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谣言——袁崇焕一炮打死努尔哈赤
原文章来源:百家号
原作者:钱眼看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袁崇焕击毙努尔哈赤”这个说法到底是啥时候出现的,我还真不知道,头一次听说这个说法,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电视连续剧《袁崇焕》。

之后,金庸老师在《袁崇焕评传》中说努尔哈赤是在宁远之战中受到重伤而死。
阎崇年老师在《正说清朝十二帝》是这么说的。原文是:
……后金将领持刀驱兵向前,快到城下,畏炮又退。有史料记载:城上西洋大炮击中黄龙幕,伤一大头目,用红布包裹,官兵抬去,放声大哭。对上述史料,清史界有不同见解。有学者认为:这个“大头目”就是天命汗努尔哈赤……
看清楚,阎崇年老师在这一段里说的是“伤一大头目”。
但是,原始资料《明熹宗实录》关于“用红布包裹,官兵抬去,放声大哭”这事是这样记载的:
“丙子经略高第报:奴贼攻宁远,炮毙一大头目,用红布包裹。众贼抬去,放声大哭。”
众所周知,努尔哈赤是在宁远之战后八个月才死的,到底是病死,还是旧伤发作而死,还是铅球中毒而死,不知道,反正不是当场就死。
所以,高第的这段话里“炮毙一大头目”肯定是不能被某些历史发明家拿来证明袁崇焕打伤努尔哈赤并导致努尔哈赤八个月后死亡的。于是,不知道中间过程是什么,反正网络上我们能搜索到的,是“伤一大头目”,然后那些历史发明家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说这个“大头目”就是努尔哈赤本人。
高第的原文里骂大清的官兵为“众贼”,可能阎崇年老师把“众贼”写成“官兵”,如果仅仅是这样,小编我倒也认了,可这明明是“炮毙一大头目”,如今却成了“伤一大头目”,对这种篡改历史的行为,我只有两个字——无语。
有道是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把袁崇焕捧为“民族英雄”的阎崇年老师只需要把“炮毙”改成“伤”,就可以硬说这个所谓的“大头目”是野猪皮本人,而一个叫迪迪AR的袁黑却是翻了无数史料,也是巧合,他声称“没事乱翻《四库全书》,看到有关明朝的史料就随便点进去看两眼,居然看到了这个东西。真是意外收获”:附图:网友“迪迪AR”搜索到的史料

图中划线部分:“我兵先是以红夷将军灭虏炮、鸟铳、追风?箭打死夷贼数万。奴酋大头目长孙哈兔打死落马,用红布包裹,众贼抬去,放声大哭而去”。
得亏迪迪AR道友的努力,我们才知道这个被炮毙的“大头目”被明方称为“长孙哈兔”。在明朝,许多少民的名字译音都不准确,比如努尔哈赤的祖宗猛哥贴木尔的译音叫“孟特穆”。不知道“长孙哈兔”这个名字是不是大头目名字的准确译音,但有件事可以确定,那就是当时明方肯定知道这个大头目不是努尔哈赤。
现在,“袁崇焕击毙努尔哈赤”这个历史已经发明出来了,人们一提起袁崇焕,就哭着喊着说他“炮毙努尔哈赤”,全不管努尔哈赤是在宁远之战后八个月才死的。于是,宁远城头的一发炮弹,发射后在空中飞行了八个月,才将努尔哈赤击毙——这是炮弹吗?这是西昆仑散人陆压道人的钉头七箭书。所以,袁崇焕是陆压道人的关门弟子。
1626年农历八月十一日午时,后金国主努尔哈赤乘船叆鸡堡,距离沈阳城仅四十里,但他的人生之路却在此地终止,终年六十八岁。
历史上宁远之战爆发于天启六年正月,努尔哈赤指挥后金军在宁远之战中,把觉华岛上明军7000余名和商民7000余丁口全部杀戮;粮料8万余石和船2000余艘都被后金军焚烧;主岛作为明朝关外的后勤基地也被后金军摧毁。二月份就跑回沈阳与毛文龙激战;三月努尔哈赤远征辽北去打林丹汗,长途跋涉千余里,比宁远之战的作战范围还要大、历时也更长;五月的时候努尔哈赤又一路狂奔返回辽阳,再次和攻入辽中平原的毛文龙激战。
努尔哈赤患病是在七月底,他于是前往清河温泉进行疗养。八月初,努尔哈赤病重,于是他打算乘船返回沈阳,结果死于半路上。假如努尔哈赤在宁远城下身负重伤,以当时的医疗条件,根本熬不到八月,更何况在此期间,努尔哈赤还连续参与了许多远征。当年五月,毛文龙进攻鞍山,后方吃紧,这才回师沈阳。六月,蒙古科尔沁部的鄂巴洪台吉来朝,他亲自“出郭迎十里”,全不像“重伤”之人。
如果努尔哈赤确实身负重伤,这当然是袁崇焕的特大功劳,也是明军的重大胜利,不仅袁崇焕本人,而且朝廷上下、文武百官都将对此事大书特书,以便激励军民的士气。但是,无论是袁崇焕本人报告宁远大捷的折奏,还是朝廷表彰袁崇焕的圣旨抑或朝臣祝贺袁崇焕宁远大捷的奏疏,其中都只字不提努尔哈赤受伤之事,显然是后人附会之说。无论是袁崇焕,还是兵部尚书王永光,在向皇帝上奏的奏折中,都没有提到重伤努尔哈赤。
那么努尔哈赤到底是怎么死的呢?其实,明朝、朝鲜方面已经给我们留下了确切的原因。
努尔哈赤死后,袁崇焕给大明朝廷打过正式报告:“老汗发痈而死”,而大明朝廷向辽东巡抚袁崇焕核实以后,作出地最终结论也是:“天心厌乱,故诛老奴。”也就是说,努尔哈赤是因疽而亡的。
明朝御史汪若极也在奏折中说:“奴焰大挫,一旦疽发,而伏天诛矣”。明朝书生沈国元根据当时明朝官方的邸钞公奏写了一本书,名叫《两朝从信录》。在这书中写道,“本年初十日,老奴酋疽发背死”。“老奴酋”指的就是努尔哈赤,可见当时的明朝官方都认定,努尔哈赤是因患疽而死的。
所谓“疽”就是毒疮,历史上有不少名人是因此而死的。比如三国时期的曹休,在石亭之战后“惶恐之甚,气忧成病,到洛阳,疽发背而死”。再比如北宋名将狄青,“疽发髭,卒”。在古代这种疾病很难治愈,努尔哈赤也患上此病。
朝鲜方面也留下了不少这样的记载,“奴酋七月得肉毒病,沐浴于辽东温泉,而病势渐重,回向沈阳之际,中路而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