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多元和缺陷,成就《哈利·波特》的真·魔法

⚡️
6月21日,喜马拉雅将上线全球首档《哈利·波特》官方授权中文有声书,邀请听众一起开启声音里的“魔法世界”。
诞生25年,这部作品经历多种媒介改编:影视、游戏、绘画、声音......依旧生生不息,是一个值得代代传承的迷人故事。这期铥铥科幻电波,我们深度策划,再次聊聊《哈利·波特》跨越时空的魅力。
它值得传颂,因其不仅是儿童文学,还建立在对现实的深刻反思之上。
它讲述着当今时代弥足珍贵的精神:
拥抱多元与缺陷。
这是这部成长故事告诉我的事,
是人类永远需要学习的事,
也是《哈利波特》最大的魔法。

01
“边缘人”的胜利
《哈利·波特》群像刻画很精彩。
圣人、英雄皆有B面,小透明也有高光时刻,每个角色都有“边缘人”属性。
大难不死、终生遭人议论的“救世之星”,麻瓜出身、太过聪明而显得不合群的女巫,“纯血叛徒”家庭最受忽略的小儿子,
主角3人在霍格沃茨特快列车上相遇的那天,注定了这既是一部英雄传奇,也是一次“边缘人”的胜利。
「我只能说,罗恩在霍格沃茨特快列车决定坐在你的车厢里,那真是幸运的一天,哈利。」
——韦斯莱先生


哈利的最亲近的家庭:“纯血叛徒”韦斯莱。
韦斯莱先生是全作搞笑担当,中年秃顶英国公务员,热衷于收集麻瓜电线插头。
母亲是每天要照顾7个孩子的家庭主妇,却是实际上的“最强巫师”,凤凰社骨干,最终打倒伏地魔心腹贝拉特里克斯。

哈利的朋友们,海格、卢娜、纳威......
一个是混血巨人,一个是“疯姑娘”,一个是公认的胆小鬼,却是哈利战斗的坚实后盾。
「你们认为你应该有比我们更带劲的朋友。」卢娜说。
「你们就很带劲。」哈利简短地说,「当时她们谁也没在部里,她们没有跟我一起战斗。」
哈利的教父,小天狼星,阿兹卡班的囚徒。
锒铛入狱多年,逃出后在山洞里吃老鼠度日,在凤凰社活跃的日子里被迫躲在家中,但勇敢战斗至最后,如黑暗中的火种。
哈利的亲友无一不是某种程度上的异类,但在彼此眼中闪闪发光。这部作品告诉我们,不合群,也可以找到被接纳的地方。
02
接纳“不同”的勇气
《哈利·波特》最大的魔法,是接纳不同的勇气。
分院制,源自因材施教,让学生拥有归属感的初衷,最后险些成为黑暗时期党同伐异的工具,霍格沃茨就是整个巫师社会的缩影。
《哈利波特》魔法世界底层设定的原型,是15世纪兴起的猎巫运动,现实中的塞勒姆女巫案,即,人类历史上对异类群体的污名化。
麻瓜对巫师的迫害导致《国际保密法》颁布,巫师被迫躲藏起来,日渐封闭,两个群体的割裂也愈演愈烈。

无数人想打破这种现状,黑巫师因拒绝接纳多元而付出代价。
四大学院中最没存在感的赫奇帕奇,20年后突然翻红。因为我们突然发现,当格兰芬多和斯莱特林为办学理念大打出手,赫奇帕奇悠然说道:
你们不要的学生我都要。
看见每个学生的闪光,是教育者真正的姿态。被群嘲的赫奇帕奇昭示着一个道理:就算没有特长,也要守住“不作恶”的底线。
守住底线,就是守住的你平凡和善良。
03
什么让《哈利·波特》历久弥新
20年后再回首,发现《哈利·波特》用了大量篇幅呈现分类、等级和规章制度。
巫师社会有根深蒂固的“纯血优越”,纯血混血巫师哑炮麻瓜......以此类推,人分三六九等。

学校有四大学院,獾院垫底,狮院学生永远在鄙视链顶端。
学校校规森严,外面则有保密法,不准巫师被麻瓜看见,禁止滥用麻瓜物品,禁止未成年巫师在校外使用魔法......
麻瓜世界和巫师世界界线分明,魔法部入口在废旧公厕,魔法医院入口在破百货公司,体育比赛施了各种麻瓜驱逐咒,麻瓜绝对不能靠近......

没有“特殊能力”,你绝对进不了9又3/4站台,看不到破釜酒吧入口,儿时带来最多惊奇感的设定,背后却是悲剧:
两个世界的割裂,无数惨剧和牺牲。
最后,《哈利·波特》把他们一一打破。
“反派”斯莱特林的优点,是对规则的漠视。
“饭桶”赫奇帕奇的优点,是对底线的坚守。
两大“最不受欢迎”学院的特质,碰巧共同构成了《哈利·波特》贯穿始终的呼喊——所有人,都可以活在同一片天空下。
它制造了一个藏起来的魔法世界,是为了告诉我们:
有一天,巫师或许可以不必躲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