西海岸佛得角,而后向西南航行,过大西洋到达南美洲,穿过麦哲伦海峡, 又向南至南极洲的南设德兰岛,再向东北跨太平洋到达澳大利亚南岸和西岸,经印度洋、南海,返回中国。 周满船队航线:从中国出发,到达非洲西海岸佛得角,向西南航行到南美洲,过麦哲伦海峡,向北到达秘鲁西海岸,横越太平洋,到达澳 大利亚东岸和新西兰,而后回中国。 周闻船队航线:从中国出发,到达非洲西海岸佛得角,向西北航行到达中美洲波多黎各、古巴等地,而后沿北美洲东海岸北行,绕格陵兰 岛,经楚科奇海、白令海峡回中国。 杨庆船队航线:从中国出发,越印度洋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而后沿非洲东海岸、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沿岸,经南海回到中国。 要完成船队这样的任务,远非人力、自然风力作为动力可及,即必须有机械动力,能够对船只的航向、航速进行绝对控制。什么机械呢? 就是蒸汽机。 三、明朝能够制造蒸汽机的证据出现 网友文行先生在《<几何原本>真相大揭秘》Q中谈到,明朝发明了蒸汽机。文中说:“西方工业革命赖以需要的纺纱机、钢铁、煤 炭、蒸汽机原理、旋转运动转直线运动、鼓风机和风箱等众多基础都是发源于中国。”“蒸汽机是中国原创发明出来的,但由于某种原因被终止了(好比‘运十’),之后,蒸汽机的科学原理和设计图纸被传教士西传欧洲”。这里要说明的是,蒸汽机与“运十”的区别在于,它已经成功投入使用,而“运十”没有这个幸运。 霍布森认为,“17世纪晚期,中国人还发明了蒸汽锅炉。”这就让18世纪中期的什么“瓦特”发明蒸汽机的事情给抹除了。需要进一步指出的 是,中国人发明蒸汽机的时间应该在14世纪后期或者15世纪初叶,霍布森说是17世纪晚期,这个时间是不准确的。 网友“长安今何在”在《中国古代机械》Q 中说: 我国一直是世界上发明和利用机械最早的国家,在机械原理、结构设计和动力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极高成就。她提到春秋后期,鲁班曾经制造过一只能在空中自由飞行的木鸟,“三日不下”;三国时期的蜀汉,为了运送粮食,诸葛亮发明了木制的人力步行式器具——木牛流马,虽然其样貌不明,却被称为最早的陆地军用机器人;而北宋年间苏颂等人制造的水运仪 象台则是用水力作为动力的代表,将浑仪、浑象和报时器集于一身,其制作之精美,工艺之精细,设计之巧妙,不得不让人称叹,并且被 考古学家王振铎先生成功复原。 据说是明末西方传教士金尼阁(Nicolaus Trigault,1577-1628年)给中国明朝“带来”了7000册西方图书,其中有关科学和技术的专著,有一本叫《机器与仪器的制造场》Q,经过传教士邓玉函口译,明朝给事中(掌管“谏言、监察”官职)王徽整理并配图,写成《奇器图说》Q。“长安今何在”比较了二书中的机械图后发现,《奇器图说》Q中许多机械图比西方《机器与仪器的制造场》Q原图准确!——原图存在大量错误!“长安今何在”说,“德国传教士口授’”,能把错误的“口授”正确吗?“王徽没看见西方机械岂能配图并做出解释,这不是胡说八道吗?”翻译不可能比原图更正确,除非你是这方面更高水平的专家。然而,如果邓玉函是这方面更高水平的专家,还需要翻译别人的著作吗?自己著作不更好?所以只能有一种解释,就是他们把明代《奇器图说》Q 送给了欧洲人,欧洲人安排包括法国的雅克·贝松,德国的干治士·阿格里科拉(Georgius Agricola),意大利的戈斯蒂诺·拉梅利(AgostinoRamelli)和维托里奥·宗卡(Vittorio Zonca)等翻译,然后合并为《机器与仪器的制造场》Q,或者他们自己翻译好送给欧洲人,直接把发明权送给欧洲人。但由于他们所有这些人都未能理解机械图的真正原理,所以把图画错了!“长安今何在”称,这种做法是篡改历史、颠倒黑白、倒打一耙中国。 长安今何在”举例说,《机器与仪器的制造场》Q中的辘和中国辘护很像,但是,根据中国所画的“辘”使用方法,法国的雅克·贝松画的辘图,实际是不能使用的,因为他并不清楚具体结构使用方法,所以也就无法清楚的画出来。“《机器与仪器的制造场》Q画了很多起重、引重机械,使用了轱辘、滑车、绞车,看起来似乎会用似的,实际分析后,根本只是做样子而已,具体机械结构画不出来,各种不合理,达不到使用效果。”实际上,《奇器图说》Q里也应该有蒸汽机的原理说明的,但被传教士们删除了。 天涯论坛上有一个帖子《郑和舰队600年前在加拿大开凿美洲首条运河(多图全球首发)》Q的讨论。该主帖由wuguang1969楼主2019-09-04 00:41:48发。讨论中,楼友“小月牙儿心中宝”2019-09-17 17:12提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故宫建筑文献《冬官纪事》Q,记载的是获嘉籍人氏贺盛瑞,在明朝万历二十四(1596)年任工部营缮司郎中时,主持修缮故宫中乾清、坤宁两宫的详细经过. “三殿中道阶级大石长三丈,阔一丈,厚五尺。派顺天等八府民夫二万造旱肛拽运,派同知通判、县佐二督率之。每里掘一井以浇旱肛资渴饮。计二十八日到京。官民之费总计银十一万两有奇。鼎建两宫大石,御史刘景农,亦有俭用五城人夫之议。公用主事郭知易议,造十六轮大车,用骡一千八百头拽运,计二十二日到京,计费银七千两而缩。 肛通船。“小月牙儿心中宝”说,“造旱肛拽运”,“旱肛”和后文的骡子是并列关系,本身是动力源。“旱肛”需要很多水,所以每里打一口井, “以资渴饮”,“旱肛”本身像人要喝水一样,源源不断消耗掉大量水源。不知大家通过这样的描述,有没有联想到蒸汽机呢?另外,骡子拽 运的是“十六轮大车”,大家有没有联想到火车的雏形呢? 楼友“永春芦柑2014”2019-09-1722:06 回应道:“有旱肛,看字面意思,这东西船上早就开始用。骡子用了1800头,就算衰减的再狠,这 旱肛最少有500马力,500马力的船,再配风帆,估计世界哪里都能去了,郑和下西洋(引者注:是‘巡航世界’)绝对有船用的这种动 力”。实际上,既然做了这样的蒸汽机,怎么会只做500马力呢?恐怕是只要能够做出来,需要多大就做多大吧? “小月牙儿心中宝”又指出“机器”这个名词在西方各国的文字: “机器”的拉丁语machina, “机器”的意大利语macchina, ‘机器”的法语Machine (机器”的英语machine “机器”的德语Maschine. 好巧啊,为什么后缀都带着“china”“chine”的中国标记呢? “永春芦柑2014”2019-09-17 22:15 接着说:“ma-china 。只看字面意思,ma只有妈的意思,那时候加个china,感觉只能代表Made in china了"a 从各种迹象看,郑和船队是应该使用了蒸汽机的,但这里文献证据不充分,为什么呢?因为明代科技资料被销毁了。 四、明朝科技资料被毁殆尽 拙文《郑和不是“下西洋”,是“全球巡航”》Q已经指出,目前课本上讲的明朝“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实际上是唐朝“杨良瑶下西洋”路线图,而 郑和是“全球巡航”,但其路线图、以及“巡航世界”的官府文件、汇报和资料记录被渗透进明朝政府中的共济会力量——传教士窃取和销毁 了——他们删除了郑和“巡航世界”的路线图,把唐朝杨良瑶“下西洋”的路线图拿来取而代之;删除或销毁了历史资料中所有相关的记录。 文中提到,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年至1487年),有一个叫刘大夏(1437年——1516年)的人,将郑和航海的各种珍贵技术资料,航海图和各类卷宗私自藏匿起来。后来有人说,刘大夏将这些资料销毁了。这个刘大夏,就是共济会传教士找的一个代理人。实际上,这些珍贵的航海资料并没有全部销毁,而是对共济会有用的送给了欧洲,而对共济会没用或有碍、对中国有用的被销毁了。 共济会当时在中国民间的存在,可以从一些事情上体现。元末农民起义前在黄河河道中埋设一个“独眼石人”,上刻“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而“独眼”正是共济会的标志。起义的主力是当时在中国传播的明教和白莲教,共济会应该与他们建立了联系,而且操纵了这次起义,最后推翻了元朝。但后期完成推翻元朝军事任务的是朱元璋。不知道朱元璋是否知道有共济会的存在,但本质上说,他是借助明教和白莲教徒,也就是共济会组织的力量夺取了天下。可是,他又害怕两教的势力,所以登上帝位后,就极力打压两教,甚至还将镇压两教专门写进了大明律例里。因为代表共济会的两教势力被打压,明朝前期共济会在朝廷势力并不大,国家还是比较独立的,汉族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做事。 所以,在宋元时期的基础上,明朝各种文化科技全面发展,遥遥领先世界。比如航海方面,明政府建立了强大的舰队,能够巡航世界,保 证全球贸易畅通。但是,明政府控制全球贸易赚取的大量财富,和对两教的打压,必然让共济会十分忌恨。于是共济会想尽一切办法向明 政府渗透。到了明朝中期,渗透进明廷的力量已经强大起来,形成商人和官僚相结合的买办资本集团。他们把持六部,架空皇权,按照共 济会旨意,将明朝先进的技术资料偷偷输出给外夷番邦,孵化外部军事力量,对抗明朝政府。中国的商品,学术,技术,文化流散到世界各地。同时,他们限制中国技术进步,限制明朝大型国营企业的发展,叫停明朝大规模航海运动,强行停止明朝海船技术的发展,放弃海洋,并促使宣德皇帝1428年放弃了交趾省(改名安南国),而且开始系统地删改中国历史资料。所以,从明代中期,中国书籍和历史资料就开始被偷偷地大规模地销毁。 明成祖朱棣曾下令编撰了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Q 。编撰宗旨:“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全书缮写成22,877卷,目录60卷,成书11,095册,约3亿7千万字,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百科文献。其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编纂的所有类书,有“万书之书”之称,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但是,虽然多次制作副本,后来原本和副本都不知所终,估计也是被共济会策划毁掉了。 另外,明朝的灭亡与满清的建立,也是共济会的一个阴谋,是共济会要借满清之手实现对中华文明的全面洗劫。明朝国营军工力量被打压后,取而代之的是以徐光启(1562-1633)等人为代表的买办势力,是他们把明朝的技术输出外邦,通过外邦孵化军工产品,然后再卖给朝廷,牟取暴利,而共济会则借助外邦力量削弱和消灭了明朝,全面劫掠了中华文明。举一个例子,也是一个情节,就是红夷大炮守辽 东。 红夷大炮,又叫红衣大炮。所谓“红夷”者,原指红毛荷兰与葡萄牙人。很多人认为红夷大炮是进口荷兰的,但明朝将所有从西方进口的火 炮都称为红夷大炮,明朝官员在这些巨炮上盖以红布,所以讹为“红衣”。还有一种说法是清朝对“夷”的避讳,因此改称红衣。 明朝从欧洲引进了11门红夷大炮。但红夷大炮发射的是实弹,主要用于舰载炮,在战船炮击敌方战船,或者炮击城墙时,可以通过实弹直接洞穿甲板或城墙。可这类火炮并不适合守城,因为当女真骑兵四面包抄时,一枚实弹只能击伤数人,可谓是金弹打鸟,得不偿失。在面对数万女真骑兵时,作用力十分有限。而辽东失守后,这些红夷大炮全被满洲铁骑俘获,用于攻明城,就发挥了超高作用。所以说,11门红夷大炮葬送辽东,应该是共济会传教士精心设计的一场阴谋。与其说明朝是被李自成起义和清兵灭亡的,不如说明朝是共济会策划灭亡的。 由于共济会传教士来华从利玛窦算起已历经40多年,深得明代中国知识和科技精髓,而女直人当时处于野蛮愚昧状态,知识水平和科技水 下信成,理解不了明九的文化科字知识又不明真相,再加传教士们各种操纵技巧,满清政府就对这些传教士言听计从了。所以,清朝建立后,在传教士们的操纵下,以编撰《四存全书》Q的名义公开将中国历代特别是明代书籍杂志档案销毁,并实行抑汉愚民政策,禁书、搞文字狱,造成辉煌的明代文明一片黑暗,文盲满天下。 当然,也有侥幸逃过销毁和删改的图书资料,但数量极小,比如埋入地下陵墓中的,遗漏民间未被收到官府的,和偏远地区的碑刻等。而一本有幸逃过销毁和删改的明代书籍《算学宝鉴》Q,则显示了明朝高超的科技文化水平。《算学宝鉴》Q是晋商数学家王文素所著,完成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全书分12本42卷,近50万字。其自成书后由于“四百年间未见各收藏家及公私书目著录,民国年间由北京图书馆于旧书肆中发现一兰格抄本而得以入藏”。 文行先生说,《算学宝鉴》Q全称《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Q,水平之高超乎想象,可谓惊为天人,远超中国历代数学水平和同期世界水平。高到什么程度呢?解高次方程的方法较英国人霍纳、意大利人鲁非尼早近300年。在解代数方程上,早于牛顿、拉夫森140多年。对于17世纪微积分创立时期出现的导数,王文素在16世纪已发现并使用。大家知道,是牛顿和莱布尼茨同时获得了一个翻译稿,才有可能出现所谓的微积分原创之争。“窥一斑而知全豹”,通过该书我们可以了解明代文明成就。文行先生在《中国是世界数学之源》Q中论证中国数学是世界数学之源及其通过印度、阿拉伯西传欧洲的路径,并提醒道,不能认为中国比西方早,而应认为西方系源自中国。笔者认为,文行先生的说法还不到位,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西方窃取自中国”。 文行先生说,北京作家王彬主编的《清代禁书总述》Q,收录了3236种被清廷禁毁的书籍。编纂四库全书时销毁的书籍总数,据统计为 13600卷。焚书总数,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余种、8万余块。除了焚毁书籍,清朝还系统性地对明代档案进行了销毁。估计不少于 1000万份明代档案被销毁,后来明代档案仅3000余件。也就是说,明代档案仅万分之三(3‰oo)流传下来,而且仅存的这3%0也是经过 系统性删改的。 王彬说,自秦始皇“焚书坑儒”以来,“至清以前将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再也没有发生过可与秦皇相比的禁书运动。随着清人入关,在长达一百五十年的时间里,在中国历史上,从顺治到乾隆,又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禁书狂潮,尤其乾隆年间的禁书运动也真可以用不绝如缕来形容。这一点,在中国的禁书史上可以说绍承秦皇而又空前绝后,无人可以相比的。禁书、笔祸、文字狱,紧紧相连,是清代禁书的最大特色。”“总结清人的禁书历史,就是这样。可以说,以禁书始,以禁书终。无论从理论、策略、方法而言,都可以说是集中国古代禁书之大成。....清人的禁书,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进行研究,都达到中国古代禁书史上的高峰。 王彬把清朝的禁书焚书说成是秦始皇禁书焚书的“绍承”是不准确的,二者目的不一样。秦始皇禁书焚书是为了大一统,为了促进中国科技文化发展;清朝禁书焚书是西方传教士主导的,共济会策划的,是为了在窃取中华文明文化成果的同时,让中国本土消灭文化文明,目的是邪恶的,而且从明朝中期基督教传教士进入明廷就开始了。需要说明的是,明清禁书焚书,也不是所有书籍资料都被销毁了,而是像先进航海资料一样,对共济会有用的送给了欧洲,对共济会没用或有碍、送欧洲后剩余、对中国有用的被销毁。 文化科学的发展是有承继性的,新科学文化的出现总是在原有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由于国家机密技术材料和高级知识只在官府,民间没有,官府的知识资料被传教士窃取转移到西方,多余的被销毁,中国后人就丧失了继续发展的基础,连学习自己祖先成就的机会都被剥夺,对自己祖先的成就也无法知道了,不仅仅是“落后”了,而且变成了“文盲”,退回到无文化无技术的原始状态。西方有人说是中国人遗忘了自己祖先的文明成果,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不是遗忘,是中国人被剥夺了学习继承祖先文明成果的机会。传教士将中华文明输送到欧洲,西欧则从原始状态一跃“站到了巨人的肩上”,站在了世界科技文化最高端。然后,西方以“师者”的身份向已经变成“文盲”的中国人传授知识”了!——这叫“乾坤大挪移”!而1930年代那个英国人“李约瑟”,是不知道这个“乾坤大挪移”,才发出了所谓的“李约瑟之问”。 这个“乾坤大挪移”,是共济会的杰作。 关于共济会,及其在劫掠中华文明,伪造西方历史中的作用,目前揭露西方伪史的团队中鲜有人提,只有何新老师指出,编造西方伪史是由共济会美第奇家族组织和资金支持的,但没有看到具体的过程。笔者认为,这个过程是由共济会安排三部分人或三个环节分工完成的:第一部分(环节)是以利玛窦、卫匡国等人为代表、派遣到中国的基督教传教士,负责从中国窃取资料送回欧洲并销毁中国档案;第二部分(环节)负责接收中国信息并把信息分发给他们信赖的人伪造西方历史,这部分是共济会的人,但目前还不清楚是哪些;第三部分(环节)是接收共济会发给他们的信息并伪造文化科学的人。这部分人又分两类,一类是接收文史信息伪造西方历史,这部分人已经明朗,即以安尼乌斯、斯卡利杰、珂雪等人为代表的基督教神职人员;另一类是接收中国科技信息并解读,占据科学、科技发明和创造位置的人,包括牛顿、哥白尼、伽利略、莱布尼茨等大批所谓的文化科技“巨人”。这三个部分(环节)中由于第二部分(环节)接收中国信息并安排伪造西方历史的共济会人员还不明朗,结果造成信息链断接,影响着大家对整个事件的认识。笔者之前曾在国际战略论坛讲解过共济会但当时对共济会的认识是不到位的,而且没有涉及它窃取中华文明成果和伪造西方文明的问题。根据目前的信息,计划重新介绍共济会并将其在劫掠中华文明,伪造西方历史中的作用揭露出来。 转载自番茄小说@用户58589025

带你真正认识郑和下西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