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麒元 ——《韩昌黎文集》第13讲:《答李翊书》2023年10月21日

还没读完全文,只看了第一段。说一点我的见解。
【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¹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²乎?抑³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⁴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copy自:古诗文网)
说一下对这一句的理解,【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²乎】
这句话里有一个关键的字,理解了它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这个关键的字就是“归”。
我认为,这个“归”字可不是“归属”的意思,而是“回”、“回到一开始的那个地方”。
而这句话的主语,也就是归的“主体”是“道德”。道德回到那里才称之为“归”呢?(所以说,我可不认为这句话说的是李翊的道德水准如何如何,这句话说的是一个“人世间的理”,它并不特指任何人)。那就是回归到“本初”的那个地方,也就是“道”。“道”和“道德”不可混为一谈”。“道”是高层面的,“道德”是底层面的。那么后半句的“文”呢?
后半句【况其外之文²乎】。“其外”的“其”并不是指“道德”,而是“道德”的归处,也就是“道”,“道”的“外”是“文”。
那么到这里就完了吗?没有真正的“陷阱”才刚出现。这个“陷阱”就是对“外”的理解。“外”是外表、外在吗?如果这样理解百分之一百会导致“邪”——偏离“道”。这个“外”是和“内”对应的,是对应不是分割、割裂。什么是“互为表里”?既不是这个是表,那个是里;也不是表中有里、里中有表。外就是外,内就是内;外不是外表外在,外就是道。是你能直接看到、摸到、感受到的道,但是你可未必就能理解。
所以“其外之文”其实是比“道德”更高的层面。【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²乎】“从道德(修养的提升,比如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道德约束)回归到道的本身尚且需要时间,更何况从文到道呢?”(因为文本身就是道,那么直接从文来修道其困难远不是前者能比的)
---
注意前面提到了李翊“书辞”、“下而恭”,这两个分别对照着“文”和“道德”,是对应,但“书辞不是文(是形式)”,“下而恭也不是道德(是行为)”。
而韩愈后面那句【抑³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⁴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并不是自谦,而是对自己有认知,知道自己并非是得道之人,但是觉得李翊有修道方面的根基,所以愿意把自己的心得倾囊相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