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中国》人物•“七一勋章”获得者

钟扬教授:
“世上多少玲珑的花儿,出没于雕梁画栋,唯有那孤傲的藏波罗花,在高山砾石间绽放。”这是植物学家钟扬教授非常喜欢的一首小诗。钟扬教授是一个追梦人,在援藏的16年时间里,他数次攀爬到了6000多米海拔的高度,他和他的学生们在高原上采集了1000多种植物的四千多万颗种子,他的行程达到了五十多万公里。钟扬教授又是一个播种者,他培养出了七名少数民族的博士生。在他的努力下,西藏大学的生态学科入选了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钟扬教授始终坚信一句话:不是杰出者才做梦,而是善梦者才杰出。
无论是在高原上采集植物的种子,还是在学生的心里播撒知识的种子,都是在为未来留下最美的希望。尽管钟扬教授无法继续他追梦的脚步,但是他在高原上的根扎得如此之深,以至于今天,在那漫山遍野的藏波罗花里,每一朵独特的色彩中,我们仿佛都能看见钟扬教授的背影,而这背影,也将继续引导着更多年轻的追梦人,在追梦的道路上向前奔跑。
孙家栋院士: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这是孙家栋院士践行一生的誓言。孙院士可以说是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孙院士是“两弹一星”的元勋,他曾经参与过我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的研制,他曾经是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技术负责人,他也是月球探测工程的主要倡导者和首任总设计师,他更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的总设计师。有人说,孙院士的经历折射出的就是中国航天发展的历史。孙院士曾经说过:“嫦娥舒袖多浪漫,卫星探月路艰辛。”在探索茫茫宇宙的征途上,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用他们埋头苦干的精神,把过去千百年来的浪漫想象,一个一个变成了现实。但是,中国航天人探索的脚步并未就是停止。我们在孙院士以及他身后无数中国航天人身上看到的那份从容和自信还在路上。
常香玉:
中国航空博物馆陈列着一架“香玉剧社号”米格-15战斗机,这是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在抗美援朝期间捐献给志愿军的一架战斗机。从年少时名满开封,到被追授“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她从来不改“戏比天大,艺无止境”的初衷,也从来不改“德艺双馨,慷慨报国”的志向,她用一生对豫剧艺术的极致追求,诉说着她对祖国诚挚的爱。
汇千古忠孝节义,承一时悲欢离合。虽然我们在舞台上已无法再看见常香玉先生的身影,但是她对艺术的那份执着的追求,她对祖国和人民的那份真挚的爱,却成为这个舞台上永远的回响。木兰已逝丹心在,期待着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能够继续沿着这些老一辈艺术家的足迹,在这方舞台上唱响属于这个时代的作品。
毛相林:
“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辈人过上好日子。”这是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带领着乡亲们用了七年的时间,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了一条8公里长的出山“天路”。在接下来的这些年里,他又继续带着乡亲们在全县率先实现了整村脱贫,走上了一条致富的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下庄人用了七年时间,用生命,用勇气,用双手开创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幸福的路。但是,他们的开路并没有就此停下,一代又一代下庄人将传承着这样一份精神力量,继续向前,他们的目标是把这条幸福的路走得更远,更开阔。
樊锦诗:
“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这是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给自己的人生定义。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她与黄沙相伴近六十年,默默守护着茫茫大漠里的735个石窟。一生择一事,一事守一生。她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为敦煌莫高窟的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生择一事,一事守一生。在樊锦诗先生和敦煌相守近一个甲子的故事当中,我们看到敦煌改变了她,她也改变了敦煌。一代代敦煌的守护者勇担重任,守护着千年瑰宝,用奔赴、坚守、奋进的故事,书写了无愧于时代的华章。而我们也坚信,新时代,古老的中华文明必将书写出更加灿烂辉煌的全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