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的下半场
2秒跳出率,不是抖音的什么科学算法。
在没有大数据的80年代,广告文案大师Sullivan就已洞察到:
在机场人们读杂志的速度,每页平均2秒。所以每只字都要抓住消费者的眼睛。
80年代,文案的平均年薪为4万美元,是社会平均年薪的1倍以上。
一个顶尖文案能拿到数百万美元。
广告文案主要为了卖货,被称为「纸上销售术」。
文案根据消费者的信息获取场景而生,可以依赖于美术,也可以不依赖于美术。
简洁,几乎是所有文案大师坚持的观点。将写好的稿子,删掉3分之一,这是第一步。
「尽除所爱」,拿掉自以为是的聪明句子,只写有用的。
消费者没这么多时间。
他们也有另一个称呼:撰稿人。
写完广告,需要署名。这产品我向你推荐的,消费者有问题,找我。这广告做得好,客户也来找我。文案作品,就是名片。
投完广告,效果可见。
后来不知怎么没了这个传统。可能是消费爆炸,品牌和产品越来越多。也可能是投放渠道越来越多。文案创意失去了可衡量的标准。
甲方有一句著名的话:我知道一半广告费浪费了,但我不知浪费在了哪里。
文案价值渐渐稀释。
当然,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衡量标准失去,很多文案在混水摸鱼。
户型都没研究过,就胆敢写100种生活方式。
产品都没使用过,就敢大谈人生价值观。
市场好的时候,也能拿到不错的薪水。市场不好的时候,先以文案祭旗。文案,写字而已,设计兼着吧。
反过来,文案兼不了设计。
好像没什么问题。
行业形成了强大的惯性,数字媒体又放大了这种惯性。
文案没有尊严感,加班,被客户「门外汉」指指戳戳,变成家常便饭。
一些好文案,转型自媒体,拿到不错的成绩。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咪蒙。
还有些好文案,去了甲方,成为中流砥柱。或者开公司,成为创意热店。
有一段时间,北京环时互动很出位。杜蕾斯创意长年霸着微博热点。文案功不可没。
但环时互动的创造人老金经常感叹:好文案去哪了。
青黄不接。
普通文案最为痛苦,花了七八年时间,混成资深,最后发现自己的价值可有可无。
说是为品牌,看不见,摸不着。
说了为销售,没有量化标准。
自己也感觉自己在摸鱼。
如果真热爱文案,其实去尝试做「好物达人」,可以检测自己的技艺。
传播渠道变化很大,却感觉像回到了80年代:作为撰稿人,要为自己推荐的产品和效果负责。
你推荐的每一个产品,都有自己的署名。
文案不再是「纸上销售术」,而是源于「文字创意的表演式销售」。
看文案的人越来越少,看文案表演的人越来越多。
这是一种趋势,也是下半场。

那就是我,神经高度紧张地躺在这辆崭新的Volvo740车下。
几年来,我一直在广告中吹嘘Volvo的每一个焊点,都足以承受整辆汽车。
有人认为,我应该以自己的身体,来验证我所说的话。于是,我们把车悬挂起来,而我则爬到了车子底下。
当然,Volvo740不负所望,而我则得以活着出来把我的经历讲给大家听。
然而,本故事的要点却是要告诉人们:Volvo外形独特,其发动机速度快、价格便宜,有着全新的内置与悬置系统...
这篇文案,改成视频,会不会是爆款?
公众号同步:何大头写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