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体系研究 第二章

中国特色民族教育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
理论来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本质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核心是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民族区域自治。
1.平等是基石,没有平等,就没有真正的团结。入学机会,照顾政策,民族学院,内地西藏班与新疆高中班,双语教育,多元文化课程等。
2.民族教育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深化民族教育。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将民族理论与政策作为民族学校的必修政治理论课、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3.民族平等与团结的前提是不断发展生产力,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民族工作的根本宗旨)。给予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特殊支持、实施对口支援。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结合、国家的统一性与中央的统一领导是前提、聚居的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是核心、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聚居的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的主体。民族地区可以根据民族特点与地区特点采取灵活、有效的措施发展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制定本地方教育发展规划、建立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民族教育的发展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教育公平与维护民族团结。
科学总结:
我国民族教育政策与实践经验。
民族教育的管理政策:建立管理机构(教育部民族教育司、民宗委)、民族自治地方自主发展民族教育、加强对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
民族教育的课程政策:使用本民族语言教学与双语教学、民族文字教材建设。
民族教育的经费政策:以财政拨款为主、设立少数民族教育专项补助费(民族八省区+四川、海南)、民族教育补助转款的使用范围(民族八省区)、多渠道增加民族教育经费投入。
民族教育的教师政策:规划培养少数民族师资并发展师范教育、提高民族地区教师待遇、加强在职教师培训工作、内地多形式支持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
民族教育的学生政策:放宽录取标准、使用本民族语言参加入学考试、给予少数民族学生生活方面的优待、为少数民族学生举办民族班、开办内地西藏班与新疆高中班、采取定向分配的政策(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
经验借鉴: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班克斯)、教育机会均等理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费孝通)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
源于文化多元主义理论(多元共存)。20C70S,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开始出现,美国的班克斯形成了系统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为我国双语教育理论与多元文化课程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可以参考与借鉴的地方。
教育机会均等理论:
源于柏拉图《理想国》的大众接受平等的教育的思想。 美国的詹姆斯科尔曼报告《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提出了五种不均等的界说。瑞典的托尔斯顿胡森把教育机会均等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美国的詹克斯提出“补偿教育凭证制度”。
教育机会均等理论是在不断追求教育权利平等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把社会公平问题延伸到教育领域。这对我国民族教育发展采取特殊性政策与优惠性政策具有影响。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
1988年,中国的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思想。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影响了我国民族教育中多元文化课程的发展,推进了我国双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陈达云著. 中国特色民族教育理论体系研究.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7.09:29—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