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AA评论的补充

2023-07-25 03:45 作者:椰酒不贪杯  | 我要投稿

我在这个视频下面的评论,引起了一些讨论。有的分享了不同的风俗习惯、有的表达了赞同和理解、也有的开始了质疑和批判。回复我的越来越多,我回复不过来,在这里统一补充一下。

原视频:【这么机智的女朋友哪里找,我想要一个-哔哩哔哩】 https://b23.tv/cpZlcMI

原评论:


up主的女朋友为了AA,让up主不要结账,她去结。up主认为他女朋友这样做很机智。我并没有否定AA制,我也认为AA在大城市可能很正常,我上大学的时候也是AA的,我也接受、也觉得很好。我觉得他女朋友也是好意,精打细算会过日子,但精打细算应该是对内、对自己,而不是对外、对朋友。这样做太刻意,在我们这里,如果同事朋友聚一起吃个饭,还为了AA整这一出,如果让大家知道了肯定沦为笑柄,这人薄情算计是坐实了,何敢发个视频炫耀一番。

在我的这些圈子里,没有人会提“我们AA吧”。如果这样提了,可能会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可能会让别人想,“难道以后不来往了吗?”。就和随礼道理有点类似,他结婚你给他随礼,你结婚他给你随礼,所以互相不用随了?

我的圈子,包括朋友、同学、同事,以及亲戚长辈,概莫如此,所以我提到了“小县城”(熟人社会)、“山东地域文化”(礼仪之邦)这两个我认为可能导致习惯差异的因素。后来,这位朋友提醒了我,可能还有更大的一个因素——年龄

关于否定“互相请客”这种习惯的

我是90后,B站以及回复我的可能很多00后,可能还没有或者刚刚进入社会。比如这位:

中国很大,有很多风俗习惯、相处方式。跟小学初中高中的同学,现在还能联系能一起吃饭的,肯定是关系很好的,来回请客没任何问题。跟同事也处得跟朋友一样,年龄相仿的论一论可能都是同学或者上下级,有很多共同语言,年龄大的叫我们吃饭的一般都是领导,领导喊我们吃饭更不会叫我们买单。就像一些民族不吃猪肉、玉林喜欢狗肉一样,AA可能在你那里是最基本的礼貌,但可能出了你的圈子就完全相反,互相尊重、入乡随俗才是最基本的礼貌

前段时间我和同事带着各自对象出去旅游,因为是我的主意,我邀请他们一起去的,就没想让他们掏钱,所以我开车承担油费路费,并且提前给大家都订好了酒店,朋友也过意不去,吃饭抢着结了帐。我也过意不去,买了一堆零食给他们。跟请客吃饭一个道理,关系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好的。反正我没有精打细算谁比谁是不是多花了多少。有人回复我说他们AA会精确到分……我觉得这才是AA的样子,既然AA了,大家就得公平平等。

也有山东的老乡表示一直AA,看起来很有可能还是学生,学生AA非常好,我非常赞同。

也有南方的朋友表示轮流坐庄。

这位朋友提到“流动性小”“圈子小”,和我提到的“小县城”(熟人社会)是一个意思。

除了这个因素,他还提到高消费的因素。也有其他人提到这个因素,下面针对这个回复一下。

关于认为县城消费低、1000块也会A的

我们这里的情况是,在中档的饭店或者烧烤大排档,饭菜一般人均六十到一百;在低档的餐馆,人均三五十;高档的酒店或者会所,人均最多也就二百,但这不会是一般朋友聚会的选择;当然也有人均一二十的面馆、小吃一类,那更不会AA了,不在讨论范围之列。

按照6人中档饭店的情况,饭菜大约300~500元左右。

但是聚会怎么能少得了喝酒……酒水才是大头好嘛?就算是很熟的朋友、几乎不用考虑面子,我至少也是100起步的酒。如果确切知道有几个不喝酒或者酒量差,人均半瓶起;如果不知道或者不很熟,至少按照一人一瓶的量准备。喝不完可以带回去,但是如果喝光了,这在我们当地叫“喝漏了”,请客的人可能就会因为感觉自己招待不周而羞愧。但酒往往也不需要请客的人完全承担,请几个朋友喝闲酒,朋友们往往会提着两瓶酒过去。不过喝谁的也不一定,看关系,也看酒的好孬或者稀罕程度,也看酒的品种,有人就喜欢酱香。喝不完的有时谁的谁提走,有时就转赠别人。

按照6人,人均八两计算,就是5瓶酒,至少也是500。

合计起来也是小一千了。这算是聚会吃饭比较常见的情况。一个月这样聚一次,6个人轮一圈也半年了。另外的圈子一些朋友在外地,一年也就这样聚上一次,吃饭喝酒包括有时酒后的娱乐,也从没人提过AA。实际上也从来没刻意按什么顺序轮流请客过,有的时候还会因为记不清楚上次谁请的而抢着买单。关系特别好的,收入高的管个开销的大头,收入低的负责叫车、买水买饮料等小头,谁也都不在意。

大城市的餐饮消费我不清楚是什么样,县城消费高低自己评判吧。

关于回复不太友善的

绝大部分的回复都是在分享自己圈子的习惯,表示赞同或者不理解。对于不理解的,我前面也都解释完了。个别不太友善的,来而不往非礼也。

这位朋友有一句话说得对:同个圈子里的人做法一致大家舒服就行了

俺也不清楚大城市年轻人的交际方式,反正up主给我的感觉,谁请客谁是大冤种,我就得给我和我朋友们洗冤。可能确实不分大小城市,更准确的应该是年龄和圈子。

但是:大部分人哪儿都待过吧。如果你所说的“待过”,出差、旅游、探亲也算,那可能没错,但这个“待过”会影响风俗习惯吗?如果你说的是读大学,请看:

(2021年)教育部9月27日举行新闻发布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省略)……全国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超过2.18亿,国民素质不断提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撑,为民族复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就算这2.18亿人都是县城出来在大城市上的大学,很显然也算不了大多数。如果你说的是进城务工人员,根据官方数据截至去年底也不到3亿人。哪儿都待过,更应该海纳百川、包容并蓄。

俺不知道你为啥说俺极端,俺也送你俩字:狭隘

关于AA评论的补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