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鹰利剑】美国90mm火炮及其载体与钢铁洪流的甲弹对抗
作者:@M26潘兴重型坦克
(批注:本文中所有的“击穿”“免疫”,若未特殊标注,则均为BLN+V50标准)
1945年,欧洲战场即将胜利之时,一批又一批新式弹药被送往法德边境。
这批弹药是迟来的礼物,也是对德国西线装甲部队的最后审判。



在1944年,针对黑豹等坦克对76和90老弹药的较好抗性,美国开始了90mm穿甲弹的改进工作。M82早期型通过加发射药,初速提高至2800fps,成为M82后期型;截尖弹T33的出现(T33相关信息见CV7167647,CV12715761,CV15015574),使得90mm M3具备了1300码击穿黑豹首上的能力(见下图);同时,8磅弹芯的HVAP—T30E16也从1945年1月开始进行量产,在1945年一年内生产了43000发。


三种新式穿甲弹彻底取代了曾经的两种标配穿甲弹(那二位彻底退休了,其中M77后来成为训练弹)。90mm M3和M3A1发射M82后期型和T33初速2800fps,发射T30E16初速3350fps。
此时的美国已经有了新一代90的方案(老90换弹药的同时还在想新90的屑米佬),例如T15E1(2)和T54,这两款火炮发射T43初速可达3200fps,发射T44初速可达3750fps。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两门火炮的进一步研发都被叫停(或许是因为德国装甲部队的威胁被消除)。
但是,M3和M3A1毕竟是有极限的。随着“铁幕的降临”,美国开始了和苏联的甲弹对抗。美国为了在甲弹对抗中占有优势,在推进M47等坦克研制的同时,也开始了90mm火炮及其炮弹的改进工作。
尽管英国人曾向美国推销20PDR,美国也最终选择在M3A1基础上开发新一代90。通过加膛压(膛压从M3A1的38000psi猛增至T119的47000psi)的方式,美国开发出新一代90mm火炮—T119。T119E1被定型为M36,并被安装在M47上。不久后,轻量化的新90—T139问世,并被定型为M41,安装在M48上。M36,M41等火炮发射M318(即T33E7,不过T33也被称作M318。T33和T33E7攻击大倾角效果基本相当)初速为3000fps,发射M332初速为4100fps(也有数据为4050fps,实际上美军不同的文档里有时初速数据会有几十fps左右的差异,是正常现象)。
90mm炮弹的改进工作在1951年左右取得了重大进展。1950年开始研发的HEATFS—T108,终于在51年修成正果,并被配发到各种90上。

虽然文档里没直说,但是不难推出M3和M3A1也装备了T108。M26和M46很可能还带着T108上了朝鲜战场。
具体推导过程(大家可以下翻跳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T108破甲弹是专门给90mm M3系列研制的。1951年5月起,T119等新90已经能得到T108(当然这可能只是实验性少量配发)。M3(A1)也很可能得到了T108,因为这弹本来就是给M3系列研制的,同时通过美国1951年10月的弹药编目可以看出来M3/M3A1完全能够发射T108,结合T108的配发和研制目的(就是研制给M3的),不难看出M3(A1)也是配发对象之一,在51年就得到了T108。


那么作为90毫米火炮的第一代HEATFS,T108系列(包括M348,即T108E40)实力如何?

美国对T108E45进行过测试,最终composition B版T108E45(实际上M348和M348A1两种量产型使用的都是composition B)得出的平均破深是13.75in。

而这张图中所标的T108系列破深是12in。目前能找到的一手数据中只有12in和13.75in这两种数据(欢迎大家补充),一高一低。而这两种数据的差值,即1.75in,(如果)作为动静破差值十分合理,不算太大也不算太小。很显然,13.75in为静破数据,12in为动破数据。

虽说M348拥有对于51年来说极强的反甲能力,但是作为早期HEATFS,客观上M348也拥有一些问题,例如尾翼易损、远距离精度较差,可以看出成熟度并不是特别高。
美国也对次口径弹进行了改进。老式M304被M332替换。这个M332,可以说是美国的末代HVAP(同时90也有APDS方案—T137,穿深略胜M332,但最终没有配发)。1951年的弹药编目中可以看到“M332”,说明此时M332已经定型。


M332(T67E7),相较于M304(T30E16),极大提升了初速的同时改善了对大倾角的性能。

3900fps初速的M332(A1),1000码的0度,30度,55度,60度穿深分别为11.6in,9.3in,3.6in,3.1in。注意,这里的初速是3900fps,即M3(A1)发射M332的初速,而不是M36、M41发射M332的4100fps。这张图的标准从穿深来看至少为BLN,很有可能更严。
总的来说,经过双管齐下(炮、弹)的改进,美国90的火力已经得到了飞跃式提升。现在的M36/M41,除了截尖弹M318(即T33E7,不过T33也被称作M318。T33和T33E7攻击大倾角性能基本相当。),还有12in动破的M348,末代HVAP—M332。它已经准备好和苏联装甲部队一较高下了。
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巴顿系列逐渐兴起的同时,T-54也在逐步走向成熟。50年代初成熟的T-54,和1953年定型的M48,命中注定成为一对死对头。T-54甲弹对抗M48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我今天稍稍谈一下。
首先,这两种坦克的甲弹对抗,必须根据不同时期的弹药配置分时期来谈。我们先来看50年代的甲弹对抗。
50年代初,90配发了T108(M348)和M332,苏联100也配发了BR-412D。
BR-412D作为苏联100的最新弹药,从苏联穿深表上来看具有远胜BR-412和BR-412B的垂直和小倾角穿深。

然而这只是412D的一面,其弹道性能的另一面很残酷:大倾角穿深稀烂。

上图的标准疑似为BLP,不过无所谓了。不管是BLP还是BLN,按照这张图,412D在0距离只能击穿75-85左右的60度RHA。所以说无论这图的标准是BLP还是BLN,412D都不可能击穿M48首上。
同时,按照英国测试BR-412D打靶英国RHA(标准为BLP),BR-412D在0距离只能击穿83/60的RHA(注意这标准还是BLP,而不是BLN),而M48首上为110/60的CHA。
结合上面的两份资料,不难看出,BR-412D在BLN标准下即使0距离也不可能击穿M48首上(甚至BLP标准下都不行)。
这时候大家很可能立刻想到一向对大倾角有优良效果的平头弹。那么我们就来看看BR-412B情况如何。

图为BLP标准下,BR-412B打靶美国CHA。不难看出,击穿110/60的BLP存速约为2950fps,而这一存速已经超过了D-10T发射BR-412B的初速895mps。BLP都无法击穿,何况BLN。
不难看出,M48首上对D-10T的防护效果很好,0距离免疫D-10T。
但是,M48首下的防护效果不甚理想。M48首下从4in渐变至2.4in,角度53度。这样的防护可以被BR-412B远距离轻松击穿,BR-412D虽然难以击穿4in/53,但也能轻松击穿更弱的区域。
然后我们来看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D-10T攻击M48炮塔。
M48炮塔纸面数据是LOS178控制不变,这种炮塔构型在不少部位都有一定的倾角加成。毫无疑问,BR-412B是攻击M48炮塔的最好弹种。
根据英国测试M60炮塔(M60炮塔防护和M48基本一样,都是控制LOS178),我做了几幅直观的正对情况下的412B击穿距离图(换算初速后,标准我由BLP大致换算成了BLN,我是按照对D-10T乐观的情况换算的)。




相较于首上,M48(M60)炮塔对BR-412B的抗性明显差得多。然而,在这种情况下,412B也只能做到在1000米内击穿大部分区域,有些区域仍然无法击穿(能在1000米外击穿的区域面积很小)。但是M48的炮塔构型,导致其在“歪头”时防护力较差。这个在这里不细讨论(毕竟咱们是考虑正对正),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英国测试M60。
我刚刚讨论的是BR-412B和BR-412D打击M48效果,大家别忘了D-10T还有个尖头AP—BR-412,这位全角度穿深都不如BR-412B,特别是大倾角穿深,被412B甩出八条街。BR-412完全不可能击穿M48首上,打击M48炮塔也有些困难,只能尝试攻击首下较弱的部分。
然后我们来看看M48攻击T-54效果如何。
1945年的神弹T33(M318),如今见到T-54也只有叹息。T-54的100/60 RHA首上是3000fps的M318此生难以撼动的铁壁:

T33在3079fps存速下对BHN280的4in/60 RHA出了BLP。BLA和BLP的差距一般不超过100fps(美国官方说法),T33在0距离应该可以对T-54首上出BLA。但是,BLN是绝无可能的。
同时,T-54的炮塔也会使M318终生难忘:

3000fps的M318很难击穿T-54炮塔。但是它也并非全无机会,毕竟T-54炮塔上有一些开口,容易触发边缘效应。当然,这种投影很小的弱点区讨论起来意义不大。
但是,M318仍然可以尝试攻击T-54那100/55的首下。

存速2800fps的T33能够对3.8in/55的RHA出BLN。按此推导,3000fps的M318完全可以几百米击穿T-54首下。
总的来说,T-54正面对M318抗性很好。但是,对M332呢?
刚刚我发过了3900fps的M332各角度穿深,现在发一下4100fps的:

当然了,这图没有写标准,严谨度相对低一点。不放心的朋友可以再看一下这张图:

3900fps初速的M332,1000码3.1in/60,2000码2.3in/60。可以看出,3900fps初速的M332,0距离60度穿深便已接近4in。4100fps初速的M332,近距离击穿4in/60完全不是问题。
不难看出,M332可以近距离击穿T-54首上。至于T-54首下,0距离穿深不够直观,我们来看一下这个:


M332的前身T67(注意,T67和M332弹道性能有一些差别,M332或许更强一些。可以从60度那里看出来:3900fps的M332千码3.1in/60,而4050fps的T67千码居然只有3.2in/60),在初速为4050fps时千码4in/55。不难看出,M36、M41发射M332完全可以在1000码外击穿T-54首下。

对于T-54炮塔,M332也可以击穿较为靠近中心的、角度和LOS较小的一部分区域。这部分区域的投影面积并不算小,大致(注意是大致)呈矩形。当然了,这部分区域内不同部位的击穿距离也不一样。角度越大,LOS越大,击穿距离越近。
可以看出,T-54对M332的抗性并不算特别强。
最后我们来看一位不可忽视的重量级:M348。
M348拥有12in动破,完全可以轻轻松松在任意距离击穿T-54的首上和首下。对于炮塔,除去较为边缘的大角度区(LOS太高),M348都可以轻松击穿。
我上文中说过M348精度远距离较差,确实如此。2000码M348静对静打7.5in(190.5毫米)*7.5in的靶子命中率只有30%。但是1000码同条件下M348命中率92%。可以看出,虽然远距离M348精度无法保证,但是1000码还是完全没问题的。
也就是说,考虑尾破的情况下,T-54对50年代的90mm M36、M41毫无抗性。毕竟M48坦克兵并不傻,他们清楚自己该用什么弹种对敌。实战(越战)中,M48打击T-54所用弹种基本都是尾破。
50年代,如果不考虑尾破(当然实战不可能),M48和T-54对彼此的打击效果基本相当。但是在考虑尾破,也就是实战的情况下,M48明显占有优势(50年代T-54尚未配发尾破)。
说完了50年代的甲弹对抗,我们再来看看90和100弹药的后续改进。
50年代末,美国开始了对90mm HEATFS的改进,改善了M348的各项问题。第二代90mm尾破—T300就此诞生。T300E59被定型为M431。
M431相较于M348,采用了新式杆型构型,提升了破深。


M431同时大大提升了精度,补足了M348最大的缺点—远距离精度较差。
M431在越南战争中成为M48打击T-54最主要的弹种(从战例来看美国坦克兵打T-54基本都是使用M431)。在为数不多的几场M48 VS T-54的越南坦克战中,出现了M48超远距离(2500-3000米)歼敌、自身无损的战例(这样的战例还不止一次,可以说是当时相对普遍的情况)。而这,都是M431的功劳(注意,这里M48是南越士兵开的,不存在美国士兵经验丰富导致战绩好这回事)。


60年代初,苏联也为100毫米火炮研发了BK-5破甲弹。60年代中后期,BM8脱壳穿甲弹也研发成功(但是对于T-54打M48意义不大,毕竟BK-5已经能任意距离随便打M48了。此时T-54也不再是苏联甲弹对抗的前锋了)。
此时(60年代)的T-54和M48,由于双方都拥有尾破,可以说是远距离互穿,甲弹对抗上基本处于均势。
等到60年代末—70年代,T-54和M48都逐渐离开了美苏甲弹对抗第一线。然而它们激烈的甲弹对抗,作为美苏冷战的见证,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