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语言技巧

2022-05-25 12:02 作者:AI真有趣  | 我要投稿

                                第六课、句调

[1]知识储备

        句调是指在朗读语句时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这种变化贯穿于整个句子,但常常在句末表现得特别明显。句调是有感而发的,不同的情感要用相应的语调来表现。

[2]学习目标

        掌握不同的句调。

[3]学习方法

        句调升降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1)平调(用“→”表示)

        句子语势平直舒缓,没有明显的高低变化。一般多用在叙述、说明或迟疑、思索、冷淡、追忆等感情的句子里。

        例如:

        (1.1)这一切都是原始生命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说明)

        (1.2)记得我十三岁时,和母亲住在法国东南部的耐斯城。(→)(叙述)

        (2)升调(用“↑”表示)

        句子语势先低后高,句末明显上扬。一般用于疑问、反问、惊讶等语气的句子。

        例如:

        (2.1)啊,你说谁?(↑)(疑问)

        (2.2)难道我们班就甘心落后吗?(↑)(反问)

        (3)降调(用“↓”表示)

        句子语势先高后低,句末明显下降。多用在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中,表示肯定、坚决、感叹或请求等感情。

        例如:

        (3.1)王木匠可真是一把好手啊!(↓)(感叹)

        (3.2)交给我们吧!(↓)(请求)

        (4)曲调(用“~”)表示

        全句语调的高低有曲折变化。朗读时语调先降后升,或先升后降,把句子中某些特殊的音节特别加重、加高或拖长,形成一种降曲折的变化。一般用来表示含蓄、讽刺、反语等复杂的感情。

        例如:

        (4.1)是什么东西!(~)(讽刺)

        (4.2)是我的错,你没错!(~)(反语)

                                第七课、停连

[1]知识储备

        在朗读中,语言的层次之间、段落之间、语句之间、词组或词之间,有声语言总有休止、中断的地方,实践有长有短,都属于停顿的范围。那些不休止、中断的地方,特别是文字稿件中有标点符号而不休止、不中断的地方,就是连接。停顿和连接都是有声语言行进中显示语意、抒发感情的方法。无论停或连,都是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要求,而不是任意的。

[2]学习目标

        让学生了解停连对于语言表达的重要性,使学生掌握停连这种表达技巧。

[3]学习方法

        (1)表示停连的符号

        |(或者△)挫号:停顿时间很短,不换气,表示把词或短语分开,通常用在句子中没有标点的地方。

       II(或者^) 停顿号:停顿时间稍长。不论有无标点符号均可用。若用于有标点符号处,表示的停顿时间再长些。

        间歇号:停顿时间更长,可换气,一般用于层次、段落之间。

        连续号:只用于有标点符号的地方,表示缩短停顿时间,连起来读。

        —延长号:可用于任何词、词组、句、段落之后,表示声音的延长。

        (2)停连的方式

        (2.1)扬停

        这种方式一般在未完成句中,也就是在句中无标点之处,或一个意思还没有说完而中间有需要停顿的地方。它的特点是停顿时间较短,停时声停但是气不断、意不断,停之前的声音或稍上扬或平拉开,停之后的声音或缓起或突起。

        (2.2)落停

        这种方式一般用在完成句中,也就是一个完整的意思讲完之后。它的特点是停顿时间相对较长,句尾声音顺势而落,或急收或缓收,或强收弱收,都要停住,不能失去控制。落停要求声音随着内容的需要进行。

        (2.3)直连

        这种方式一般以后标点符号而内容有联系比较紧密的地方,它的特点是顺势连带,不漏接点。有时甚至不用换气,只用胸中的余气就可以了。

        (2.4)曲连

        这种停连方式的感觉是似停非停,达到声断意连,环环向前的效果,适合于一句话或一段话中的连接,也用于没有标点符号而内容有需要有所区分的地方。

                          第八课、重音

[1]知识储备

        在朗诵中,为了表达语句意思,揭示语句本质,传达语句目的而突出、强调的重点词语称谓语句的重音。重音有以下几个作用:可以使语句的意思更准确;可以使语句的目的更明确;可以使语句所表达的态度更明确;可以使语句所体现的感情更生动;可以使语句的逻辑关系更清楚。

[2]学习目标

        使学生能确定语句重音,并在有声语言中较好地表达出来。

[3]学习方法

        语句重音可以分为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

        (1)语法重音

        语法重音是根据句子结构而确定的重音。一般来说,短句里的谓语,句子中的定语、状语、补语,句子中的疑问代词、指示代词等都要读重音。

        例如:

        (1.1)太阳来了。

        (1.2)他脸上流露出一种痛苦的表情。

        (1.3)他们正在紧张愉快地工作着。

         (1.4)你很聪明,你的作文写得非常感人……

          (1.5)有这样一个故事。

        (2)强调重音

        强调重音是为了有意突出某种特殊的表达需要或思想感情而确定的重音。强调重音常常由说话人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表情达意的需要确定。由于表达目的不同,强调重音也就会落在不同的词语上,所揭示的含义也就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

        例如:

        (2.1)知道你会这样做的。(别人不知道)

        (2.2)我知道会这样做的。(别人不会)

         (2.3)我知道你会这样做的。(你不会那样)

                        第九课、情景再现

[1]知识储备

        情景再现指的是以稿件提供的材料为原型,使稿件中的人物、事情、情节、场面、景物、情绪等在朗读者脑海里不断浮现,形成连续活动的画面,并不断引发相应的态度、感情的过程。情景再现的定义中,有三个关键点:感受、想象、表达。感受是基础,想象是桥梁,表达是实现。换句话说,我们要掌握情景再现这一有声语言的表达技巧,需要获得三种力:感受力、想象力、表达力。

[2]学习目标

        使学生全面把握情景再现的内涵,善于根据语言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加强感受力,提高表现力。

[3]学习方法

        我们怎样才能实行情景再现呢?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理清头绪

        我们头脑里连续的活动画面开头是什么?接下去是怎么变化的?以后又怎样发展?结果是怎样的?哪里是重点的特写镜头?这些要心中有数。

        (2)设身处地

        要把稿件所叙述、描述的一切,当做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进入具体的事件、场面中去,置身其中。设身处地主要是获得现场感,产生“我就在”的感觉。

        (3)触动生情

        触动生情是情景再现的核心。朗读中特别强调积极的反应,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一个具体的“景”的刺激,会马上引起我们所谓的“情”,而又完全符合稿件的要求。

        (4)现身说法

        朗读者在头脑中再现了稿件中的情景,经过自己的消化、加工,使受众产生某种情景的再现,从中受到感染。

                          第十课、对象感

[1] 知识储备

        对象感就是朗读者必须设想和感觉到对象的存在和对象感的反应,必须从感觉上意识到听众的心理、要求、愿望、情绪等,并由此而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处于运动状态。

[2]  学习目标

        通过对象感的学习和训练,使朗读者运用对象感来使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并在朗读中感受到受众的存在。

[3]  学习方法

        如何把握对象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对象的设想,需从“质” 和“量”两方面去进行。质的方面是最根本的,如环境、气氛、心理、素养等,有关对象的个性要求;量的方面是指性别、年龄、职业、人数等,有关对象的一般情况。

        (2)我们所设想的对象应该稳定统一。就某篇稿件来说,我们所设想的具体对象应该该是稳定的、统一的。

        (3)为了获得对象感,为了使设想的对象具体有依据,要尽可能多地熟知个中对象的情况,丰富生活体验。

                          第十一课、内在语

[1]知识储备

        内在语,是指在那些朗读中文章的语言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没有完全显露出的语句关系和本质。生活中常说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和表演专业中的“潜台词”实际上都是内在语。

[2]学习目标

        了解和掌握内在语。

[3]学习方法

        内在语有六种类型:

        (1)发语性内在语

        发语性内在语,就是在呼号、节目、稿件、层次、段落、语句之前,加上适当的词语,用于“带发”出稿件原来的开头。

        例如:

        (青年朋友,俗话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寓意性内在语

        寓意性内在语是稿件文字的“弦外之音”,是隐含在语句深层的内在含义,是结合上下文语言环境挖掘出来的语句本质和语句目的。

        (3)关联性内在语

        关联性内在语是指那些没有用文字表示出来的语句关系,具体地说,就是那些体现语句逻辑关系和语法意义的隐含性关联词以及关联词短语。

        例如:

        她打了一个寒颤,(虽然)风又掀起她的衣襟,(但是)这次她没有去拉。

        (4)回味性内在语

        俗话说“语已尽,情尚存”“言已尽,意无穷”,上文结束,不管是漾形缓收,还是戛然而止,都要让人产生回味感。回味性内在语一般用于段落、层次,特别是全文的结尾处。大体上由四种形式:寓意式回味、反问式回味、意境式回味、线索式回味。

        例如:

        (4.1)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寓意式回味)

        (4.2)听众朋友,您说对吗?(反问式回味)

        (4.3)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意境式回味)

        (4.4)桌上的钟表滴滴答答地走着……(线索式回味)

        (5)揭示性内在语

        揭示性内在语也是用于语句、段落、层次之间,是为了解决上下语气衔接的问题,但它不是以关联词或短语的形式出现的,而且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特别是那些文气不通、前后句转换突兀、语气不好衔接的地方,设计一个恰当的提示性内在语就能使语句更自然过渡。它的形式有设问呼应、提示关注、表现情态、展示过程、感叹强调等。

        例如:

        (5.1)这是什么?这是高科技。

        (5.2)一进家门,就闻到扑鼻的香味儿,我赶紧朝厨房跑去。

        (6)反语性内在语

        反语性内在语直接体现了语句表层意义与深层内在含义的对立关系或对比关系。

        

        

        


        

语言技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