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于运动,健康身体在于体内气的流动
有人说:“人的生命,以气为“根”,气聚则生,气衰则病,气断了,人也就死亡了。”
如果你翻开中医书,就会碰到很多的“气”。
诸如正气、元气、肾气、胃气、肝气、胆气、肺气和脾脏之气等,是这些气支撑起我们的生命。
但是,它们究竟是如何在身体内运转的呢?
我们都见过电风扇,风扇之所以能有风,是因为扇叶在不停旋转。
我们的身体也是一样,这些气在我们的人体内旋转,做着有规律的圆周运动,产生出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
在人体内,五脏六腑是上下分布的,所产生的气也按照一定的方向运动,恰好形成一个圆圈。
中医讲究五行,认为心属火,位于身体的上部,肾属水,在最下面。心火下降,能温暖肾水,让肾水不至于太寒。肾水受热后,开始上承,一路到达心脏,让心火不至于过热。这一升一降,水火既济,循环往复,宛如身体内的发动机,产生出温和的生命动力。
伴随着肾水上承,脾脏之气,也会上升,将胃吸收的精微物质运送到上面,并与肺吸收的氧气结合,输布全身。
在五行中,脾属土,肝属木。
肝木生于肾水,长于脾土。
这就像种树,当肾水浇灌,脾土温暖,肝气就会像春天的树木样向上升发,呈现出勃勃生机。
很多人之所以缺乏生气,长期病恹恹的。
十有八九是因为身体内水寒土湿,
导致木陷水中,得不到生长,健康被压抑。
随着脾气和肝气的上升,胃气和胆气则会下降,
这就是“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心火应该随着肺气的下降而下降。
如果心火不降,憋在上面,
人就会口干舌燥,口舌生疮,眼睛发火。
同时,因为心火不降,肾水缺乏温暖,
人的下半身也会格外寒冷,这叫上热下寒。
人吃东西时,食物是从嘴里进入,然后来到胃里,整个过程都是由上而下的,所以胃气必须向下运行,如果胃气偏要往上走,人就会反胃、恶心、胃胀、胃痛。现在很多胃病的症状都是胃气上道,胆汁反流,这也是气机逆行的结果。
肝气应该是随着脾脏之气上升的,如果肝气不升,郁结在那里,或者在身体中乱窜,就会消耗人体内宝贵的津液,当津液消耗殆尽,人会筋脉挛缩。
肾水和脾脏之气本来应该是上升的,肾水要是无法上升,就会心肾不交,出现心悸不安、眩晕、耳鸣、健忘、咽干口燥等症状。而脾脏之气不升,消化系统运化无力,则会出现食欲不振、神疲乏力,以及气短等症状。
中医说“百病生于气”,这里的“气”就是指气机紊乱,即身体内的这个圆圈运动被什么东西卡在,憋在那里,要么转得不那顺畅,要么干脆不旋转,可以说,很多疾病的源头都在于气运转的失常。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