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客丛书》 宋 王楙(五十五)
白朴 我读元微之的诗时,有一句“白朴流传用转新”,注解说“白乐天在翰林时,将诏书里批示答复的词编撰成为矜式,禁中称为‘白朴’。每次有新人入学,求访宝重于《六典》。”检索《唐 艺文志》及《崇文总目》没见过《白朴》,我也特意四处寻找此书,后有人出售另一白乐天编撰的书籍,名为“制朴”,打开书籍浏览,即是元微之所说的《白朴》,此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讲述文武阶勋等,中卷述制头、制肩、制腹、制腰、制尾,下卷说将相、刺史、节度之类的,这是白乐天将当时的制文编类,目的是用来教导后学。 健儿跋扈 《漫录》说:现代称军人为健儿,人们解释来源时,往往引用杜甫的诗句“健儿胜腐儒”来作为证据,其实不对。按《世说》说,每当祖逖过江,便会令健儿像军队行军那样敲着鼓去抢劫。可见东晋是已经有健儿的称呼。 我个人以为健儿的称呼,在东汉已经有了。读朱遵战死,吴汉为表彰他而建造祠堂,名为“健儿庙”。也可以在《三国志》里时常见到“健儿”这个词,确实不能引用东晋的事儿来作为证据。 《漫录》又说“梁冀跋扈”,认为跋扈这二字在《诗》的注解中能见到。《毛诗》说“无然畔援”,注解说“畔援,犹如跋扈。”班固的《高祖纪 赞》说“项氏畔援”,注解为跋扈。 我个人以为郑玄注解班固的史书,皆是后来汉朝人说的。王莽时期,崔篆的《慰志赋》说“黎奋以跋扈兮,羿浞狂以恣睢”,此句源自《朱浮传》,传中说光武下诏说“赤眉跋扈长安”,这可早于郑玄、班固二公。冯衍《志赋》也说“始皇跋扈兮”等等。 广武君用百里奚之意 韩信破了赵国,抓到广武君,他亲自解开绑缚广武君的绳子,请广武君坐于东面,自己在西面拜广武君为师。而后韩信问广武君“仆欲北攻燕,东伐齐,何若有功(大意:我想攻击北边的燕国,讨伐东边的齐国,我要怎么建立功绩呢)?”广武君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败军之将,不可以语勇。臣何足以权天下事乎(大意:我是一个被你亡了国的大夫,无法给你什么建议。被人打败了的军队里的将军,不可以厚着脸皮说自己英勇。臣有什么资格判断天下事呢)?”韩信说“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大意;百里奚在虞国时虞国被亡国,他在秦国时秦国是霸主)。” 其实广武君回答韩信的这句话,正是当年百里奚的意思。缪公获得百里奚,下令将他释放,而后和百里奚讨论治理国家的事。百里奚说“亡国之臣,何足以问(大意:我是被灭了国的臣子,有什么资格让您问我国政)?”越王云云,范蠡也说“败军之将,不可语勇。”缪公对百里奚说“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之罪也(大意:那是因为虞国的君主不用您,所以被灭了国,这不是您的罪过。)”缪公和百里奚聊了三天,大为喜悦。 八珍 现在世俗人说“八珍之味”,里面有猩猩唇、鲤鱼尾与熊掌等。读李贺的歌词说“郎食鲤鱼尾,妾食猩猩唇”可说世俗说法来源很古早了。又读《吕氏春秋》伊说说“最美味的肉,就是猩猩之唇。”纣王用象箸,玉桮上盛熊蹯、豹胎。晋灵公吃熊蹯,没煮熟。 甪里先生 四皓中甪里先生,甪音禄,现代人说成“阁里”,则发笑。 我个人考究,禄也是甪。黄鲁直的诗说“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甪。”虽然音读为禄,其实是描述角。鲁直的这句,难道没有源自吗?傅玄的《盘中词》说“与其书,不能读,当从中央周四甪。”也是将“甪”当成“禄”。按《玉篇》、《广韵》注解此二音皆通用。《群经音辨》说“古岳切,兽甪也。”《礼》说“黄钟为甪”,甪发音为禄,或者发“如”字。《资暇录》认为《孔氏秘记》考虑到将来人们会读错,直接写“禄里”,以为《诗 甪里》应该是禄里,汉朝、魏朝的人也多数认可,比如繁钦的《禄里先生训》也写“禄”。《资暇录》说《孔氏秘记》里面的孔氏即是孔安国,所谓的“秘记”是指不应该知道却被听到,例子见《抱朴子》。 小名犬子 前汉司马相如,小时候很喜欢读书,学习击剑,名犬子。长大后,因为崇拜蔺相如的为人,更名为相如,所谓的“犬子”,其实是司马相如的小名。但是当时并没见说小名、小字,到东汉才被写进去。 相如的小名,父母是希望他容易生养,所以取狗命名。等到他长大了,学习、仰慕蔺相如的为人,于是更名为相如。现代人为自己的孩子取名,也是这个意思,应该很明朗了,不是什么少年时学击剑而名为犬子。读者不应该因上文而疑惑,颜师古注解说“父母疼爱他,不欲称斥,所以为他取了这个名字。”我认为这说法,没把话说尽,洪驹父自己以为他作的《侍儿小名录》、《续侍儿录》,已经完全搜罗。我读了各类书籍,发现还是有很多遗逸,原本想写个续篇,但实在是没空,往往见到古人的小名小字时,又不得不信,因而提笔记录下来,共八百多处,那些侍儿、倡优没记录在册;整理成五卷,惭愧未见流传。《唐 艺文志》、《崇文总目》,皆说陆龟蒙作了五卷的《小名录》,恨不得而见之。 僮约香方 前辈多以为黄鲁直的《跋奚奴文》,是效仿汉朝王褒的《僮约》。我个人以为黄鲁直之前,石崇已经效仿了,他作了《奴券》。 唐侯味虚的《百官本草》,贾志忠的《御史本草》,有人以为以前没听说有这样的作品。我个人以为二部作品是源自范晔的《和香方》,范晔编撰《香方》,皆比类当时的名人,比如说“麝本多忌,比庾炳之。”“苓藿虚燥,比何尚之。”“詹唐粘湿,比沈演之。”“枣膏昏钝,比羊元保。”“甲煎浅俗,比徐湛之。”“丹松苏合,比慧琳。”“沈实寡和,以自比况。”所不同的,《御史本草》不是比类人,而是比类官。 以点心为小食 《漫录》说世俗人们的惯例将早晨吃的小食称为点心,从唐朝开始就这么称呼了。郑傪任江淮留后,夫人说“尔且点心。”有人以为点心指小食,但罕有人知道出处。 我个人以为可以读《昭明太子传》,里面说“京师穀贵,改常馔为小食(大意:京师的穀很昂贵,将平常吃的食物改为小食吧)。”小食的名字出自此处。 《漫录》又讲陈江总的《怨行》诗,说“团扇箧中藏不分,纤腰掌上讵胜情。”按照流传的说法,是羊侃养了一位舞者,其人腰围一尺六寸,当时人的皆说舞者能于掌上跳舞。我个人以为“掌上舞”,是说赵飞燕体轻能在掌上跳舞,典故可见《外传》,《漫录》为何舍弃这个典故呢? 民应如兰 班固作《文帝叙赞》说“我德如风,民应如草。”这是引用了《论语》“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这句的意趣。潘岳所作的《晋世祖诔》“我德如风,民应如兰。”引用傅玄《四箱乐歌》的“上教如风,下应如卉。”古诗说“袖中有短书,欲寄双飞凫。”沈约的诗引用了,说“盈尺书绸缪,欲寄东飞凫。” 五总龟九龄 《唐书》记载:殷践猷的学问很大,与贺知章交情很好。知章为他取号为“五总龟”,因为龟千年五聚(龟每二百年生出二尾称一总,至千岁之时生五总,称一聚,指已经活了千年以上),无论你问什么问题,殷践猷都能一一解答。而颜真卿所编撰的《践猷墓碑》说“颜元孙、韦述、贺知章、陆象先与践猷,凡五人相聚,故曰‘五总龟。’(大意:颜元孙、韦述、贺知章、陆象先与践猷,五人经常聚在一起聊天,所以称为‘五总龟’)。”说法不同。 现在人们称一龄为一年,比如扬子的“童乌九龄”,孙绰的“越在九龄”,皆以为“九龄”为九岁,但人们不知道文王世子有“梦帝与我九龄”,这儿的“九龄”,是指九十岁。 火浣布 曾经见一部杂说讨论“火浣布”,里面记录有人说是用木皮编织的,有人说是用鼠毛编织的,不知道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我个人以为,这两种说法皆可以找到出处,读《搜神记》里面说“昆仑之墟,有炎火之山,上有鸟兽草木之皮,则其鸟兽之毛也(大意:昆仑山有一处废墟,那儿有一座燃烧的火山,山上有鸟、兽、草、木,那么是其中的鸟、兽之毛所编织)。” 再按照沈约的《宋志》,说:炎洲在南海中,有狤〈犭屈〉兽。入捕之,斩刺不伤,积薪烈火,缚以投火中,而此兽不焦。又火山国,家有火,虽雨不息,火中有白鼠,然洲上林木得雨则皮焦,得火则皮白,洲人以春月取其木皮织布,为火浣布(大意:南海中的炎洲有一种叫“狤〈犭屈〉”的野兽。此兽用刀砍用矛刺,皆无法伤它;将它绑缚投入烈火中,也无法烧焦。又说,炎洲有个火山国,家有火,此火大雨浇不熄,有一种白鼠在火中生存,炎洲上的林木被雨淋了皮会呈现烧焦的状态,用火一烧转白,洲中的人在春月取木皮编织成布,布称为“火浣布”) 如果这些说法,木皮、鼠毛,皆可以编织成布。 足寒伤心 龚养正的《续释常谈》说:“足寒伤心,人劳伤骨”,这说法可以读《朝野佥载 俗谚篇》。 我个人以为这句话很多人引用,它源自黄石公的《三略》。而且像《刘子》、《五代史》也引用这句话,不止《朝野佥载》。 贾谊上书说“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顿(大意:齐国有位屠牛的屠夫,他一天剖十二头牛,刀口不钝)。” 董仲舒说“庶民就得服从主上,他们就像制作陶器的工匠手中的泥巴,工匠将泥巴放入制作陶器的转轮中,随工匠的心意想制什么就制成什么;犹如熔炉里的黄金,随冶炼者的心意想铸造什么就铸造成什么。” 贾谊、董仲舒所说出自《管子》。 刘琨、卢谌赠答诗 《文选》记载刘司空琨、卢中郎谌的赠答诗,仅有一、二首。但刘琨的文集中记载了往返四首赠答诗,《重赠卢谌诗》里边说“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朱实陨劲风,繁英落素秋。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现在版本的《文选》和刘琨传,皆无卢谌的答复。按照刘琨的文集,卢谌有答复,他说“谁言日向暮,桑榆犹启晨。谁言繁英实,振藻耀芳春。百炼或致屈,绕指所以伸。” 又按刘琨的文集,最先是卢谌写谅谨笺给刘琨,又赠刘琨诗,然后刘琨答复卢谌谅谨书与诗等等。现在出版的《文选》,先记载答复而后记载赠诗,次序错了。 钟嵘的《诗品》说“越石诗,其源出于王粲。善为凄戾之词,自有清拔之气。琨既体良才,又罹危运,故善叙丧乱,多感慨之词。中郎仰之,微不逮矣(大意:越石的诗,是学自王粲。他擅长作凄戾之词,诗中自然带有清拔之气。刘琨本身是个有才华的人,因遭遇了厄运,善于叙述丧乱,所以诗中多感慨之词。卢谌非常敬仰他,诗文稍微不如刘琨)。”读此,可见二公的浅深。 考究《唐 艺文志》,有《刘琨集》十卷;我家收藏十卷正本。 (《野客丛书》共30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