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杨宁2021西方文论:后殖民主义文论全三讲笔记

2023-08-11 07:30 作者:月見の桜_  | 我要投稿

后殖民主义文论共三讲

詹姆逊的第三世界民族寓言理论

斯皮瓦克的庶民研究与后殖民批评

霍米巴巴的混杂性理论与身份问题


第九讲 詹姆逊的第三世界民族寓言理论

一、后殖民主义

1、揭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权力关系:东方与西方,宗主国与边缘国的差异,近东、远东(将西方作为中心)

二元对立:非此即彼,预设权力关系

例:傅满洲体现出西方对东方的“神秘”想象,这种神秘中透露出阴森与可怕

(原视频 P9 - 06:17)

通过对方的对比差异来印证自我,体现出某种话语结构

例:某个国家对另外某个国家的刻板印象——西方对东方眯眯眼的刻板印象

一个未经理过的 事件会引发想象,这种想象就是一种建构。最简便的认知方法就是“贴标签”

2、目的:超越二元对立,多元并生

例:关于《战狼2》与《流浪地球》中故事叙述模式与人物国家身份是否对应的争议,运用西方叙述模式,只是把主体人物换成中国人

3、批评方法:文本的世界性与生产性

用意识形态分析方法进入到国家民族视野

  • 作为阅读的文本:阐述背后意义一一对应

  • 作为写作的文本:关注文学生产时渗入的意识

例:赛义德的“东方主义”:这不是肯定的词汇,后殖民语境下的东方是被建构的东方,这是自我东方主义,自我将自我内在化,无法用自己的方式讲述自我的故事

二、第三世界民族寓言

出自《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

【背景】艾柯:两种文化发生冲突时,就会形成三种模式

  • 征服(分为教化与毁灭)

  • 掠夺

  • 交流

二战之后,整个世界殖民体系瓦解,殖民与被殖民关系并未完全消除,在文化方面,西方中心主义依旧存在,体现在文化交流

→文化领导权(美国好莱坞)

→导致第三世界失语症——脱离了西方说不出话

推荐:1994年曹顺庆《21世纪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与重建中国文化话语》

朱立元《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再思考》

如何解决失语症?

  • 詹姆逊:让第一世界自己瓦解,让第一世界关注到第三世界关注到价值

1、寓言理论

(1)寓言的本质:存在很多阐述,有譬喻、象征、映射。言与意的断裂,指涉的方向有很多,表面上具有相似性,但潜在统一性,导致多义性,会有不同阐释空间

(2)本雅明的寓言理论:德国17世纪巴洛克时期的寓言风格

  • 古典主义时期表现的都是明白晓畅、生机勃勃的世界,这种更多是象征,是种理应如此存在的世界

  • 巴洛克时代是一个混乱、残缺的社会,不能用认同现实的方式呈现现实,导致只能选择寓言的方式,造成分裂,就体现在某种寓言

  • 现代社会与巴洛克时代相似,所以理解现代社会艺术文化要理解为寓言

本雅明赋予寓言以政治维度

对比:象征与寓言的区别

  • 象征是回到事物统一性

  • 寓言是呈现差异性,还会指向应该如此的总体性

寓言中作者的真实意图与故事内容并不明确,导致多种理解,但却都最终都指向一个社会应当如何或者一个人如何生活这样的一个总体性

(3)詹姆逊的寓言理论

寓言本质是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再现论,是一种碎片化方式,以差异化的方式重建总体性,所以寓言是链接社会与个体的纽带

2、现代寓言的产生,源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分裂

(1)言意分离:现代表现在以卡夫卡为代表的表现主义、现代主义文学等

古典社会里个体与社会是稳定连接在一起的,历史被认为是能够为个人所掌握的,人具有高度自信心,具有对社会历史的责任感,具有宏大历史叙述,所以出现贝多芬、莫扎特、黑格尔等伟大的艺术家、哲学家

而现代社会是动荡的、分裂的社会,人们无法抓到历史总体,宏大叙事被消解,艺术呈现碎片化、非总体化,人与人更多是利益关系

实现总体化:寓言

例: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公与私的对立,个人与社会无法连接

  • 现代主义:强调私有制、私人的、个体的、私欲→弗洛伊德

  • 现实主义:强调公共世界、阶级、历史→马克思

当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为纯粹个人感受

(2)分裂的原因

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文本丧失革命性,阶级关系削弱了

(3)如何重建?黑格尔主奴辩证法

主奴辩证法:主人主动占据优势,随着时间推进却又依赖奴隶,主人行为能力削弱,导致奴隶反过来成为了主人,主奴关系完全可以被翻转过来

例:《绿皮书》

在此,主是第一世界,不关注第三世界文学,但应该关注第三世界文学,以作为补充

3、民族寓言

(1)第三世界文学具有寓言性,体现在政治与个人的融合

詹姆逊的第三世界并非传统的第三世界,在詹姆逊的语境下,第一世界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二世界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三世界是两种主义之外被殖民压迫的国家与地区,鲁迅在世时期的中国便是处在第三世界之中

①以鲁迅《狂人日记》为例与弗洛伊德理论“幻觉的形成”

弗洛伊德理论幻觉的形成:幻觉本质是一种试图康复、试图重建的过程,幻觉是因为欲望着某个对象,但是这个对象不在身边只存在于想象,人通过想象来填补自我内心的空缺

鲁迅在此是重建一个社会。狂人所想象的是一个黑暗恐怖吃人的社会,这种社会必须要放到寓言的角度理解,体现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

中国社会阶层都在努力通过剥削他人的方式来保全自身发展,狂人表面上是个人的梦魇,实际上是整个社会的

  • 果戈里的《狂人日记》:结尾的救救孩子是让孩子回到母亲怀抱,是纯个人的视角

  • 鲁迅《狂人日记》:结尾的救救孩子对整个民族下一代的期望

②鲁迅《药》:鲁迅为什么强调“吃”?

③鲁迅《阿Q正传》阿Q的人物形象体现出一个中国,阿Q经常被羞辱,但是他还会自我辩护,所以阿Q呈现两个方面,是被羞辱的但是又懂得如何自我辩护

而阿Q被谁羞辱?阿Q的对手就是帝国主义、是吃人的人、吃人的中国人

所以鲁迅的作品中都存在西方的预设,跟整个西方社会存在焦虑与搏斗,凸显个人的欲望,作家个体承担民族与社会的使命

例:郁达夫《沉沦》虽然借鉴日本私小说,内容性苦闷无处发泄,但在结尾却突然与社会和国家绑定关系

在第三世界文本中体现出特有的民族国家焦虑

导致表面上是关于个人欲望的叙述,但事实上打上了民族国家的烙印,表面上是独立文本,但是独立文本暗自存在一个与西方帝国主义的搏斗的疤痕

(3)知识分子

  • 第一世界知识分子:书斋学院知识分子,局限在专业里,充斥着各种术语,詹姆逊认为这毫无意义

  • 第三世界知识分子:文化知识分子,同时也是政治知识分子

民族寓言有助于重建第一世界的文学与文化

三、反思

1、肯定

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考视角,把作品放到一个民族国家思考问题,所有的文学文本的解读一定要历史化,看文本是在什么文学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例:对黑泽阵电影《罗生门》的分析,其是对芥川龙之介小说《竹林中》的改编,后者诞生年份为上世纪20年代,前者诞生年份为上世纪50年代

这两部作品解读不要过度拘泥于人性,其诞生年份很重要,后者的诞生年份在于二战之后,容易联想到东京审判,关于真相、历史的可知与不可知问题,随后黑泽阵的《罗生门》获奖成为亚洲电影走向世界的代表,其重点在于被西方认可,原因在于日本战后经济的崛起“脱亚入欧”,这部电影与鲁迅的《狂人日记》一样都具有深刻的政治内涵,具有复杂的关于社会历史民族国家的内涵

在马克思主义的角度上,文学创作不是欲望的表达,而是一种权力的转换,作家创作前就处于复杂的权力结构之中,而作家就是将权力结构转化成为文本,而文学解读可以在这种权力转换中隐含的一些无意识的内容

2、否定

詹姆逊存在一个逻辑悖论

詹姆逊说晚期资本主义制造出了分裂,面对分裂要借鉴第三世界,但第三世界还是作为一个他者的存在以印证自我的独特性,而第三世界文学在努力挤进第一世界或让国家强大,这是一个不断建构他者的过程,当你需要一个他者来建构自己,第三世界又想努力成为第一世界,詹姆逊依旧存在西方中心主义思想,立场依然在于西方

所以提出问题: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如何真正认识东方?这种可能性存在吗?同样的,再转换到性别议题上,男女之间能理解对方吗?有人也提出站在社会性别上,男性也可以理解女性,然后走向和谐社?这存在可能吗?


第十讲 斯皮瓦克的庶民研究与后殖民批评

后殖民主义三剑客

  • 赛义德

  • 斯皮瓦克(女性主义、解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 霍米巴巴

斯皮瓦克

人生经历

1942年2月21号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此致印度仍在英国殖民统治下

1947年印度民族独立,但文化殖民现象依然深刻

1955年考入加尔各答大学统辖学院学习英语文学专业

1959年获得英语文学学士,后继续读硕士

硕士三年级时受慈善家资助来到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继续攻读英国文学硕士

1962年康奈尔大学硕士毕业

继续攻读比较文学博士学位

从师解构主义理论界耶鲁四人帮——保罗·德·曼

1965年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助教,并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1967年完成博士论文《巨轮:叶芝诗歌中抒情之声的几个发展阶段》

此时接触到德里达的《论文字学》

1970年担任爱荷华大学晋升副教授

1975年担任爱荷华大学比较文学系系主任

1976年翻译《论文字学》

译者前言

解构主义代表人物

1978年《女性主义与批评理论》

1981年《国际主义框架下的法国女性主义》

1985年《底层人的研究:解构历史编纂学》

《三个女性的文本与帝国主义批判》

1987年《在他者的世界里》

1988年《底层人能说话吗?》

1991年成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系的教授

出版论文集《后殖民理论批判:迈向当下正在消逝的历史》

推荐:《斯皮瓦克读本》

2001年在香港科技大学举办比较文学短期课程

2003年论文集《一门学科之死》

旧的比较文学死了,取代的是世界文学

(世界文学观,如何书写整个人类的文学史,所有的民族、国别的关系如何融合)

2006年来到清华大学与北京语言大学进行演讲,并被聘为学校客座教授

论文集《他者的亚洲》

2012年《全球时代的美学教育》

一、解构理论与解构实践

1、解构主义基本思想→针对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事物的背后都有一个稳定的秩序,表面差异背后都存在共通性

→存在对于事物复杂性的忽视,认知事物寻求稳定感,企图对不知道的事物达到一种控制,导致中心化

2、批判中心化

解构主义并非是去中心化,而是时刻提醒人们避免形而上学,看到真理的局限并揭示真理如何产生,此时被压抑的东西(他者)才有可能出场

3、对“他者”的解构

自我→自我由他者建立起来。如果找不到他者,就会想象出“他者”,即“我跟他们不一样”,他者往往被塑造的不如自我

对于当今世界,西方常为“自我”为“文明”,东方常为“他者”为“野蛮”

4、解构策略

(1)反对中心主义傲慢:自以为是的了解,而且还会冠以道德的名义,发声只是发声者所想象的声音。在此目的就是时刻分析并提醒这种“傲慢”

举例德里达对列维斯特劳斯的分析

列维斯特劳斯对南美洲南比卡瓦拉原始部落的分析:此部落只形成了口头语言,没有书写文字,没有被现代文明影响的自然人,所以文明原始更加纯粹。高级的文明建立在文字基础上

(2)摒弃个人特权

“第一世界”女性主义(精英知识分子):法国派、英美派、后现代主义

其面对第三世界女性都可能带有白人女性优越感

不要因受到现代教育,就感觉拥有高人一等的权力

(3)解构式阅读方式

文学作品提供某种可能性,并不指向唯一确定的目标,不同于其他学科固定的意识形态性

对于康德思想的解构

解构康德对崇高的分析

  • 美感:合目的(心意状态:外在事物符合心中的结构)又无目的(人类共通,无功利性的目的)

  • 崇高:现实中体现在无限的大,不合目的(打破了心中的某种目的)却又合乎目的(合乎伦理上的理性,非功利性)

→产生“痛感”再转化成“快感”

→道德从人出发,绝对律令:寻求普遍性

斯皮瓦克的解构:

康德预设了理性人与粗鄙人,具有帝国主义意识形态,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的人是否还是人呢?

→帝国主义叙事中会把一些人排除在外

二、庶民研究

1、对克里斯蒂娃(法国派女性主义代表人物)和詹姆斯的反思

(1)对克里斯蒂娃《中国妇女》的反思

《中国妇女》描述中国一群农村妇女在太阳下坐着的状态

她们分不清我们的男或女,金色或者褐色,脸部或身体的特征,她们仿佛发现一些奇怪的特别的动物,无害但错乱,没有进攻性,却在遥远的时间和空间的深渊的那一边,我们组里的一位说,不同动物在她们的眼里,我们是不同的物种

这一大群人坐在太阳下面,她们无言的等待着我们一动不动,她们眼神镇定,一点好奇都没有,或许有轻微的愉悦和担心,无论如何她们绝对属于一个与我们毫无关系的群体

斯皮瓦克的解构:克里斯蒂娃面对陌生的中国女性,竟然通过有限的西方汉学家的资料就大胆的展开想象与论述,存在猜测

隐含西方的优越感,把东方女性当做课题,像观摩动物一样观摩

女性主义问题:所有西方女性主义首先需要分析反思的不是男女问题,而是分析女性的他者问题

西方第一世界的女性主义的自由与第三世界毫无关系,虽然克里斯蒂娃对东方女性是赞扬态度,但克里斯蒂娃并没有将第三世界妇女当做同类,同时第三世界妇女也没有把克里斯蒂娃当做同类

例:2005年电影《无穷洞》被宣传为女性主义电影,所有的人物导演都是女性,同时影片直接表现女性欲望,同时表达对男人的某种嘲讽和调侃

重点(阶级意识):电影的四个女性,无论是演员还是角色,都是社会的成功人士。影片结尾四个女性走到大街上,背后出现了一群普通的“农民工”,其可能是导演不期然带出的。四个女性对男性的调侃、对欲望的表达,都建立在某种特定的阶级立场上

斯皮瓦克认为女性主义忽略了女性内部的一个差异的问题,女性内部差异可能比女性和男性差异更大

克里斯蒂娃是个精英女性,对东方女性的友好只是克里斯蒂娃的一厢情愿

(2)对詹姆逊的民族寓言的反思

虽然詹姆逊是关系第三世界文学,但不期然的就带出了他的傲慢,斯皮瓦克认为詹姆逊通过第三世界文学来补充西方第一世界

(3)如何发出第三世界的声音《底层人能说话吗》

庶民(缺乏主体性的群体,社会与历史沉默的存在)与无产阶级(阶级内部存在主体意识,存在目标)并非相等

  • 庶民不能发出声音

  • 庶民话语反思:斯皮瓦克等庶民研究小组成员都希望为沉默者发言或者能让他们说话,但是小组能否真正为他们发声吗?本土知识分子与西方知识体系处在暧昧不清状态,只体现了与西方知识体系的互动与协商的过程,反而起到对第三世界的遮蔽,被过滤掉了,形成了悖论

知识分子发声,庶民无法回应。网络的声音不代表现实的声音,不代表社会真实状态,但很难脱离大众媒体获得大量信息

三、文学殖民话语批评实践

→消解中心

1、对于《简爱》的分析

一般认为《简爱》体现了女性的觉醒意识,体现女性对于知识文化的渴望和并非建立在物质之上的爱情

但斯皮瓦克认为,故事中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梅森支撑了故事逻辑,她作为“前任”被塑造成了“野蛮人”,消除了罗切斯特的道德污点

伯莎放的火让罗切斯特脱掉了包袱,最后罗切斯特与简爱道德上的幸福,都源自于伯莎的疯与死,体现了作者隐性的男权立场,这种对于美德的建立与幸福的追求也寓意着对他者的否定

很多女性主义批评复制了西方帝国主义公理,使得男女关系权力研究依然建立在西方与东方的基础上

2、对于《鲁宾逊漂流记》的分析

对于鲁滨逊对星期五的教育体现出西方中心主义思想


第十一讲 霍米巴巴的混杂性理论与身份问题

霍米巴巴

人生经历

1949年出生于印度孟买

1970年孟买大学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1974年在英国牛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

并担任文学指导老师

博士师从伊格尔顿,后获得牛津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到英国苏塞克斯大学任教

2001年在哈佛大学任职教授

2002年来到中国清华大学发表演讲(清华、哈佛后殖民高级理论论坛)

2010年北京大学全球过渡时期人文学科演讲(与著名学者杜维民有过对话)

著作:论文集《文化的定位》

主编:《民族与叙事》

合编:《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世界主义》、《赛义德:继续对话》

一、理论资源:

1、对法农与赛义德的质疑

法农(阿尔及利亚精神科医生,同期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运动):

(1)1952《黑皮肤白面具》黑人和精神病理学

黑人是一个精神分裂者,时时刻刻处在精神分裂的状态

精神分裂体现在

  • 面对白人的自卑,有想要成为白人的愿望

  • 被白人所建构,黑人在白人那里是堕落的、邪恶的、奴性的、原始的、野蛮的,甚至是在于基因之中,即所谓的“天生如此”

→霍米巴巴《质疑身份》如果上述情况属实,那么殖民话语存在不确定性,其源于殖民者对被殖民者的文化同化并非完全,身份并非单向认同,而是异化

被殖民者的文化不会被殖民者不会被完全同化

(2)《全世界受苦的人》

  • 赛义德:东方是被建构出来的

→霍米巴巴:其存在二元对立思维,忽视了中间地带,东方没有反抗吗?西方是铁板一块吗?

精神分析对拜物教的分析

  • 弗洛伊德:人经常会出现恋物、拜物,无论衣物还是人体部位,其源于儿童时期的性经验,对于男女性器官的想象

→霍米巴巴:恋物是对差异的补偿。即人看到别人与自己的差异,会寻找差异,而此时会出现“应该与我们一样”的想法或者潜意识,于是找替代性东西去证明与崇拜,其可以出现在性别与种族等方面上

福柯的话语理论与德里达的解构理论

  • 福柯:陈述永远无法抵达对象,与其说是在描述对象,不如说是一种建构。就算只是词句的变化也会产生复杂的变化,同样的陈述在不同的语境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 德里达: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具有线性(时间性),而想法是混沌的,例子在于写作时越写到后面就感觉前面写的不好,由后面修改前面,这个过程就是自我思想的建构。文本的原初意义不存在

二、后殖民话语的混杂性理论

1、理论提出1984《作为奇迹的符号》

一个印度传教士的回忆录:1817年5月传教士在德里郊外看到一群贫民窟里的穷人在讨论宗教问题,这些穷人爱朗诵《福音书》,其书可能来自于另一位传教士分发的,这些贫民不认为耶稣是欧洲人。贫民们愿意受洗,但不领圣餐,因为欧洲人吃牛肉,印度人不吃牛肉

→《福音书》被广泛传阅,成为整个殖民体系规划中,是殖民文化胜利的标志。且故事中贫民对基督教的接受具有选择性

这种本土化存在本土无声的抵抗

2、对康拉德《黑暗的心》

其主人公来到非洲殖民地,发现这些地方非常残忍,整个非洲是个黑暗的大陆,西方文明无论如何都会凶相毕露。后来他在一个小屋子看到英文的《航海技术探讨》,其成为文明进步道德的象征,成为了小说中的“希望”

综述:其都会出现英语书这个文化符号,英语书又象征着西方文化所谓的道德与文明,这种崇拜很可能就是某种拜物教

(一)殖民话语的混杂性

不同文化之间互相接触中一定存在相互渗透

瓦解了赛义德的对立关系,瓦解了殖民权威,殖民者处在矛盾焦虑的状态,体现在贬低被殖民者,但又好奇对方,希望同化对方,但又担心完全同化会失去殖民权威

举例:毕业论文答辩时的学生与老师(47:28——50:18)

(二)文化身份的含混性

身份不断流动,学生、家庭孩子、社会公民之间来回流动,其可能只是一个过程,还可能意味着权威不存在

霍米巴巴的抵抗殖民文化的方式:接受,然后就会产生混杂性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就会抵抗它

(三)殖民话语内部的矛盾分裂

1、二元对立的瓦解

殖民话语从来并非单向流动,两方是双向流动,被殖民文化在被殖民中进行无形的抵抗

殖民话语必须是纯粹的才能完成表述,为了强调纯粹性,就必须反复地强调自己文化的身份标识。如果殖民文化被改造,纯粹性消失,殖民者会重新树立文化权威,方式是寻找差异,寻找文化符号

2、重复文化符号

从文化中抽出文化符号并强调自己的文化,强调文化差异

→体现出某种不自信(越强调什么越缺乏什么)

如上述的文学作品中的英语书反复出现,意味着文化根基不牢固

其源于差异

→害怕自己的文化割裂

→害怕文化受本土影响

体现出文化焦虑,每次出现焦虑都会把文化符号当神圣力量顶礼膜拜,以逃避某种恐惧

3、殖民混杂性批判策略

(1)模拟→文化殖民过程是一个模拟的过程

背后预设了主体和客体,主体对客体的效仿,但主体无法达到客体,在主客体间就会出现心理战

似像非像,是对殖民文化的文化本真性的瓦解

(2)第三空间→混杂性空间无二元对立

文化差异得到解释,文化认同也并非单向,而是一种相互协商的过程

消解文化权力结构的重要方式就是建立混杂性

(3)身份协商

在身份过程中消除本质性,强调不同身份的混杂与协商,体现出身份流动性

三、霍米巴巴理论的反思

1、认为是典型的精英主义、欧洲中心主义,是空乏的概念

推荐书目:

  • 加莱亚诺《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纪实文学)

  • 波拉尼奥《2666》(小说)

在《2666》书中呈现出了上百个小故事,一种奇怪的现象:人在阅读墨西哥凶杀案故事时,开始时会恶心难受,但越看到后面越会麻木,越到后面越会出现“期待”新的故事

土地上经常出现的事件,人会越来越冷漠

此类情况,不存在抵抗

2、有人评价道霍米巴巴是资产阶级学术特权分子

(1)吉尔伯特《后殖民理论语境实践政治》中的章节《霍米巴巴:巴别塔式的表演》

→弗洛伊德理论中充斥着男性对女性的偏见

→充斥种族主义偏见(拜物教被划归为野蛮性的崇拜)

精神分析不具备普适性

→对二元对立的再次复制,混杂性的对面是纯粹性。我们是否有能力超越二元对立

(2)阿加兹·阿赫默德《文学后殖民性的政治》

霍米巴巴忽略了阶级:底层人可能根本没有抵抗能力,其可能只适合那些第三世界的人却在西方获得某些特权的知识分子

混杂性空间中蕴含消费主义逻辑:消费主义声称人人平等,是对特权的反驳,但是隐含着阶级问题,我能进入商店,但没消费能力,以资产、资本为标识

混杂性表面上消除了文化差异,但是暗含阶级问题

(3)德里克《后殖民气息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界批评》

混杂性概念忽视了具体语境,其推演是纯逻辑的,是只从概念到概念


关于后殖民主义的推荐谨慎吸取

也就是常说的西方对东方也就是亚洲人眯眯眼的刻板印象,这个视频应该是因为某部电影的缘故也会被发布出来

借由后殖民主义,我也正式通过这个视频接触到了《来自新世界》,虽说几年前就知道了,但现在才看,我没有直接去看动画,而是直接去看的中文译本,顺便成功安利了几个不常看日漫的同学。上一个是对外貌的想象,而这个算是某种建构吧,这本书我也认为是在瞬消失之后,化鼠策划革命开始才真正有价值,即新人类对于化鼠的叙述、压迫,才是真正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所以主要还是关于历史的叙述者,底层人难以发声,现代总会有人通过过去人的形象、身份形成某种共情,去站到了贵族门阀、殖民者的立场,原因还是多数群体的形象在叙事过程中被抹掉了,否则结果就是被撕下虚伪的面纱,立场不同无对错是被兜售的谎言

就我所看到的,那些在西方获得奖项的出自中国文艺工作者的作品,其都存在关于本国人外貌、国家历史与文化的纷争,这个又是什么现象,能反映什么问题呢?

(推荐一个别人的批评实践应该不会有什么影响吧......)

次要推荐

在接触到跟后殖民主义有联系的电影,我确实也发现了,性别议题有时候就跟后殖民主义一块来了,怪不得斯皮瓦克会同时参与进去

杨宁2021西方文论:后殖民主义文论全三讲笔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