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跨时隙调度流程
为了UE的节电,协议提出了跨时隙调度,但在跨时隙调度的最小时隙偏移、跨时隙适配流程、应用时延、BWP切换期间的实现、UE辅助信息等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
最小调度偏移
为了获得跨时隙(CS:Cross-slot)特性的节能优势,应考虑上行部分的时隙偏移。与下行部分的最小时隙偏移(由minK0值表示)类似,只要UE处于CS模式(即关闭微睡眠RF部分等),该值应设置为尽可能小。虽然已商定了PUSCH的最小时隙偏移(以minK2值表示),但还需要记住UL传输也可以是非周期SRS。因此,为了确保UE能够从CS特征中获得优势,还需要为非周期SRS情况定义最小时隙偏移。由于非周期SRS和PUSCH一般具有与PUSCH传输相似的特性,因此可以使用相同的minK2值和非周期SRS时隙偏移。
DCI中的1个新比特字段(从该点开始称为CSIF:cross-slot indication field)支持在交叉时隙(CS)和相同时隙(SS:same-slot)调度之间的切换。此外,已同意按照BWP配置minK0值。因此,在载波中,可能存在配置有minK0的BWP和未配置有minK0的BWP。在这种情况下,有两个选项可以考虑与CSIF位字段相关。
1.如果至少有一个BWP配置了minK0,则所有BWP的DCI中都会出现CSIF位字段。
2.CSIF字段仅在配置了minK0值的BWP中出现在DCI中。
使用这两个选项,可以直接执行从配置了minK0的BWP到没有配置minK0的BWP的转换,因为无论如何目标BWP将忽略CSIF位字段。但是,对于从未配置minK0值的BWP到配置minK0值的BWP的转换,这些选项将具有不同的过程含义。使用第一个选项,转换相当简单,即UE将解码DCI并根据源BWP(其未配置minK0)的CSIF比特字段进行动作(是否应用minK0)。
虽然这不是很简单,但是从没有minK0的BWP到有minK0的BWP的转换也可以在没有minK0的BWP的DCI中包含CSIF的情况下进行。例如,我们可以使用CSIF=0表示没有minK0限制,CSIF=1表示应用了minK0。当接收到BWP切换命令时,UE将以minK0切换到BWP。由于DCI大小不同,可以将零添加到DCI检测结果中。因此,当CSIF=0时,UE将保持在SS状态(在新的BWP中没有minK0限制)。

对于UE(和NW)想要过渡到CS状态的情况,如果过渡时延包括HARQ过程,则将是非常有益的。由于HARQ过程本身是在PDSCH成功解码之后完成的,因此实际上不需要在目标BWP中直接转换到CS状态。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可以处理配置了minK0的BWP和未配置minK0的BWP之间的转换,而无需向未配置minK0的BWP中监视的DCI添加CSIF位字段。除此之外,向没有配置minK0的BWP添加CSIF位字段将不必要地增加DCI有效负载。在许多情况下可能没有配置偏移限制。特别是在上行BWP中,TDRA表中的K2的典型值大于0(也就是说,已经处于交叉时隙模式),这意味着在大多数情况下,minK2限制对于功率节省不是严格要求的。
对于没有配置跨时隙调度的BWP,最好避免不必要地增加DCI开销。对于这种情况,可以在转换期间考虑默认假设,并避免额外的1 bit增加。
当接收到PDCCH时,存在UE解码与当前minK0值或UE当前状态的K0值不一致的现象。更具体地说,UE可以解码CSIF=1并且接收小于minK0的K0值。在这种情况下,难以确定UE是针对CSIF值还是K0值错误地解码。
第二,也可能发生UE解码CSIF=0,接收K0小于minK0,但仍处于CS状态。
对于这两种情况,UE将不能解码PDSCH。当UE检测到不一致的DCI时,UE应将其视为错误情况,丢弃DCI。
如果gNB和UE之间的失准持续存在,那将影响感知,因此,gNB可以期望与UE对齐的一些机制应该被考虑。
状态转换处理
当来自gNB的数据传输完成时,UE返回CS状态是有益的。要触发SS到CS转换,有几个选项:
1.gNB可以调度一个CSIF=1的传输。
2.当最后一次PDSCH传输完成时,gNB可以发送CSIF=1的伪PDCCH。然而,这会消耗额外的gNB资源。
3.如果UE没有检测到X时隙的CSIF=0,则可以使其转换到CS状态。
选项1将导致最后一次PDSCH传输的额外时延。另一方面,备选方案2消耗了额外的gNB资源。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利的,特别是在传播以小而频繁的传播为主的情况下。考虑到这一点,可以使用方案3。另外,由于多个时隙缺少CSIF=0,UE可以转到CS状态的事实也有助于UE,因为这意味着CS状态被设置为默认状态。
虽然从省电的角度来看尽快返回CS状态是有利的(例如,设置X=1),但是应当注意,UE未成功解码PDSCH的情况并不少见。因此,如图3所示,重要的是确保在UE进入CS状态之前成功地解码最后的PDSCH,并且避免由于使用CS状态的重传而导致的过度延迟。换句话说,当X的值被设置为足够大以覆盖HARQ重传延迟并且可由gNB经由RRC配置时,它将更健壮。

仅使用CSIF作为可能的从SS状态到CS状态的源到初始转换,那么使用相同的时隙调度很难对NW进行重传调度。例如,使用前一协议中的公式,从SS状态到CS状态的minK0应用程序延迟将仅是来自调度PDCCH时隙的不超过2个时隙,而该时隙无法覆盖可能的重传。因此,重传只能在CS模式下进行。
此外,在1-2时隙应用程序延迟期间可能会有额外的数据。在这种情况下,NW还需要使用跨时隙调度来调度UE,这会导致不必要的延迟。
使用选项3,可以直接处理该问题,即将X的值设置为足够大,以覆盖可能的重传。此外,如果在n到n+X时隙内部出现额外数据,则NW和UE可以通过发送包含CSIF=0的调度DCI的数据来重新启动应用程序延迟。考虑到这一点,如果可以支持在没有为X个连续时隙调度DCI而启动的CS状态的转换,将是有益的。
当UE在时隙n中处于相同的时隙(SS)状态时,UE至少在X个以上时隙处于SS状态,除非检测到CSIF=1的DCI。如果未检测到X时隙的CSIF=0的DCI,则UE转换为CS状态。
BWP转换由调度PDCCH中的DCI启动。对于使用minK0配置活动BWP的情况,DCI还包含CSIF。需要确定目标BWP启动的状态。
在BWP转换之后,UE可能没有在目标BWP的第一时隙中接收PDCCH。在这种情况下,UE可以假设UE在第一时隙中检测到具有CSIF的DCI,其值等于源BWP的最近DCI中的CSIF。或者,如果为目标BWP配置了minK0,则UE可以假设其在默认状态(例如CS状态)下启动,或者如果没有为目标BWP配置minK0,则假设其在相同时隙状态下启动。
除此之外,CS特性的省电优点是避免PDSCH缓冲。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它可以允许放松的PDCCH解码,但它不应影响其他功能,例如BWP转换。然而,即使当UE建议NW配置一个较大的minK0值时,UE也应该根据当前的需求准备好BWP转换,从而完成PDCCH解码,并根据BWP转换时延切换到新的BWP。可以考虑当前BWP中当前minK0允许的PDSCH间隙是否也适用于新BWP中PDCCH和相应PDSCH之间的间隙。
BWP-switch 时延
使用CS特性获得的省电增益主要来自于UE在PDCCH监视期间不需要进行PDSCH缓冲(即可以关闭RF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无论UE处于CS状态还是SS状态,DCI处理时间都是相同的。换句话说,在应用新的BWP之前,应该已经对CSIF和K0值进行解码。因此,只要K0值满足minK0值,UE就应该能够开始接收新BWP中的PDSCH。在这种情况下,将minK0值添加到BWP-switch时延可能会对传输造成不必要的额外延迟。但是,还需要确保从PDCCH的末端到PDSCH的第一个符号的相同间隙也适用于BWP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