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NERF—关于发射器的原理、历史、简介与杂谈》(061)

2023-01-19 11:01 作者:东爸的NERF  | 我要投稿

采用气室来制造气压的【蓄气式发射器】

【图片 1.4.1-022】AS-6内构 转自外网

  气室是另一种蓄气式发射器制造压力的机构。

  首先要承认的是,笔者最初认为泰坦是气囊式结构,但在完善历史与杂谈环节并修改错误时,笔者详细研究了泰坦的内构,结合资料网站的说法,最终判断其为气室结构。终其原因,是因为判断出泰坦使用的是柱塞式阀门,而从结构来看,使用柱塞式阀门的泰坦根本无法使用气囊结构。而为什么泰坦使用的是较为原始的气室结构,却能制造恐怖的压力呢?这是因为其气室足够的大,而且20次泵气冲入的空气也足够多,足以支撑产生足够的压力推动泰坦导弹发射。

  这种结构笔者并没有亲眼见过,因为笔者没有继续破拆诸如AS6、调解者前管的内部结构的资料可供查询。

  笔者所用的是反证法来推断这种结构是否真实存在的。

  首先我们可以从AS-6的内构中发现,其并没有AS-10和AS-20内购中的明显的气囊结构存在,与之相对的是每根发射管后对应的小气室,这种结构可以在所有的采用类似结构的发射器上看到,不同之处只在于气室的大小。正如前面提到的,我们的内构图仅限于此,没有再进一步的解剖。那么我们先假设,这每个气室内部都一个小橡胶囊,看看会出现什么其况。根据气囊结构的蓄气式发射器来看,这个气囊本身需要一定的厚度使之能够足够的膨胀,并且其需要一定的空间来支持膨胀,并且这个空间需要足够大,使得气囊能被冲入足够的空气来产生足够的内缩力推动空气发射。很显然,AS-6的气室虽然可以塞进去一个定制的微型的橡胶囊,但其也无法满足我们说的这几点。同时我们也可以考虑一下实际的生产问题,假设AS-6的气室能够塞入橡胶囊并满足发射所需条件,但这所带来的是较长的组装用时、生产成本以及对组装工艺极为苛刻的要求。这导致在每个气室中安装一个橡胶囊是一种收效小于支出的做法,孩之宝是万万不可能使用的。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气室结构的蓄气式发射器的气室都如同AS-6一样如此的“巨大”,这就更加证明了其内不可能有所谓的微型橡胶囊存在。

  与气囊结构一样,气室结构也源于水龙水枪,始于水龙水枪的蓄气式水枪的原理。两者同样采用在以固定的空间内直接压缩空气产生气压来推动软弹的原理。

  与橡胶囊不同,气室的容积是固定的,所以被气泵泵入的空气在其内部不断的压缩,逐渐形成一股较强的气压。在发射时,其内部的高压空气与外界的较低压力的空气的压力差形成推动两者之间软弹的推力,推动软弹发射。

  AS-6的每一个发射管对应一个气室实际上已经是一种优化后的设计。早期的发射器,无路燧发式亦或是弹轮式,均只有一个气室,蓄气完成后只发射一枚软弹,下一枚软弹需要重新蓄气。

但无论是早期的独一气室结构,还是AS-6的多气室结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气室体系都不会太大。因为过大会使得蓄压次数增加,这导致玩家会更容易的蓄压过度,导致发生损坏。这种小气室的直接后果就是发射器性能会很差,并且只能“一对一”无法“一对多”,同时过多的气室出了限制发射器的载弹数量外,还增加了组装的困难度、成本、以及会提高因为组装品控问题而造成发射器先天故障的概率。

AS-6就是国内著名的因为品控问题导致发射器先天故障概率极高的典范,其表现为严重的漏气,无法发射是常态。

从目前俩看,这种结构的蓄气式发射器最大结构可能是经济,主要变现为零件数和组装工时和品控上,尤其适合现在常见的中小型发射器。并且采用气室结构的蓄气式发射器因为先天性能较差可以有效的控制发射器的威力。

这种结构的弊端是随着气室数量增加而造成的组装品控下降的问题,虽然与气囊一样,需要组装师傅链接,但相对于气囊,气室的组装量是前者的几倍,这使得因为组装失误造成品控问题的概率大大增加。

另一个弊端是,气室结构因其原理所致,如果气泵蓄压次数过多,那么气室连接处就有很大概率被撑爆。而即使注意按照推荐次数蓄压,也有可能会因为组装时链接剂偶然使用较少而使得连接处强度达不到要求,最终爆掉。

这些弊端使得玩家需要经常性的拆解维修发射器,并尽可能的用较少的蓄压次数来避免爆掉,最终导致玩家要么需要经常拆解维护,要么需要提心吊胆的把玩,无论如何这种发射器都不会给玩家一个好体验。


《NERF—关于发射器的原理、历史、简介与杂谈》(06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