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痒,掏还是不掏?
有这么一件事儿,不做没啥感觉,只要开始做了,就根本不想停,有一次就会想无数次。
只要做过的人嘛,都会这么形容它:
舒服到不行,全身酥酥麻麻的,飘飘欲仙~
猜到是啥没?各位心中是不是已经有了答案?没错,说的就是
......掏耳屎!

掏耳朵,一时爽一直掏,一直爽
掏耳朵是一项深受很多人喜爱的活动,其舒适程度让人根本停不下来!
有没有人和小编一样,不但喜欢自己掏,还喜欢看别人掏耳朵,可谓是爱得深沉,爱得痴迷!

很多人觉得耳屎掏的越干净越好,隔三差五给耳朵“搞卫生”,特别是痒的时候,更是要拿小拇指,挖耳勺捅一捅。
其实,真没必要。
耳屎,并非一无是处。

耳屎,医学上称为耵聍[dīng níng],是一种混合了污垢、灰尘和皮屑的物质,其分泌对耳朵有清洁和保护作用。
大部分人的耵聍是干性的,也有的人耵聍如粘稠的油脂,俗称“油耳”、“稀耳”。
干的耵聍是比较干燥酥脆的薄薄干痂,颜色呈现浅黄色;油的耵聍则因为油脂分泌比较旺盛,呈现为黏稠油状的蜡黄色或黄褐色。
耵聍是油还是干,和遗传相关,不是啥疾病。

甭管它是干的,还是湿的,好耵聍都默默保护着你,耵聍具有以下作用:
润滑,减少干燥引起的耳痒;
保护外耳道皮肤;
防噪,保护鼓膜不被震坏;
黏附外物(如尘埃、小虫等)
看到这里,小编默默抽回掏耳屎的小手:如此优秀的耳屎,不掏真的不会堵吗?


弗洛伊德曾言:所有的排泄都能给人带来快感。采耳也不例外。
掏出来的耳垢越大,有的人就越满足。
那这种快感和过瘾,是怎么被制造出来的呢?
当我们挖耳朵时,会对外耳道内的神经末梢产生刺激。继而,感觉神经末梢会把这种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促进大脑多巴胺的分泌,便使人产生了“爽“的感觉,使人在酥痒和紧张之后获得享受与放松。


耳屎那么强大,当然不会干这种事,它会选择自己走。
我们的耳朵有很厉害的“自洁”功能,在我们咀嚼、张口等运动,睡觉或头位的改变,耳屎会随着重力的变化慢慢往外走。
所以,如果没有出现耳朵不舒服或者听力下降的情况,我们不需要掏耳朵,更不用担心耳屎会把耳朵堵住。


如果觉得耳朵痒,可以洗干净手在耳廓或者外耳道轻抠两下。实在奇痒无比,最好去医院就医。
常见“耳痒”的原因
注意第二点和第四点
▽
不良的生活习惯
比如辛辣的饮食或者频繁熬夜。
不良的掏耳习惯
有人习惯把耳屎挖得太干净,但这反而更易使外界的有害物质进入耳朵,同时也会导致外耳道干燥,从而引发耳朵瘙痒。
外耳道炎或外耳道湿疹
一旦外耳道进水,外耳道皮肤潮湿,加上不良的掏耳习惯损伤外耳道皮肤后,容易导致外耳道发炎,出现耳内闷胀、疼痛等不适感。
过敏
过敏性疾病发作,有时也会引起外耳道瘙痒。
螨虫
如果螨虫跑到了耳朵里,也会觉得耳朵痒。

选择合适的工具
手指头、棉棒就算了,还有些狠人直接用牙签、火柴棍、发夹去掏耳朵,这种时候,只能点一首梁静茹的《勇气》送给他们。不当的工具不但损害耳朵,还会将耳屎推进耳道更深处。

可以用前端略为柔软有弹性的工具,比如用酒精消毒的细头棉签,或者前端是硅胶材质的挖耳勺。
器具消毒每次使用前都最好用酒精湿巾对器具消毒。
注意力度不要太深入,轻轻在外耳道转动即可,耳朵再朝下,让耳屎自己掉出来。
降低频率每周最多掏一次,避免形成习惯。
及时就医
如果发现自己的耳屎很大很硬,甚至影响听力了,不要自己硬掏出来,一定立即就医,由医生用专门的滴耳剂软化耳屎后再清理。
对症治疗
掏完耳朵后,如果发现外耳道有分泌物,出现灼热感、剧烈疼痛等症状,可能是外耳道发炎,也要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不同类型炎症选择不同治疗方法,比如局限性外耳道炎,可局部涂抹鱼石脂软膏;弥漫性外耳道炎,可全身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等。
还有人习惯去街边的采耳店,但这也同样有风险。
不少街边采耳工具存在重复使用、清洁卫生不达标的问题,很容易造成外耳道真菌感染,出现耳部瘙痒、耳闷、耳痛等症状,还易感染传染性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