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政治经济学概论》11.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4)

2022-10-27 11:26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以上,我们分析了经济危机周期爆发的原因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现在,再来说明一下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问题。

  马克思指出: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的更新。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促进了危机过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复苏和高涨阶段的到来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又为生产过剩、为下次危机的到来创造着物质前提。

  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怎样为复苏和高涨阶段的到来提供物质条件呢?

  前面讲过,在萧条阶段,社会生产虽然不再继续下降,但是仍然处于停滞状态。这时,物价低落,商业萧条,游资充斥、利息率很低。资本家为了使自己能在物价低落的情况下获得高额利润,并在剧烈的竞争当中站得住脚,便想尽一切办法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为此,他们除了加强对工人的剥削而外,就要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来更新固定资本,以便用效率更高的机器设备,迅速提高自己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同时,由于这时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闲置资本,物价、工资、利息水平又都很低,投资条件也很有利。因此,在危机阶段过后,当大量积存的商品逐渐消散的时候,不少资本家便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来更新固定资本。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迫使经营设备未到时候就按更大的社会的规模实行更新的,主要是大变动,危机。”[1]资本投下的时期是极其不同的,分散的。但危机往往是大规模新投资的起点。”[2]

  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引起了对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的新的需求,这就使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订货增加,使这些部门的生产首先得到恢复。而这些部门生产的恢复又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使许多失业工人有了重新就业的机会。这样,也就相应地扩大了消费资料的市场,推动了消费资料生产部门生产的增长。由此可见,危机过后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是资本主义生产恢复的一个契机。由于有它的推动,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就一环套一环地逐步恢复和发展起来,使萧条阶段为复苏和高涨阶段所代替。

  但是,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在推动生产增长的同时,又为生产过剩、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创造着物质前提。

  这是因为,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推动了新技术的广泛采用和生产规模的巨大增长,这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必然导致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加强,使工人的生活状况更加恶化。而且只有资力雄厚的大企业才能大规模地更新固定资本,迅速地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因此,随着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大批中小生产者必然会在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他们的经济状况也必然会进一步恶化。

  同时,固定资本的大量更新和新技术的广泛采用,又引起了各部门现有资本价值的减少,这就使得各个生产部门因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不合比例的现象更加尖锐和复杂起来。马克思写道:“现有资本的周期减值······会扰乱资本流通过程和再生产过程所借以完成的已有的关系,因此,会陪伴有生产过程的突然停滞和危机。”[3]

  可见,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会促使社会生产的扩大重新超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促使再生产的比例关系重新陷入严重失调的状态中,从而为更加深刻的危机的到来创造着物质前提。

  必须指出,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是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但绝不是危机周期爆发的原因。因为如果没有资本主义制度,没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机器设备等固定资本的大量更新和由此而来的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是绝不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的。

  还必须指出,绝不能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周期性,就认为它能这样一直循环不已地发展下去。事实上,每个周期都不是以往周期的简单重复。危机的周期爆发和不断加深,是资本主义矛盾日益尖锐化的表现。在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特别是到了资本主义总危机时期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空前尖锐化,危机的爆发更加频繁,危机的周期更加缩短,危机的破坏作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厉害。这一切深刻地表明了世界资本主义制度已经日益濒临不可避免的si亡。


注:

[1] 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71页。

[2] 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88页。

[3]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272页。

《政治经济学概论》11.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4)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