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关于学术图片处理的一些标准



具体细节大家自行阅读官网内容,不懂就发邮件问编辑是否可以修改处理图片。
任何数字处理技术(应用于全图的除外)都需要在方法(Methods)或补充信息(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中解释说明,大家注意。同时,作者应在补充信息的附加表格中详细说明用于数据处理的仪器设置和软件操作(处理得越少,对作者、审稿人和读者来说就越方便)。
投稿的图像标准
与手稿一起提交待审的图像只能做最低限度的处理(如在显微照片中添加箭头)。作者要注意保存未处理的数据和元数据文件供编辑评估稿件之用,否则审稿进程可能被拖延。终审提交的数字化图像必须保证高质量,分辨率至少为色彩300 像素、灰度600像素、线条1200像素。
对于某些实验、领域和技术来说,一定程度的图像处理不可避免,但最终获得的图像必须正确表示原始数据且符合道德标准。以下准则可以帮助大家在图像处理的基础上准确展示数据:
作者应列出所有使用过的图像采集工具和图像处理软件包,并在方法中记录关键的图像收集设置和处理操作。
在不同时间或不同地点收集的数据不应合并于同一图像中,除非所得图像来自于时间平均数据或延时序列;如果必须并置图像,应在图中明确划分边界,并在图例中说明。
避免使用修补工具(如Photoshop中的克隆和修复工具)或任何故意掩盖图像操作的功能。
改变亮度和对比度等处理只能均匀应用于整个图像(并同时应用于对照组),不应调整对比度以抹除数据;避免过度操作(如以牺牲其它区域为代价突出图像中的某个区域或有偏向性地设置阈值)。
提交修改后的最终数据时作者可能会被要求提交原始的、未经处理的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