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清朝乾嘉学派是如何产生的?有哪些成就?
文/鱼尾
导语
清朝前期,有一个非常重要、影响很大的学术流派,名为“乾嘉学派”。乾嘉学派一改宋明时期学术界抽象思辨的风格,重拾千年前汉代儒生考据学风气,大兴训诂、考订的研究之法。在当时清初思想管控、言论高压的历史环境下,清代儒生们纷纷转入书斋,去古籍的字里行间中探究学问,考据前人各种杂说,最终完成了一次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大总结。
乾嘉学派的产生(一):清初高压的思想言论环境
清朝初年,随着八旗入关、席卷宇内,满清王朝迅速平定了天下,建立起了全国范围的统治。作为一个北方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权,清朝入关,势必会遭到广大汉人或明或暗的抵抗。再加上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恶性事件,清朝统治者引起的关内士子百姓反抗情绪就变得更加激烈。在这一大背景下,清朝统治者被迫长期保持思想言论的高压态势,大兴文字狱。

例如,当时有读书人写下一句写景抒情诗“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就被清朝统治者认为是在讥讽自己没文化,而把作者抓起来杀了。再比如,明末清初在黄宗羲及其后学者等人的推动下,朴素的启蒙思想、限制君权等理论纷纷出现。而这些因素,都构成了对清朝意图建立稳固统治的极大威胁。从多尔衮到康熙到雍正,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南书房再到军机处,权力越发集中于皇帝一人。人们思考讨论的自由在这种绝对君主专制统治下势必遭到不断打压。

在这种大环境下,历来以天下为己任的读书人纷纷选择明哲保身,不敢讨论时事。于是,他们纷纷回到书斋,寄情于古籍之中,想以此忘掉外界的环境高压。
乾嘉学派的产生(二):探寻宋明亡于异族的原因,认为宋明儒学变味了
北宋亡于女真,南宋亡于蒙古,大明亡于满洲,宋明以来,汉人天下接二连三亡于异族之手。这引得当时一些读书人纷纷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宋明儒学是不是出了问题、变了味。于是,他们把目标转向了更古老的汉代儒学。
宋明两代理学大盛,儒学由对外在功业的追求转变为对内心世界的探讨。存天理、灭人欲。人欲与儒学追求出现了严重对立。这一现象引得当时一些读书人都提出疑问:儒学是不是走入了死胡同。与汉代儒生追求到异域去建功立业、帮助皇帝改革天下弊病相比,宋明两代的儒生显得更保守,不敢求新求变,也没有建功异域的勇气。儒学渐渐变成了一潭死水。

此时,重拾汉代儒学精神就成了清初一些读书人的迫切追去。到古籍中去整理汉唐兴盛的原因、探寻宋明灭亡的原因,也就成了乾嘉学派训诂考据之学的一大内容。
乾嘉学派的成就(一):总结和保存中国古代文化思想
乾嘉学派代表人物包括顾炎武、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当时大儒。在这些饱读诗书的大儒们研究下,乾嘉学派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就:中国古代许多重要的文化思想得到保存和总结。这为后世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思想提供了诸多便利。
乾嘉学派大儒们考订了成百上千种古代书籍、辨别其中真伪,整理其中学术思想。例如,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出经部432种,史部8种,子部152种。

这一时期,在史学领域,考订出了《史记索隐》《史记正义》;在地理学领域,考据出了《读史方舆纪要》《四书释地》;在考古、金石、天文、算术等领域,乾嘉学派也考订总结出了诸多学术成果。
可以说,乾嘉学派,为中国古代各种学术成就的总结和保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乾嘉学派的成就(二):严谨的治学风气
这一点不用多说,能在浩如烟海的古籍资料中整理出有价值的东西,没有严谨的治学风气是做不到的。
为写出《天下郡国利病群书》而走遍四海的顾炎武,为写出《读史方舆纪要》而遍览古代史地著作的顾祖禹……严谨的治学风气是乾嘉学派的一大突出特点。

这一严谨的治学风气,也成为继总结保存古代文化思想之后,乾嘉学派留给后世的又一宝贵财富。
结语
乾嘉学派产生于清初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在该学派的推动下,与《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近古科学巨著一样,文化思想领域也迎来一波大总结的浪潮。乾嘉学派的意义,在于承前启后之作用。他们,既为中国古代文化思想进行整理总结,更为后世研究过去、发展新学奠定学术思想基础。

本文为 鱼尾煮酒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和原作者。
欢迎点赞转发关注三连哦!我是鱼尾,历史永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