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48:《芳华》
青春的果实,娇艳欲滴,待至深秋之时,留下的,是人世浮沉。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严歌苓的书,那就做个简单的科普吧,严歌苓的国籍并不是中国(我真没有任何讽刺的意味,只是简单说一下),百科上的描述是美籍华人,相关作品上会经常附上旅居德国的描述,有点意思。
在我大三之前,因为我看的书大多是是推理小说以及民国时期各位文学大家的作品。毫不夸张的说,当时我对卢思浩的作品是有些排斥的(当然现在挺欣赏),严歌苓老师的作品对于我这只井底之蛙而言,真没听过。后来在大三的选修课上,我选的是文学院老师的现代作家作品赏析,虽然严歌苓并不属于现代作家之列(因为她是当代作家),但文学院老师有一天就突然提及到严歌苓和阎连科两位作家以及当时可以免费观看的《芳华》,就此我才开始去看这两位老师的作品。
因为看过几本严歌苓老师的作品,关于她的文学风格我心中有我自己的模型,但要细品的话,我做不到,还是请各位有兴趣的读者慢慢赏析吧。关于严歌苓老师的生活经历,百科上有相关说明,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了解一下,毕竟确实蛮精彩的。我觉得《芳华》这部电影在严歌苓老师心中被寄予了一些关于青春的定义以及不可被忽略的爱情元素,但又因为现实的元素,‘爱情’将会被重新定义。严歌苓老师笔下的爱情多是曲折的,容易被摧毁的,虽然可以被改编为很浪漫的结局,但那确实不是严歌苓老师的风格。
电影前期的文工团故事是美好的,在夏日的气息之下,青春是浸泡于汗水与欢笑之中,电影尽可能地展示出属于青春时期的体型美,表面上似乎很单纯的美好,暗地里的嫉妒与厄运也在悄然生长,一切都会在某一天瞬间崩塌。
美好使人幸福,但却极度脆弱。
电影中的‘刘峰’是位极具特点的人物。故事初期,我们不难发现他的模型就是来自于‘雷锋’,不求回报,舍己为人,这样的人物是值得尊敬的。但是后来,我们发现他也是一个内心世界很丰富的人,他也有属于自己的感情,他有心爱的姑娘,可美中不足的是他不懂得如何去向魂牵梦绕的人去表达最真诚的爱意,最终造成了曲解。在被调查期间,我们都能看出其中的问题,我本以为‘刘峰’会选择妥协,但我看到了他的反抗,即使无力,但却掷地有声地冲击着我的内心。后面的故事是属于英雄的故事,我唯一的感触除了尊重还是尊重。到了最后时期的故事,人间的疾苦心酸,是对‘芳华’一词最后的诠释,希望个人心中自有评说。至于电影中其他女主角,我觉得她们各有千秋吧,就不多做评述了。

关于电影的剧情和人物的简单评论就在此结束了,这篇影评也该结束了,但因为《芳华》后半段的战争片段的取景点位于云南省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离我家还挺近,就在过年期间去了一趟,确实有很多别样的收获。

在这部电影还未拍摄之前,这个景点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火车站遗址,可自从被严歌苓老师发现(严歌苓老师真挺熟悉云南的,我可以确定她一定去过我的家乡),再被冯小刚导演取景之后,就演变为一个3A级景区,人群络绎不绝,一股民国时期的气息和红军的气息就被穿插于该处。附近有很多衣服租借的商铺,也有很多人借衣服拍照游玩,虽然年龄普遍偏大,但不得不说,那是属于上一辈人的记忆,不应该被嘲笑。我个人认为,这个‘碧色寨’火车站旧址是被电影所救赎的,如果不是电影,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这个充满历史的旧址就只能成为当地人的郊游之地了,实在可惜。电影的魅力不仅仅是给人感动,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宣传与记忆,所以我更加希望中国电影能再出一些像《霸王别姬》的电影。中国众多的国粹和历史真是永远陈酿的美酒,无论何时细品都能肺腑滚烫,那感觉,极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