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基础001】论文图表解读(1)——折线图
背景介绍
做科研离不开阅读文献,对科研小白来说,怎么读文献一直是一道难关。很多人刚接触科研时,就会接到“多读文献”的命令,可是导师又不教怎么读,然后就自己闷头读文献,读来读去也没读出个所以然。
读文献既要讲方法,也要讲基础。对医学专业的来说,给你一篇化学或者数学的文献,你又能理解多少呢?
我们平时读的文献,大部分还是以研究型为主,对中文文章,图表结合的多,比较看重文字,而SCI论文,更多是以图说话,因为图片更加直观。图片是SCI论文中结果呈现的主要形式,很多人刚开始读文献,可能不重视看图,从头至尾把文字读个遍,结果搞得自己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种研究型的文章,再读完摘要之后,要先看图,大致了解作者都做了哪些工作,每组图要证明的是什么问题,然后再读文字的内容。
可是,没有文献基础,看到图连是什么类型的图都不知道,又怎么能知道作者要表达什么呢?
这个系列,一起来学习文献里那些常见图都代表什么意思。
从最常见的折线图开始:
折线图通常用于二维数据,能直观反映一些趋势变化。通常表示的是Y随X变化的趋势变化。
比如下面三幅图,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质量变化百分比,图标分别标示了不同折线代表的组别。一个图里可以有很多组,如图C。这样既能够反映一个组的趋势,也能体现不同组之间的差异。整体表达的就是随着天数变化,不同组的质量变化趋势。



通常看见折线图,有标题的先看标题、再看横纵坐标分别代表什么,再看图注的标示代表哪些组,这样一个图要表达的内容便一目了然了。
折线图容易理解,也比较容易绘制,Excel、Prism、R都可以绘制折线图。
当然,也可以通过添加色彩使图片更美观,比如下面这样:

图片绘制教程后期再出,今天分享先到这里~下期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