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泉》序
与这本书的初次邂逅,还是在《放学以后》这档播客里,从对主播们的崇拜,到想要追随着他们的脚步,阅读同样的书籍,以便获得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与升华。或许是因为平时读的都是比较轻量级的著作,当我在图书馆里找到这本书时,着实让我吃了一惊——竟然是如此厚重的长篇小说。只能说幸好我是在开学第一周发现它的,否则我真的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坚持下来。本书的作者是安·兰德,想要读懂如此一本书,那就得先了解一下作者,以下是我从网上摘录的部分信息:
安·兰德(1905-1982),俄裔美国作家、哲学家。青年时代从苏联流亡美国,以其小说和哲学闻名于世。小说《源泉》1943年出版后立即成为畅销书,并为她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该书至今仍以每年超过10万册的数量再版。
安·兰德崇尚理性,认为人的最高美德便是理性;她不顾传统舆论的偏见,力倡个人主义,认为不能使个人利益得到最大伸张的社会,就不是理想社会。她的客观主义哲学从20世纪50年代起风靡美国校园,影响了几代美国人,她本人也成为美国青年崇拜的偶像。
读一本大部头小说,是很需要毅力或兴趣的,如果这两者均不具备,那这本书大概率是看不下去的。安·兰德在本书中的语言可以说并不生动,讽刺得鞭辟入里,陈述得客观真实,没有丝毫矫揉造作。本书分为了四章,每一章都以一个中心人物命名(C1彼得·吉丁、C2埃斯沃斯·托黑、C3盖尔·华纳德、C4霍华德·洛克),而每一个人物都被深深刻入了鲜明独特的思想。个人感觉,本书最后一部分尤为精彩,在主人公洛克对簿法庭时,思想输出达到了高潮,前面积攒的一切困惑、不解,顿时烟消云散,就像书名《源泉》一样,将个人主义的思想抒发到了极致,让人好不痛快!


主要人物梳理
霍华德·洛克:个人主义思想的典型代表。伟大的建筑师,虽然设计的建筑不被世俗所承认,却仍然坚持着自己的设计思想,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也要誓死捍卫属于自己的建筑。
彼得·吉丁:社会上大多数(成功)人士的代表。在事业方面,放弃了自己在绘画方面的天赋,听从了母亲的建议学习建筑学,但没有自己的建筑观,只会迎合世俗大众的品味来设计,因此其事业从世俗的眼光来看,绝对算是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在做人方面,吉丁也是如此意义下成功人士的标配:表面温文尔雅,实际狡猾奸诈,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吉丁代表的是当下社会中最成功的群体,但却是书中最悲哀的人,吉丁唯一佩服和嫉妒的人就是洛克。
埃斯沃斯·托黑:利他主义思想的典型代表。是一个打着利他主义旗号,实际上想要统治一切的独裁者,凭借着宣扬自己“利他主义的思想”,加上对新闻的操控,成功做到了黑白通吃。托黑极度讨厌洛克,因为洛克的个人主义太过张扬。
盖尔·华纳德:从小混混变成了报业大亨,洛克的朋友,也是思想上最接近洛克的人。不同的是,他出卖了自己的灵魂以获得惊人的财富,但最后他为了守护洛克,几乎放弃了一切。
多米尼克:洛克所爱之人,也是最懂洛克的人。
以上都是从我个人的角度进行的人物评价,可能会有些许偏差,书中的人物形象远比我所描绘的要鲜明,绝非几句干枯的话语就能交代清楚的。
最后,附上迄今为止我看过的最好的书评(引号内为截取的一小部分):
这是个人意识与集体主义的斗争史——我没有说个人主义,因为在一个集体主义意识延续了几千年的国家和文明里,这个词带给人太多的负面联想:自私、无耻、冷漠,诸如种种。我们想当然的接受了那些被默认并且成批量地灌输进我们大脑的思想,个人主义即只顾自己而牺牲他人,利己就意味着、也必然意味着——损害他人,这在道德上自然而然的把个人主义立于美德的反面,一如我们这个社会最爱对一切于己不利的人做出的事情一样:“道德食人”(米塞斯语)。
作者:王英凯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919375/answer/50396045
洛克在现实生活中真的能存在吗?或许真相是,就算经受过本书精神冲击的人,也在努力成为吉丁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吧。既然洛克只能存在于我们的幻想中,那就愿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你我,向内是洛克,向外是吉丁。


(To be continued...)
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