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二三事
(一)
明代冯梦龙《广笑府》中有一首诗《怕读书》:“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过得秋来冬又到,收拾书籍度残年。” 今年夏天读书的速度远不如从前,想起了这首戏谑的打油诗,为自己的懒惰找到了开脱的借口,当下读书行为本身受到了各种娱乐活动的冲击,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潜心读书,然而在爱读书的人眼中无论何时都是读书天。 正如张潮在《幽梦影》中提到的话:“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每个季节都有适合阅读的类型,四时之乐亦无穷也。 《阅微草堂笔记》里有一则故事,讲到读书能赋予一个人光芒。一位老学究夜行遇到他死去的朋友,故友已经成为了阴间的冥使,要去勾人的魂魄。两人同行来到一间破烂的房屋前,鬼就能判断出是文人居住的。原因是凡人在白昼营营,性灵汩没。惟睡时一念不生,元神朗澈,胸中所读之书,字字皆吐光芒,自百窍而出,其状缥缈缤纷,烂如锦绣。才学达到孔子和司马迁高度的,可以上烛霄汉,与星月争辉。次者数丈,再次者数尺,逐渐递减,极下者亦荧荧如一灯,照映户牖,人不能见,只有鬼神能看见。 读书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真正爱读书的人不以忙闲作辍。于我而言,读书要能坐得住冷板凳,不被碎片化的洪流淹没,形成自己认知和思考世界的方式。 (二)
喜欢一句古诗:“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枕边放着几本书,看倦后伴着书香入眠。宋朝诗人黄山谷有一句名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读书时才觉得没有虚度大好时光。如果你很久没读过一本书,也没有任何负罪感,说明你已经堕落了。 孩提时,我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父母不堪我每日无穷的提问,给我买了几本《十万个为什么》,那时我读过的书极少,父母知道的书也有限,大都是一些中国传统的启蒙读本。 许多人自己买的书往往将其束之高阁,总是说等有时间再看,实际上遥遥无期,可见“书非借不能读也”,在读书上,父亲的朋友给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慷慨地借给我上百册的书籍,供我选择的书变得广泛,我因此得以饱览群书。 高中时期以学业为重,学校怕耽误学生学习,明令禁止看闲书,只有高一阶段看看课外读物,之后读的书籍只有作文素材,同学之间交换着看,这是读得最认真、重复率最高的书,全方位不留死角。 读着中小学生的必读篇目长大的我,大学后立志读很多书籍,弥补之前错过的时光。我成了一个淘书的小能手,囿于资金和我节俭的性格,我买到很多物美价廉的书,淘到最便宜的书是一元一本,诸如《小窗幽记》、《幽梦影》和《声律启蒙》,我买书本着实用主义的原则,不需装帧精美,曾一度认为太精美的书籍是买椟还珠,资金都用在印刷以外的部分,如纸张和版面的设计上。 每逢假期回家时,我都会带书回家,尽管衣物已使行李箱不堪重负,我还是执意挑挑拣拣带了一小摞书和无论走到何处都不割舍的笔记本,直至行李箱被我塞得鼓鼓囊囊的,如同“孔夫子搬家”的劳顿,只是比不上他的丰赡。 如今的我不局限于读纸质书,还开拓了新领域——电子书。看电子书的好处不需要正襟危坐,不拘时间和场合,消遣的书看电子版的还可以节约资源,但依然没有使纸质版书籍绝迹,人们阅读经典作品时还是选择纸质版,这样更有质感,也可细嗅淡淡的墨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