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毅 中医基础 藏象之脾系统 六 肝系统 一
胃火症状
面红、舌红、苔黄、脉数
口渴、小便黄、大便干
口角烂、口臭、嗳气、呃逆
恶心、呕吐、清谷善饥
你注意啊,这是胃火的第一组症状。还有第二组,这个一般是影响胃腹本身的受纳腐熟功能跟通降功能,还有第二组是牵涉到经络的,经络没讲,但我前面也略略提了一下,胃经,上到叫阳明经,阳明经走面部,走口腔,还有走牙龈。
胃火症状
牙龈肿痛、口疮
所以你这里来一个,牙龈肿痛,然后口疮。你分清啊,口疮和舌疮不同,舌疮是偏心的,口腔黏膜那个是偏胃的,那你说有的人舌也有口腔黏膜也有那心胃都有了。
齿衄、痤疮
还有齿衄,出牙血。面部,青春痘,痤疮啊,但注意啊,现代人火气不够啊,你不要一见青春痘啊就以为是火,青春痘有个前提,红肿热痛,有脓,脓是黄色的,你假如那个青春痘有点发暗,脓不明显,不见得是火,所以不要一看青春痘就学人家去喝凉茶。有些人体质不太好,我觉得最多七成是火三成可能是虚。还得看,我这个讲的是急性的,现在很多人是慢性口腔…西医叫口腔溃疡,慢性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的,这个未必是实火,那就是虚火多见,那虚火又麻烦啦,以前的虚火只是说阴虚火旺,现在火神派出来又多了个阳虚阳火。至少两种可能,我个人体会,慢性口腔溃疡阳虚阳火的多,底阴虚火,尤其在广东,广东阴虚的人不多,湿热,湿那么重的地方很难阴虚的。
胃的生理特性
主通降
喜润恶燥
好,往下,喜润恶燥。喜润恶燥刚才讲了啊,甲乙丙丁那里,胃为阳土,向阳的干燥的高坡的土,难以生长万物,所以喜欢湿润,不喜欢干燥。
喜润恶燥
指胃当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于受纳、腐熟。
我刚刚讲的,脾阴虚少见,但是胃阴虚多见,换句话来讲,治疗胃的病经常会加些养阴药。这里面提一下,清胃火最够力的药物,是最不好吃的,黄连,黄连既清心火也清胃火,但可能对广东人来讲太苦寒了,因为容易伤脾。还有一个石膏,稍微湿重一点的可能是芦根,芦根是清胃火,但是它那个寒性没那么大,其实像广东人这种土气薄药还是尽量少清,你用另外的方法,把它拉下来,降,清只是稍稍帮一下,降下来比较好,你不是下半身火不够吗,刚好把它拉下来。
好,喜润恶燥,治疗胃病,但你注意啊,这个也是前提,看他有胃阴虚的表现你才好加滋阴药,没有也不加。
胃气
好,那回到这里了,胃气为什么会专门拿出来讨论呢,因为中医有句话叫做: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那么这里变成了,从这句话一出来之后这个胃气就多了很多衍生意义。
胃气
胃功能、消化吸收功能、水谷之气,正气。
我们先看原义,原义一样,脏腑之气,比如说就代表胃功能,比如说胃气虚,基本上就是胃功能减退,这是狭义的。另外一个略为广义的就是整个消化吸收功能,包括脾胃小肠的整个消化吸收功能都叫胃气,那么比如说一个久病病重病人,你看他消化功能还行,那么这个人的病不算太难治,至少水谷精微还能进去还能化生气血,还能对抗病邪,但假如久病重病病人整个消化功能完了,那可能就麻烦,这里有点接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但是它有个更大的概念是人体的正气,那个概念就比刚才那个人体的消化功能就更大了。另外还有一种用法就是,你们以后学脉象的时候把脉,一把叫做….它有三个概念叫做胃神根,比如说有胃气,有神,有根,那么这个胃气大概是柔和有力,不快不慢节律比较整齐,叫做有胃气,那么这种有胃气我觉得好像跟刚才那个正气好像差不多,只是我通过把脉来把出我体内正气是足的,没有太大偏差。所以到底这个胃气,在你看书的时候,是表达哪种意思?你看前后文,看她的语境,是啊到底表达的是什么。
所以久病,重病病人中医是很注重消化功能的强弱,古代名医我看他们很多方,有意无意很多都是围绕中焦做文章的,以后你们学比如学仲景的方,你发现六经辨症从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一直下来很多药物,至少里面都有中焦的药物,那么其中一个意思肯定有保护胃气的意思在里面,当然它可能还有其他作用,保护胃气是基本功能。
胃功能失调
好,胃功能失调。我前面讲的,我不可能把胃的所有的临床表现都讲出来,那么胃功能失调除了胃气虚胃阴虚胃火还有一个是食滞,我那个食滞不是讲刚才脾气虚对不对,要讲零食吃多了,是啊,偶尔一餐吃多了,那就叫食滞,那就简单,山楂麦芽糖,假如你说我山楂麦芽还是不行,撑得太厉害了,那就更简单了,用制大黄吧,泻下就完了嘛,泻出来就完了。你说我还是撑得厉害,大黄也来不及了,那就吐出来,是啊,涌吐药,中药有涌吐药,一喝下去马上就呕出来,那就痛快啦,那你就衡量了,吞下去难受还是撑得难受啊。
胃功能失调
口臭,脘腹胀闷或疼痛,大便秘结,或嗳气酸腐,恶心,呕吐,呃逆等。
那吐出来难受,你能耐受那撑就撑呗,因为那种辨症很容易,它完全有个病史告诉你,所以病人一来:“我吃多撑,吃饱了撑着。”那就不需要你辨症了。
现在还有一个要注意的,现代人是吃得过饱,吃得过饱有一个麻烦的哦,你注意啊,你看这个坤卦,土质疏松才能生长万物,你一塞满了它不是坤了,他体内的气压根就不流通,他怎么运化?一部运化,首先就不能化生气血,他就虚了,不能运化水液,水湿痰饮,他就胖了。所以说前面有同学问我,虚胖,他这样来的,经常吃多了,又不运动,是啊,没有反馈性的刺激脾胃,消化功能。
脾与胃相表里
这个功能简单了,还是回到前面,凡相表里的,经络相通,功能配合。这个功能配合太直接了,序在旁边,那我们过一遍。

第一个,纳运协调,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应该说纳是前提,复习一下,胃主受纳,纳这之后是受纳腐熟,初步消化,下到小肠,小肠受盛化物分清别浊,清的那部分脾把它运走,那你有东西下纳,脾才有东西运。但是你说反过来呢,脾把东西运走了,腾出位置来,胃才能继续受纳。所以刚才虽然我们分的时候说胃气虚,脾气虚分得很清楚,其实临床上脾胃同病的机会挺大的,是啊,你没东西纳进来,我没东西运,或者是我没运走,你就纳不进来。
下来,升降相因。那就在中焦了哦。

上次我们讲了,肝,肺,肝主升肺主降。讲肺主一身之气的时候讲过,这是外围的升降,现在中间脾胃,脾主升,胃主降,再加上上次讲啦,还有四条轴,那么它就更像,好像那个车轮的一个轮轴一样,也就来一句啦:
脾胃为气机
升降为枢纽
脾胃为气结升降的枢纽,你注意这个枢纽的作用它可以是自身的枢纽。比如说,脾不升的时候,你看看它本身内部有没有转动,比如说刚才的补中益气汤,你假如觉得脾不升,你用下去你觉得好像不太够力,你在这里加一点点点降胃的药物,反而可能转起来。但你注意比重啊,你不能降大于升,还是升大于降,它可以是形成一个内部的转,还有一个是帮助他人的转,比如我刚刚讲的问题,升不了我可以用脾升,帮助他。肺降不下来我可以用降胃,帮助他,但是说老实话这种帮助好像这个力…你想想啊,你说脾帮助肝升容易还是肝帮助脾升容易?感觉上应该外围的更容易,从物理学角度力距长啊。肝升帮助脾升,肺降帮助胃降,似乎是更容易。你注意啊,刚才的补中益气汤,里面那个柴胡,他就不是升脾胃的,他升肝的,其实隐隐约约他意思是肝升帮助脾胃升。
然后是燥湿相济。脾为阴土喜燥恶湿,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这两者我觉得是脾帮助胃更多。那你注意啊,脾能够运化水湿,前提是运化功能好,水湿四布,其中一个布就布到胃,胃就有津液了。所以前面有同学问过我,人可不可以,那个阴阳两虚怎么表现呢。阴阳两虚它可以表现比如冬天怕冷夏天怕热,这是第一种。全身冷,四肢…五心烦热是一种,不同脏腑寒热是一种,这就有了。比如说脾阳虚兼胃阴虚,可以同时出现。比如像什么的呢,刚才讲的消化系统功能减退,腹胀纳呆便溏,喜温喜暗,但是有的病人往往有点烧心感,烧心感是内部的灼热感,你刚刚讲那个喜温喜暗是外部的感觉,这种往往是脾阳虚导致胃阴虚,它的机理就是脾阳虚不能运化水液。脾本身水多了,但水去不到胃,胃少了,这就是燥湿不相济。
下一个,肝系统。
肝系统
肝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胁之内。

跟胆相表里,直接在结构就连在一起了。好,我们直接讲生理功能。
肝的生理功能
主疏泄
第一个是主疏泄,解释一下那个名称有点抽象。
主疏泄
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作用。
疏是疏通,泄是发泄。那疏通发泄什么呢,疏通发泄气,讲的明白一点大概就让体内的气的运行保持流行通畅。那么这个功能为什么会到肝呢,感觉上那跟解剖上那个肝脏关联不大,但跟肝经循行有关联,关联性最大的是什么呢,五行。五行属木,你看木的特征,生发舒展,条达舒畅,实际上是木之象,把具有木的特征的功能,归到了肝这个标签里面去。你肝主疏泄这个功能,不是内经时代出现的,元代,朱丹溪。

朱丹溪提出来的,所以应该是比…肝藏血的功能比较早,那个是跟结构的肝有关。
所以你看我刚才讲的,中医很多藏象的来源它是先有结构,然后其他功能是慢慢慢慢丰富,这个(木象)也很明白也是。那具有木的特征,生发舒展条达舒畅,所以它这个作用就是调畅气机,让气的运行保持流畅。问题学元气论我们学过,人体所有物质都是由气具而成,还有当你一具成有形的物质就属阴了,阴主静,而它的原生态的气在人体,气是运动性很强的精微物质,它动的,所以你所有静的物质需要游走需要动,靠气的推动。
那所以,调畅气机就是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还有脾胃升降,脾胃升降看太极图已经看出来一部分,促进胆汁分泌排泄,胆汁还是液体,然后还有一个调畅情志。为什么调畅情志?讲到具体内容再说。
好,把它的功能分解一下,大概是这样,最基础的功能就是这一个,调畅气机,让气的运行保持流畅。但要注意,那刚才讲了,木主生发,其实,除了调畅气机,它还有一个潜台词,气的运行方向是向上的,木是生发的。
好,生理状态假如肝疏泄功能好,气机就运转,气机一运转,至少下来的系列功能是正常的。我们先不讲生理,直接跳到病理,假如调畅气机功能有问题,无非两种可能,一个是气到运行慢,一个是气的运行快。气的运行慢了,其实除了慢还有一个意思是升不上去,这个叫做肝气郁结,假如气的运行快了,实际上是升得太厉害,气属阳,中医叫做肝火上炎。
(文稿根据潘毅老师上课视频整理,感谢潘毅老师,如有疑问烦请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