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奇战胜华尔街标注

日常生活经验有助于股票投资。
股票品种的数量不是限制。他买了很多种股票。
人生目标提前退休。
儿童们能够发现好股票。
国债,货币基金不值得投资。
亲身实地去周围调研,多转转,观察市场,阅读财务报表。
标注
林奇是这样描述自己这项工作的: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你可以用很长的一段时间来充分地观察它们的发展。等到它们用事实证明自己的巨大成长潜力之后,再买入股票一点也不迟。零售业或连锁业的最大动力就是迅速扩张。
(1)林奇勤奋刻苦
(2)林奇重视一线调研。
(3)林奇比别人更加灵活,林奇从早期的重点选择小盘快速成长股,到后期重仓投资大盘蓝筹股。
林奇告诉我们,选股成功并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作为一个业余选股者,根本没必要非得寻找到 50 ~ 100只能赚钱的好股票,只要 10年里能够找到两三只赚钱的大牛股,所付出的努力就很值得了。资金规模很小的投资人可以利用“ 5股原则”,即把自己的投资组合限制在 5只股票以内,只要你的投资组合中有一只股票上涨 10倍,那么即使其他 4只都没有涨,你的投资组合总体上也能上涨 3倍。”
当你意识到自己竟然已经比父母活得还要长寿时,你就会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原来自己和他们一样也要离开人世;你才开始意识到,自己能够活着的时间实在是非常短暂,而之后的死亡却会是无比漫长的;你开始反思为什么自己以前不懂得珍惜宝贵的生命时光,不多花一些时间陪孩子们去参加学校里的体育比赛、去滑雪、去看橄榄球赛;你会提醒自己,再也不要当一个工作狂了,因为没有人在临终时会说:“我真后悔没有在工作上投入更多的时间!”
业余投资者只要花少量的时间,研究自己比较熟悉的行业中的几家上市公司,股票投资业绩就能超过 95%的管理基金的专业投资者,而且会从中得到许多乐趣。
业余投资者比专业投资者更有优势。
说起来很简单:“嗯,下次股市下跌的时候,我一定毫不理会那些悲观消息,我要趁机逢低买入一些超跌的股票。”但是做起来并不简单。因为每一次危机看起来都好像要比上一次更严重,要想做到对悲观消息置之不理越来越难。避免由于悲观消息而被吓得抛出股票的最好办法就是,每个月都定期定额买入股票,
尽可能把你的大部分资金都投资到股票型基金上。即使你需要固定收入,也可持有支付股利的股票,用股利作为固定收入,偶尔再抛出一些股票作为补充,长期而言要比你投资债券赚得多。
如果你一定要投资国债,就直接向财政部买,而不要购买国债基金,因为这样你是白白支付基金管理费,却什么好处也得不到。
最好把资金分散投资于 3 ~ 4种不同类型的股票基金(如成长型、价值型、小盘成长型等),这样不管哪类股票赶上市场热点,你都不会错失良机。
如果你想追加投资,先增持那些连续落后大盘好几年的基金类型。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这些年度报告,反思我过去的投资,我发现,许多股票过去我只持有了几个月的时间,其实应该持有更长一些的时间。这并不意味着对所有股票都要无条件忠诚长期持有,而是说对于那些投资吸引力变得越来越大的公司,要一直坚决长期持有,而不应该短期持有后就过早卖出。
我个人养成了一个定期交流的习惯,每隔一个月与每一个主要行业的代表人士至少交谈一次,以免漏掉这一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信息——比如行业开始反转或者有其他的华尔街投资公司忽略掉的这些行业的最新动态。这种与上市公司交流的习惯,是我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投资预警系统。在和上市公司的交谈中,我最后总是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你最敬佩的竞争对手是谁?”当某一家上市公司的总裁承认它的一个竞争对手做得一样好或更好时,这就是对竞争对手实力的最高认可。结果往往是我并没有买我交流的这家公司的股票,反而去买了他们十分敬佩的竞争对手公司的股票。
股票交易是我最不用担心的一个环节。现在回过头来看,我在交易这一环节上还是浪费了太多时间了,每天要花上一个小时,其实 10分钟就足够了。买进卖出股票是很有意思,但如果我只用 10分钟而不是用 1个小时,那么用节省出来的 50分钟来多给两家上市公司打打电话交流一下,那么我的投资应该会做得更好。
我认为,每一个选股者,都会从这样一个记录上市公司有关信息的笔记本中获益很多。如果你不能及时完整地记录你搜集到的上市公司相关信息的话,之后你就会很容易忘记你当初为什么要购买这个股票。
信息非常重要,实地市场过去信息重要。
分析师总是爱吹嘘说,他们如何如何第一个发掘到一只大牛股,当时这只股票股价只有 25美分, 10年后这只股票上涨到了 25美元,涨了 100倍。第一个发现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要看看,在这只股票上涨到 5美元以及后来的 10美元、 15美元时,他是否继续给出第 2份、第 3份和第 4份推荐买入的研究报告。如果这个分析师只是最初推荐买入的话,随着股价大幅上涨,最初的买入信号很快就被忘记了。除非分析师在股价上涨一个阶段后继续推荐买入,否则错失最初低价买入机会的人,就会继续失去在较高价位买入、继续获利的机会。
估值的重要性。
股价大跌而被严重低估,才是一个选股者真正的最佳投资机会。
并非所有的普通股都一样普通。
但一个大型基金的基金经理受限于各种规定,根本不能赌个股,因此只能“赌行业”,把大量资金押在一个行业上。不过,同样是赌行业,却有许多种不同的方式。其中一种方式是重视行业投资配置,你预感到汽车行业将会表现不错,于是你决定,今年要把 8%的资金投资到汽车行业股票。你把汽车行业所有股票列到一张表上,然后闭上眼睛投飞镖,投中哪只就选哪只汽车股,就这样随便买上几家。另一种办法是重视精选个股,一家一家汽车公司逐一进行详细分析后再做选择。
第一种做法是自上而下,重视行业投资配置而不重个股选择,在汽车行业股票上投资比例为 8%,这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决定的,但对于个股选择就随意了。第二种做法是自下而上,重视个股选择而不重视行业配置,投资哪一只股票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决定的,但至于行业投资比例有多高就随意了。
自下而上研究,是林奇的方法。
最值得买入的好股票,也许就是你已经持有的那一只股票。
要治疗那些觉得自己的股票肯定会大涨的幻想,最好的药方是股价大跌。
选错了股票赔了钱,这没什么好羞耻的。谁都有看错的时候。但如果发现公司基本面恶化,还死死抱住这家公司的股票不放,甚至还错上加错进一步追加买入更多股票,那就应该感到很羞耻了。这正是我一再努力避免犯下的投资错误。
当一家公司即将灭亡时,千万不要押宝公司会奇迹般起死回生。
林奇选股的方法是:艺术、科学加调查研究。
判断一只大盘成长股的股价过高、过低还是合理,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看看上市公司的收益线与股价线并列的走势图手册(这类手册在图书馆或券商那里都有)。当股价线平行或者低于收益线时,可以买入股票,但如果股价线高过收益线,就进入危险区了,你就不要买入了。
只专注于了解自己能力所及范围内的几家上市公司,把自己的买入卖出限制在这几只股票以内,是一种相当不错的投资策略。如果你坚持这种先研究后投资的策略,那么对于你曾经买过的一家公司股票,你就理所当然应该对整个产业以及这家公司在行业内的地位有相当了解,你也会大致了解经济衰退时这家公司表现如何,哪些因素会影响公司盈利水平等。迟早有一天乌云会笼罩股市导致一场大跌,你原来曾经买过的那只股票又变得十分便宜,你就能够再次逢低买入吃一次回头草,赚上一笔了。
这些痛苦都让人只想彻底忘掉。对于那些曾经持有过后来卖掉了的股票,尤其是那些你卖掉后却一直涨个不停的股票,你肯定会有意回避去看这些老股票现在的股价行情如何,以避免产生痛苦的回忆。这是人的本性,就像突然在超市碰到老情人,你会偷偷地溜到一边故意躲开一样。有些人在看股票行情时,会故意用手遮住眼睛,以免看到自己卖掉后又上涨了一倍的沃尔玛百货,这种有意回避痛苦往事的心理我完全能够体会。可是要成功投资,你就必须努力学会克服这种畏惧。开始管理麦哲伦基金以后,我强迫自己对以前曾买过又卖掉的股票也要多加注意,不然的话,我就没有多少股票可以选择买入了。在此过程中,我也领悟到,不要把一家公司的发展当成一个个断断续续的个别事件,而要看成一个连续不断的长篇传奇故事,你必须时时重新核查故事的最新发展,不要错过任何新的转折和变化。除非一家上市公司破产倒闭了,不然这家公司的故事将会永远持续下去没有结束。不管你是在10年前还是在2年前买过的股票,现在都可能又会变成值得再次买入的便宜股。
和其他很多我持股很少的股票一样,只是试探性购买,少量买入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持对这家公司发展情况的及时追踪,以免我因为没有持股而忽视追踪这些股票,结果虽然我曾经少量买入了,却还是忽略了追踪这只股票。
当你发现公司内部人士买入自家公司股票时,这就是个很好的买入信号,除非这些公司像新英格兰银行那样愚蠢地以过高价格回购股票。
我的教训是,低迷行业的幸存者,一旦竞争对手消失,很快就能时来运转。(
对于大多数股票来说,高市盈率是坏事,但对周期性行业的公司反而再好不过。
投资周期性公司,要问的最首要问题是,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是否稳健到足以抵御下一轮的低迷时期。
像人一样,公司因为两个原因而更改名称:要么是结婚了,要么是卷入了某个它们希望公众将会忘却的惨败中。
私有化是个奇怪的概念。你将属于公众的物品拿来,然后再卖给公众,该物品此后就是私人所有了。从实用的角度看,了解私有化的用处在于每当美国或者英国通过出售股票的方式将东西私有化的时候,对于买主来说,这通常是不错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